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对语文科技文教学的思考

对语文科技文教学的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21 12:07:59
对语文科技文教学的思考
时间:2015-08-21 12:07:59     小编:

【摘要】语文科技文为学生习得科技文体的“语文形式“,有意识理性精神,养成科学素养提供了一定备件。然而,一些教师对些却不够重视,认为语文的精神和目标都是“人文性”。从而在教学中以“人文性”淹没了科技文的科学理性和理性的表达。有感于此,本文结合科技文教学,谈一点思考,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语文;科技文;教学

语文课标要求:“阅读科技文,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把科技文单列为一种文章体式,合乎当今社会发展潮流。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做到科学高效提供了可靠依据。但因科技文教学研究的滞后,带来了教学内容的缺乏,让一线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们无所适从。为此,笔者想对我们语文教学中的科技文教学究竟要教会学生什么作一个初浅的梳理,以抛砖引玉。

一、确立科技文体意识

科技文意识缺失所造成的缺憾已经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暴露出来。据说现在的大学生连一篇介绍自行车构造及功能的说明文都写不好,要么不写作,一写作就动不动抒情或讲“哲理”,而抒写的又是一些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或人云亦云、言不及义的四不象文体的文章。至于不会读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论著,不知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论文如何写的文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更是比比皆是。还有如产品说明书让人读不懂,或者不看到还好,越看越看不懂怎样使用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当今语文轻科学重人文,轻对文体进行科学分类,重散文杂感类文章教学,结果语文科技文教学四不象。语文教学要走科学化之路,就应给科技文体教学一个适当的位置。就科技文教学而言,科学观察记录、科学实验报告、科技论文、科普作品和科技产品说明书的阅读写作虽有联系,但还是有区别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加以恰当区分,既区别科学与技术的不同,也要区分科学观察记录、科学实验报告、科技论文、科普作品等“语文形式”的不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各类文体的阅读写作能力。

科技文教学开始于阅读与写作,而不是科学观察。学生必须先在具备掌握以记录和叙述科学技术现象和原理的“语文形式”,并能熟练运用,学生才能成为科学认识主体,去认识和描述科学和技术。如果没有对“语文形式”运用的能力和写作方法,所谓的科技研究就会成为水月包镜花,所谓的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也就与空中楼阁无异。而这一切都必须从学会如何阅读和写作科学技术记录开始,而这就需要文体意识的参与。所以学生首先要具备科技文体意识,对科学的认识才能起步向前。

二、培养科学语体感

科学语体作为一种纯粹的书卷语体,在学生日常的人生经历和学习经验中没有可资借鉴的先决基础,要提高学生对科技语体这种“语文形式”运用的能力,只能从阅读与写作科技文开始。

学生写作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并掌握对科学作品的科技语体这种“语文形式”运用的能力。这种素养只能通过学习者自己的操作而默会。因此,在学生写作科技论文的过程中,就必定需要大量查阅科技资料,就需要大量的思维参与,从而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起一个先在经验。这个先在经验其实就是如何运用科技语体进行科学思维的方法。如果没有科技文教学的先导,语文教学中科技文的阅读写作将很难进行。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动不动柔情或讲“哲理”,写一些言不及义的四不象文体的文章,就是因为学生缺乏科技语体训练的恶果,而这又是我们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中至今还未意识到的。

三、学会理性地表达

阅读的过程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知识外化的过程。语文科技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理解科学的历史和科学的哲学。循着科学发展的轨迹,寻找事实、假设、原理与证据相互之间的关联,参与人类理性的活动。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猜想假设演绎。学生通过对科技文的阅读,跟随科学家的思考,真切地去感受科学家在做什么条件下的思考,并在思考中如何进一步猜想假定、推理论证并得出结论,从而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感受科学理性表达的真谛,最终习得科学家严密周正的论证能力。发达国家母语教学中常用让小学生做“如果希特勒在1933年就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战还会不会发生”、“如果你是林肯总统,你怎样为‘废奴’运动写演讲稿,并说明理由”之类的研究课题,还经常要学生做调查并完写调查报告。原因就在这里。

四、建构科学精神

笔者并不反对时下语文学界所极力推崇的人文性,但要强调一点,那就是,人文性最初就是科学意识觉醒的产物,要防止以纯粹的道德、情感来淹没科学精神。拿“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视角来读科技文,是对科技文的曲解;用读说明文的方法来对待科技文,更是以科技文科学精神的抹杀。以对科技文的阅读为例,我们只有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结构以及所谓的语言的科学性等一些可怜的学校语文知识,这样的知识是教会不了学生正确阅读和写作科技文的。

如《向沙漠进军》一课,虽然这只是一篇科普作品,但同样不乏论证的谨严。所以,应这样读,就是这文章的主旨“沙漠是可以被征服”是如何论证出来的,即追寻沙漠为什么可以被征服的论证轨迹。由于没有可以得到的实证事例,所以作者只能运用演绎的思难方法来推理。文章首先从沙漠的日渐扩大的事实出发,来提出为什么要征服沙漠的问题。然后叙述沙漠如何向人类发威,在了解了沙漠向人类发威的方向方法以后,作者才开始论述人类可以用来治理沙漠的方法手段及必需的先决条件,从而说服人们沙漠是可以被治理好,这样,让学生亲历一个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也使学生深刻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敢于破旧、勇于创新和献身的科学品质和崇高人格。

五、培养创新能力

科技的本质在于创新,失去创新,也就没科技与其发展进步。既然科技是在批判中向前发展、进步,由此出发,语文教学中科技文的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质疑和反驳的思维能力。透过怀疑、批判和反驳的训练,释放出一个自由开放的心灵。

科学不是自然的产生物,是人用思维对世界的一种把握方式。这就为我们阅读科技文时留下质疑问难的余地。质疑问难是科学思维极其重要的品质。仍以《向沙漠进军》为例。在这个文本中,对于如何治理沙漠,作者论证得非常周密,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当然可以把沙漠治理好,为人类服务。但问题是治理沙漠,我们缺乏足够的水,在当今世界,沙漠不是在缩小,而在日渐扩大,这说明作者在论述中存在某些缺陷。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去考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发现作者的论证缺陷,从而让学生提出反驳,最终得出人与自然不是谁征服谁的问题,而是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论。我们当然不是真的要学生去治理沙漠,而是要学生通过学习,学会论证反驳,并在培养论证和反驳的过程中养成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为提升我们民族整体的科学素养奠定扎实的根基。

就整体而言,科技文的教学远未引起语文教学界乃至教育界的重视,更不要说科技文的有效乃高效的教学氛围的形成。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沉浸在新课程对“人文性”极度重视的喜悦之中,还沉浸在只要有了“人文性”,那么语文教学的一切瓶颈就自然迎刃面解的殷功期望中。但笔者相信,随着课改的推进,科技文教学必将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2]走向未来的语文教学.曾卫维.《江西教育》,2001年09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