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屈原的人格美及其影响

屈原的人格美及其影响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0 01:32:09
屈原的人格美及其影响
时间:2023-08-20 01:32:09     小编:

摘 要: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对我们影响最深的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那高洁的人格。这种人格,在国家危难面前,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中,无不显示出高洁的光辉。屈原的人格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后人的关注、追思和向往。本文将从屈原为人耿介、独立不迁、爱国、执着追求理想及其人格对后世产生的积极影响来阐述屈原人格美。

关键词:屈原人格 志趣高洁 追求理想

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既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同时又是个文化灿烂的时代,这一时期涌现出不少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真正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屈原就是在这个时代的风雪磨练中走出来的文学巨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纪元,使楚辞成为“一代文学”。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那种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

一、志趣高洁

司马迁曾引用刘安的话赞扬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这是对屈原伟大人格的高度概括和形象写照。屈原生活的楚国是黑暗腐朽的,社会风气是败坏的,是一个“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的污浊之世。正如《离骚》中所写的那样,“世并举而好朋兮”“世浑浊而不分兮”“世混浊而嫉妒,好蔽美而称恶”。那些旧贵族党人卖国求荣、苟且偷安、骄奢淫逸、贪婪专权、造谣诬陷、嫉贤妒能、无恶不作。在那个小人当道的污浊时代,作者并没有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压倒,而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亦余心之所善,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正是屈原伟大的过人之处。在《橘颂》中,诗人也表现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反映出作者这种高尚的情操志趣。

二、独立不迁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这四个字来自屈原早期的作品《橘颂》,“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独立不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和依恋;二是指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绝不随波逐流。无论社会是多么黑暗腐败,他始终怀揣着理想,坚守着爱国忧民的意念,虽然屡遭打击,无辜遭谗,还是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 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怀有深挚的情感,不忍离去 。无奈,他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在《渔夫》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独立不迁”的人格。渔夫问屈原为何放逐,他答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 世人皆浊,何不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脯其糟而戳其酸?”他答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汉汉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楚狂接舆一类的人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他们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绝不为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像他在《涉江》中所说:“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三、追求理想

屈原的人格美还表现在其执着地追求“美政”理想。这种“美政”有两个基本的含义:一是圣君贤相的政治理想,另外一个是民本思想。在黑暗的社会政治面前,楚国很多人都选择了随波逐流,明哲保身,但是屈原面对这污浊的社会,在苦苦思索追寻之后,他仍然选择了走自己的“美政”道路。为了报效祖国,他宁愿选择一条“孤独”的路。屈原本出身于贵族之家,他不与旧贵族同流合污已是不易,更难得的是他不顾一切地去改变这个社会的黑暗政治。“跪敷衽以陈辞,耿吾既得此中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报国无门之时,屈原依旧矢志追求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和超凡的毅力。

四、强烈爱国

屈原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这也是他人格美的集中表现。以屈原的学识、才干和德行,在自己的理想、抱负毫无希望实现的时候,在“楚才晋用”乃是平常之事的时代,他是完全可以到别国求重用自己的人。但是,就是在屡遭挫折、一再放逐的情况下,他也不忍心离开自己的国土。从青年时期起,屈原就树立了“深固难徙”的忠于祖国的信念。在自放汗北期间,他一刻也没有忘怀祖国:“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晖明之若岁!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屈原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在他备受打击和迫害时,仍然希望楚王觉悟,改弦更张。如司马迁所说:“虽放逐,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焉。”最后,诗人的理想彻底破灭,但他还是不愿离开楚国另寻出路,宁可自尽殉国。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又是与对人民的热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作品中他多次为人民的苦难而呼号:“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战国时期,在一般士人中,“朝秦暮楚”是普遍的风气,屈原却与此相对立,表现出深厚的爱国思想,这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的。楚国长期受到中原各国的歧视和敌对,因而很早就形成了特别浓厚的本土观念。在经常受到秦国欺凌、上层统治者不断丧权辱国的情况下,楚国人民更是萌发了强烈的爱国情绪。屈原的爱国思想也是楚国人民爱国情感的集中反映。

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然而从有关他的生平记载、从大量广泛流传的作品中,我们却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悲剧的崇高与伟大。屈原的这种人格美为后代人树立了典型,并影响了后代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并进而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 首先,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持理想、至死不渝的高贵人格为后代的作家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汉代贾谊在政治上遭受到挫折时写下《吊屈原赋》,引屈原为知己。司马迁为屈原作传并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勉励自己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写作。唐代大诗人杜甫明确地把屈原提出来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他说:“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明人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继承了屈原做人的操守。屈原甚至对中国文化的积淀、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影响最大的儒家思想也产生了影响,虽然儒家思想包含着很多做人的道理,但其境界和屈原仍不能比。在民族危亡的时代,许多作家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均或多或少地受到屈原这种人格美的影响。

其次,中国士人所形成的民族气节与屈原的人格有着很大的渊源关系。姜亮夫教授认为,“在我们整个国家民族里所谓民族气节,恐怕受屈子的影响比受儒家的影响大得多。”这种民族气节,在受外辱最深、受欺凌最重的时候,表现得尤为崇高。宋时先有岳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满江红》)的抵御外侮之志;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的为国赴难之节;陆秀夫的抱君跳海,更是一曲慷慨悲歌。近代,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魂葬大海,谭嗣同血洒京城,秋瑾引颈就义,无一不让人感受到屈原式的人格力量。现代革命史上,陈天华、李大钊等很多知识分子为挽救国家危亡而努力,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一个人的品格影响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实在太大了。屈原在他的绝笔《怀沙》中发出过这样的呼喊:“ 离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表明他虽历尽磨难,但至死气节不变,并希望后有来者,继承他的遗志。历史不负屈原,两千多年来,每逢五月初五,人们便吃粽子、赛龙舟,以凭吊这位伟大诗人,屈原的精神一直作为中国人民的财富而被歌颂、继承和发扬光大。而且,屈原的影响已超越了国界,他的作品被介绍到国外,全世界爱好和平的进步人士曾把他作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加以纪念,我国首都和世界上许多地方都举行了纪念大会。可以说,屈原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

??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第917页。

参考文献:

[1] 韩式朋,张安祖.中国文学史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 汤炳正.汤炳正论楚辞[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3] 赵逵夫.屈骚探幽[M].成都:巴蜀书社,2004.

[4] 璩长生.屈原人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

(1).

[5] 魏永贵.屈原的人格内涵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6).

[6] 李中华.词章之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7] 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