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探讨《坚硬的稀粥》中的乌托邦思想

探讨《坚硬的稀粥》中的乌托邦思想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04 04:08:47
探讨《坚硬的稀粥》中的乌托邦思想
时间:2022-10-04 04:08:47     小编:

【摘要】《坚硬的稀粥》可被称为作者王蒙对中华民族整体进行全景式的考察并且经过哲学思考后创作的一种抽象还原艺术作品,其整体象征的意味非常明显。王蒙并不是单纯地唠叨一大家子人如何吃好一天三顿饭的事,而是在给人们超出文章本身的更多暗示。“新风日劲,新潮日猛”,各种观念在矛盾中撞击,人们应该怎样在思想文化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关键词】乌托邦;《坚硬的稀粥》;曼海姆

一、乌托邦的含义

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认为,“一定的秩序的代表,会把从他们观点来看在原则上永不能实现的概念叫作乌托邦,并认定为绝对的乌托邦”。因此,乌托邦话语的产生是维护现有秩序的力量与反对现有秩序的力量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的结果乌托邦的不可实现性也是一种不能契合于现有秩序的,而不是与人类社会生活格格不入的不可实现性,乌托邦思想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定秩序的代表”所指斥的毫无价值和意义的“幻象”。

乌托邦与理想是不同的:理想不是不可实现的,但是乌托邦的不可实现性却是它恒久不变的特性。乌托邦永远只能在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中出现,而不可能在现实的世界中找到或建立一个同乌托邦理念毫无二致的实体对应物。乌托邦是完美的化身,是普遍正义的诉求,但是理想不具备这种终极关怀。一种理想的实现并不一定意味着困扰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都会得到根本的解决,与之相较,乌托邦却是理念中的至善至美的“人间天堂”。理想不一定要求打破,甚至不反对现有的社会秩序,但乌托邦却始终是坚定地站在现有社会秩序的对立面。

作为一个充满着悖论性质的事物,乌托邦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无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没有乌托邦的存在,政治生活就会沦落为对普遍正义的不可遏止的任意违背和执意扭曲。正如曼海姆所指出的,“乌托邦的优点正是在于,由于反对为现存秩序辩护的保守观点,它避免了对现存秩序的绝对化,因为它把现存秩序设想为种种将产生那些乌托邦因素的唯一可能的托邦。”也正如鲍曼在其所著的《社会主义――积极的乌托邦》一书中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和一切其他乌托邦都有一种令人不快的性质,自由当它存在于可能的领域中,它才保有其丰富的生命力。当它宣布它作为经验实在已经完成时,它就失去了其创造力,而不是激发人的想象力。”所以,乌托邦是一种在不完美的社会秩序中产生的、以尽善尽美的实在形式来规划未来社会的总体性的政治表达。

二、《坚硬的稀粥》中对乌托邦的追寻

《坚硬的稀粥》是王蒙在1989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家在艺术创作的时候会关照现实,对人间百态和世间疾苦进行描写。1989年的中国正值改革发展的初期,这部小说无疑是当时的人们在进行社会探索时的缩影。虽然《坚硬的稀粥》这部小说是虚构的,但是小说的主旨反映了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乌托邦的寻找。陈旧的文化制度和保守的思想会束缚社会发展的步伐,小说以一家人的生活为背景,紧紧围绕着吃饭的问题展开,较为细致地刻画了一家人乌托邦思想的变化历程。

小说叙述了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因膳食改革而引起的一系列事件,这一家庭内部的变化正是当时中国改革的缩影。膳食改革牵动家庭中的各种势力:爷爷是权威的当政者;儿子是新新力量,象征着中国社会的新一代的青年们;徐姐是勤劳的底层劳动者,旧体制的奉行者;以及堂妹夫的知识分子派和爸爸的中层阶级,还有诸如“我”和妻子所代表的不同层次的社会人物。在小说的结尾处,经历过膳食改革的一家人明白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王蒙通过一碗稀粥将人们用尽一切力量来寻找的乌托邦摆在人们面前,把人类思想史上的难题变成了日常生活中人人都习以为常的浅显小事。看完这篇小说的读者会对乌托邦有深刻的理解。

乌托邦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人们认为进入桃花源这一美好世界的唯一办法,就是对原有的体制或者原有的方式进行调整:改变、革命、创新。人们一味地认为,新的东西永远比陈旧的东西更适应人类的发展。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会有新生事物的出现,进而激起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向往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们想要不断征服各种事物,最终征服全世界。在《坚硬的稀粥》中,对于改善膳食的欲望,从一开始只有爷爷提出,到之后的众人响应,整个事件搞得如火如荼,这就是人们想要改变世界的真实写照。这篇小说的结局说明:理想与现实是存在着差距的。不是所有的新鲜事物都可以直接被接受和吸纳。每个人心中的乌托邦是不一样的,同样想要实现乌托邦这一理想时每个人也都有着不同的方法。乌托邦不是悬浮在半空中的“空中花园”,想要逐渐实现乌托邦这一梦想,人们要利用实现中更合理的社会秩序的因素来瓦解现存的旧秩序,既不可以偏离社会正义,也不可以超越现实社会的历史性。这一条经验让人们明白乌托邦从一开始就不是以新代旧,而是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三、乌托邦精神的衰落

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乌托邦精神日渐衰落,这是由于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密切所造成的。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的不可通约性使得不同形式的乌托邦思想陷入互不宽容的冲突。每一种思想都以绝对的正确肯定自身,将与之不同的思想贬低为由其他阶级结构和属性决定的谬误的观念,乌托邦思想的萌生,也被贬低为狭隘的阶级属性产生的缺乏正当性的思想反映。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导致各种思想之间以结构性的狭隘来相互判断和相互怀疑,这又使得每一种思想的合理性和进步性都只能被接受为这一思想所代表的社会阶级意识形态视野下的相对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乌托邦精神的思想基础――普遍正义被彻底地摧毁,乌托邦绝对独断的真理主张被彻底地推翻,乌托邦精神几乎到达了穷竭的地步。

在一个乌托邦精神日渐衰落的时代,一切超越现实的主张都彻底地消失,人们的关注点也不可避免地从社会秩序的构建和重新构建转向对社会生活的技术性问题的解决。作为一种无可替代的社会批判力量的乌托邦的穷竭,却又预示着某种社会的危机和人类本身的灾难,曼海姆对此悲观地写道:“乌托邦成分从人类的思想和行动中的完全消失,可能意味着人类的本性和人类的发展会呈现出全新的特性。乌托邦的消失带来事物的静态,在静态中,人本身变成物。当乌托邦被摒弃时,人便可能丧失其塑造历史的意志,从而丧失其理解自身的能力。”不过,人们既然可以在普遍领悟的基础上,走出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造成的蒙蔽困境,人类的理性也应该能够让乌托邦精神从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的“侵扰”中复兴。乌托邦是植根于人类积极向善的本性,“至善”的政治生活不能离开乌托邦。曼海姆在不满于悲观现状的同时,也从人类的理性出发作出了乐观的期望。

结语

在本质上来看,承载着普遍正义的乌托邦是一种流变的、并坚定地站在那些歪曲地为现存秩序提供合理化证明的意识形态的对立面的思想意识。它具体的内容只有在一个具体的历史时空条件中才能形成和凝聚。乌托邦精神的思想内涵是以普遍正义为终极诉求的。

乌托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一个人都希望到达自己心目中的乌托邦。乌托邦始终纠缠人们的生活,让人们倾其一生所有来追寻。《坚硬的稀粥》的一家人不满足于自己早就已经习惯的稀粥,殊不知这碗稀粥就是属于自己的乌托邦。费尽心思的改变最终还是敌不过一碗清淡的稀粥。想要实现乌托邦不如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回归到原来的生活状态之中,这就是这碗稀粥坚硬的真正原因,也就是实现乌托邦的现实途径。

【参考文献】

[2]王蒙.坚硬的稀粥[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