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如果在没有西方文化的入侵下会如何演变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如果在没有西方文化的入侵下会如何演变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24 00:27:22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如果在没有西方文化的入侵下会如何演变
时间:2023-07-24 00:27:22     小编:

摘要:为了在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今天,寻求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假设中国传统建筑没有因西方文化入侵而出现文化上的断裂,遵循原有的道路发 展,而由于木建筑损耗周期短,人口剧增等作用,导致木材匮乏,难以为继,从而走向砖(或石)木混合结构体系,继而发展出一套新的形式逻辑。以此对现代中国 建筑如何继承传统提出新的见解。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体系 砖木混合结构 发展方向 继承

ABSTRACT:In order to find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 under the situation of strong invasion of Western culture, assuming that there is no invasion of Western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has not been broken on the emergence of culture, following the original path to develop, but due to the reasons of loss periodof wood constructionis short, population growth and so on, timber structural system became unsustainable, thus to mixed system of masonry and wood structure, and then develop a new form system. Finally, apply new opinions for how to inherit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Chinese architecture.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building system, Masonry and Wood structure,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heritance

引言

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在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寻找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本文只聚焦于传统,粗略的谈论一下它是否会自我变更,转而出现大的变化。

1、传统木建筑体系对于森林资源带来的浩劫

文化使中国的传统建筑采用了木结构的体系,这一体系从开始一直流传至清代,直到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带来了西方的建筑体系。然而木结构的体系损耗周期短,对森林的消耗极大,我们从都城的迁移就可看出传统建筑体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辉煌的政府形象工程,导致大量砍伐树木。如正统初修正阳门城楼,就曾发数千军卒,“令于蔚州、保安(今涿鹿县)等处山厂采木,编筏自浑河运至贮小屯厂” [2](卷43)。嘉靖中修建朝门午楼,又下令于“山西、真定采松木” [3](卷190)。

在政府形象工程的示范下,达官豪商争起第宅,引起材木价格上涨,拥有大宗资本的木商一时应运而生,“大同、宣府规利之徒,官员之家,专贩筏 木”,以牟取暴利。这些木商“往往雇觅彼处军民,纠众入山,将应禁树木任意割伐”,然后运贩京城,“一年之间,岂止百十余万”。[1](卷63《为禁伐边 山林木以资保障事疏》)。五台山在明代是林木茂盛的风景胜地,永乐之后,入山伐木者“千百成群,蔽山罗野,斧斤为雨,喊声震山”,“川木既尽,又入谷 中”,致使五台山林木也被“砍伐殆尽,所存百之一耳”[4](卷5《侍郎高胡二君禁砍伐传》)。到万历年间,五台山已是一片秃山光岭了。隋唐时期,太行山 森林覆盖率在50%;元明之际已由30%降至15%以下;清代由15%降至5%左右。

由此,可看出清代的森林覆盖率已相当低,太和殿重建的主柱,都用几根木头拼接而成,可见木料的匮乏。

2、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剧增

3、人口剧增、森林资源匮乏必将 导致建筑转型

依据前提假设及后续分析,那么在晚清之后,必将面临森林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中国建筑是否会转向砖石结构体系?或演化为木结构体系与砖石结构体系相融合的混合体系?

在中国的文化中永恒的概念是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新陈代谢式的循环式永恒,而树木的世代交替,四季轮替的季节现象都很好的体现了中国式永恒的观念,所以砖石建筑的“永恒”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违背,以致纯粹的砖石结构体系很难被接受。

那么不足的建筑材料必然需要新的材料来补充,而砖石在当时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由此提出第二种假设,即一种混合的体系。而且从陵墓,牌楼、佛塔等的一些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技艺已经相当的成熟和完备。

在民宅中由于地域和文化的不同,也有采用砖、石、夯土等建材的,那么随着历史的前进,进而由体系的末端向上,转而在象征统治权利的建筑中出现也是很有可能的。

假如这样的情况出现,那么在形式,风格上又会做出如何的改变?

4、结论及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如果没有西方文化的入侵,考虑社会、人口、资源等因素之后,其必然走向木结构体系与砖石结构体系相融合的混合体系,在资源和传统之间取得平衡。

由此,回到文章开头所提的问题,这样的假设对于现代中国建筑面临如何继承和延续传统的问题有何借鉴意义:

首先,从根本上消解这个问题,现在继承传统,往往只关注形式,而忽略了传统的内涵,传统建筑沦落为一些符号性的元素,被大规模的复制、滥用, 导致大众的审美疲劳,失去了其特征鲜明的含义,实乃传统文化的悲哀。因此,在本文开篇假设的情况下,不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建筑转向砖石体系的时候,经过 一段时间的模仿,必然遵循材料自身的特性,开发出相应的结构、形式体系。因此,传统木结构的形式会逐渐的淡化、消失。而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将通过新的形式 在砖石结构中加以体现。因此,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就不必拘泥于现有的木结构形式,转而更加关注建筑的文化内涵。

其次,有利于充分发挥现有技术的优势,在现有建筑体系上创造新的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形式。目前,很多仿古建筑都用混凝土之类的现代建材去模仿 木建筑形式。这是一种对技术的浪费,也是对现有建筑体系的忽视。我们要明确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之所以选择木材,是因为其符合当时的文化内涵,之所以选择那样 的形式,则是应为材料本身的一些属性所决定的,并非完全都是由文化来决定建筑的形式。材料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基本轮廓。因此,非此即彼的强加 给自己范围,认为只有传统木结构形式才是传统建筑,只能是竭泽而渔,阻碍技术进步,浪费技术带来的创新。只有结合材料的进步,科技的创新,把握传统建筑文 化的核心,在形式上不必拘泥,不求简单的模仿和抄袭,而是通过创新继承和发展,只有这样,传统的建筑文化才会在新的建筑体系下开出灿烂的花朵,才会在西方 建筑体系的夹缝中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2]明英宗实录[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3]徐溥.明会典[M].台湾: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出版年代不详).

[4]清凉山志[M].民国22年(19

3

3)刻本.

[6]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06月第四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