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从《传播的偏向》看西方文化的扩张

从《传播的偏向》看西方文化的扩张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1 00:43:30
从《传播的偏向》看西方文化的扩张
时间:2023-03-01 00:43:30     小编:

从《传播的偏向》看西方文化的扩张

[摘要] 本文透过哈罗德·伊尼斯的《传播的偏向》一书,对西方文化的传播发展进行分析。以传媒的角度看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大众文化如何对其他文化产生影响。通过《传播的偏向》这本书,我们也能看到伊尼斯并不完全是“媒介决定论”的始端,他的理论更有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味道。

[关键词] 传播 媒介的偏向 大众文化 文化扩张 媒介决定论

《传播的偏向》一书是透过人类文明发展看传播媒介。与其说本书作者伊尼斯关注的是传播问题,不如说他更关注文化的传承。正是由于传播有偏向才会使文明传承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如他所述:“……探讨一下传播对文化特质消长的意义。”[1]

一、从传播的角度对西方文化扩张的预言wWw.LWlm.com

在对伊尼斯的“预言” 进行说明之前,先概述一下这本书的总体框架。《传播的偏向》这本书是伊尼斯几次演讲稿的集结,围绕着一个问题进行探讨,但前后的联系却不像一本书那样紧密,结集成册完全是按照逻辑顺序编排。从演讲稿发表的时间来看,伊尼斯先是由欧洲文明的危机开始思考的,由此追本溯源。本书以史为序,前几章是叙史,重点叙说的是文化传承:从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开始,一直叙写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台广播时期。概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文明的扩张以及延续方式。作为现代人的伊尼斯,他的思考顺序与历史演进相反,他是用演绎法的方式站在今天产业化的角度上去探究传播媒介,由此而找到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传播之异。问史的同时又在比较,最后得出了“专门化”“思想自由的条件正处在危险之中,它有可能被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机械化摧毁”[2],不利于我们对平衡文明的追求这样的结论。在他看来今天的欧洲文明之所以面临危机,正是因为欧洲文明传播太专注于“当下的执著”,“严重扰乱”了时间和空间的平衡,古希腊的口头传统才是让伊尼斯心驰神往的“平衡”。 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家布热津斯基所指出的:“如果说,罗马帝国奉献给世界的是法律;大英帝国奉献给世界的是议会民主;那么,美国奉献给世界的就是科学技术和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又称通俗文化,美国大众文化涵盖甚广。以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为代表的餐饮文化,以好莱坞和CBS、NBC、ABC为代表的影视文化,以摇滚乐、爵士乐、乡村歌曲为代表的流行音乐……所有这些无不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除此之外,汽车文化、广告文化以及歌舞剧、肥皂剧、广播剧等等,也都是美国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这些正是时间加速后的产物。在伊尼斯看来,这种时间的加速和口头传统的日薄西山使得“教育很可能要变成纯粹读书认字那样的事情,而不是训练年轻人的头脑接受什么原则,它丝毫不顾及美德……”。而促使“时间加速”的正是所谓的科学,科学因此对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得“思想自由的条件正处在危险之中,它有可能被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机械化摧毁”。由于知识更新加快,加之战后学生人数迅猛地增长,必然会产生教育模式的机械化。而这些加速正是在于“为了政治组织的利益而实行集中化……”导致“通过国家这个工具,机械化知识屈从于权力的要求”伊尼斯指出问题的症结在于“西方文明忽视文化的立场”。

而伊尼斯所担心的文化扩张主要来自于西方国家中的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众文化的影响遍及世界各地。托马斯·英奇曾不无得意地说:“美国的大众文化传遍了全世界,它默默地起到了我国一位无声大使的作用。我们应该知道美国的大众文化是怎样向全世界宣传美国的。”与托马斯相比,多数人和伊尼斯一样,认为美国的这种文化传播来势汹汹,“年轻而咄咄逼人的美国文化威胁着古老欧洲的古老文化,同时蹂躏和消灭不发达世界的古怪有趣而没有自卫能力的部落文化,硬把当地人民拉进从吃椰子到喝可口可乐的个性转变期。”[4]美国学者弗兰克·宁柯维奇在其《文化外交》一书中指出,美国的对外文化关系“首先是在国际政治中运用文化影响的一种特殊政策工具。”“文化手段和政治、经济、军事手段一样,不但都是美国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在大国间军事作用有限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现代核战争中无法严密保护本国不受报复的情况下,文化手段尤其成为美国穿越障碍的一种更加重要的强大渗透工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篇有关美国文化扩张的文章中罗列出美国对当今欧洲人生活的巨大影响:欧洲人由于长期深受美国文化影响而喜欢快餐、保龄球、自动售货机、大型轿车、信用卡、超级市场、油炸面圈、汽车旅馆……和其他许多带有“美国色彩”的东西;美国通过向世界各国提供影片和电视片,每年获利十亿美元;欧洲电视台约20%时间播放的是美国制作的节目;在全世界放映的电影中近60%是美国影片;美国《读者文摘》杂志在25个国家用13种文字出版,每期销售一千多万册。[5]可见,美国的文化出口和文化扩张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警觉和非议。荷兰学者冯·皮尔森在其《文化战略》一书中针对美国文化扩张的影响,强调指出,“我们正在走向一种世界范围的单一样式的文化,取代殖民化(COLONIZATION)的将是可口可乐化(COCACOLANIZATION)。在亚洲、非洲、欧洲丰富的传统中如此之多的多样性都消失了。”法国政府和文化界决心捍卫本国文化,并且提出了一个旨在防范美国文化大举侵袭法语的响亮口号“保护法语”。欧洲影视界人士近年来多次商谈如何抵制好莱坞对欧洲的文化侵略。今天人们所担心的“文化扩张”伊尼斯已经早有推断,如今这些抵制与醒悟是对他半个世纪前的预言最好的回答。

二、从媒介的角度对西方文化扩张的批评

本书名为“传播的偏向”,旨在讨论“传播媒介对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传播的特征,目的是评估传播在文化背景中的影响。”传播偏向论和媒介偏向论,这两个主题是相关的。正是由于媒介的偏向才会产生传播的差异。所谓“偏向”就是一种侧重,空间的偏向就是指侧重于空间的传播,在一段时期内对文化进行非常大的空间扩张,向更多的区域传播自己的文化,用文化进行区域上的占领。比如伊尼斯当时面临的西方世界,类似于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文化在全球的扩张;时间的偏向是指一国的文明在比较长的时间里得到充分的延续,比如各文明古国的文化传播。传播的这种偏向与文化相联系,就产生今天人们所批判的西方文明的扩张。技术的进步是媒介发展、传播范围扩大的直接原因,这也是为什么科学越发达知识机械化就越严重的原因。知识的机械化导致当今的西方文化是以疯长的速度向周围进行扩张,达到空间的最大化。纵向的看人类文明传播史,会发现在媒介手段被不断地更新替代的过程中,传播载体越来越轻便易于文化的传播。同时,人们的目光也越来越短浅,只顾眼前的效益的最大化使知识的传播成了一种“快餐”。速度的加快使知识的传播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联系越加紧密。一切都转化成了物质式的机械化,使人们对创新、对真理的追求大打折扣。因此,伊尼斯更偏爱的“口头传统”,在他看来这正是寻找创新和真理的有效途径。书中作者引用美国教育学家和政治学家华莱斯的见解“原创性思想要依靠口头传统,随着知识的日益机械化,有利于创造性思想的条件正在慢慢化为乌有。”“在发现真理上,口头的辩难是至关重要。”“口头讨论因有的特点是亲自接触,是要考虑对方的感情。这和机械化传播的冷酷,形成强烈的反差。”而这种“机械化传播”也是形成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这种时空上的传播不平衡,促成了今天西方对全球的文化扩张,而这种扩张很大程度上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由伊尼斯的推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了文化的传播速度、扩大了文化的传播范围。由此可见,“媒介的偏向”促进了文化的扩张。伊尼斯是以媒介、传播的角度对“文化扩张”、知识的机械化进行了批判。

三、指正后人对伊尼斯的误读

作者虽然指出了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的始端。本书的译者何道宽认为:“……可惜他出师未捷身先死,‘媒介决定论’的帅旗还没有撑起来,他已经辞世,来不及充分发挥和阐扬他的‘媒介决定论’。” 但笔者认为,伊尼斯对媒介力量的看法远没有麦克卢汉那样极端,正如伊尼斯自己所述:“我的许多东西都带有马克思主义味道。”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这一观点可能带有一些“技术决定论”的味道,但同时马克思也提出了“社会决定论”,虽然他没有明确哪种动因对社会的进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马克思承认是技术与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推动了社会发展。由此可见伊尼斯和马恩一样,对技术的进步表示肯定。他赞同因科技的发展对信息传播和知识传播的推动作用。作者对科学技术的看重是为了阐明不同的传播媒介对文化发展的冲击,而不能简单地应和后人冠以的“媒介决定论的先驱”。我们有理由对伊尼斯的“科技与文明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一观点进行重新审视。

伊尼斯提出传播偏向论,是有感而发。一战的战地经验告诉他,西方文明是咄咄逼人的扩展文明,英国、德国、美国、法国等大帝国为了争夺资源、领土、和市场,不惜血战。当加拿大这样的国家感受到强大的压力时,他开始潜心研究自己国家。这是为了国家的尊严和发展,为了保存、发扬和阐述加拿大的传统,为了研究加拿大的特点和国民性,为了使加拿大不依附于人,为了抗拒“南边那个大国”对加拿大的挤压。他认为,加拿大不应该沦为边缘,而应该经济上独立,学术上发展。[6] “考虑媒介对各种文明的意义,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见我们自己文明的偏向。无论如何,对我们自己文明的特征,我们可能会抱更加谦虚的态度。”伊尼斯的这些观点也为我们的今天提出了警示。

参考文献: [2]同上,其它所有引用未加注释者均引自《传播的偏向》一书 [4]《第欧根尼》(中文版),《大众文化和世界文化:论‘美国化’和文化保护主义政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第1期,第59页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欧根尼》(中文版),1988年第1期,第6769页

[6] 译者序言,何道宽,《传播的偏向》,2003年4月3日

作者简介:

刘心,女,吉林大学文学院04级新闻专业研究生,媒介研究方向。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