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英语专业工作坊教学模式中隐性课程建设要素分析

英语专业工作坊教学模式中隐性课程建设要素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21 13:39:53
英语专业工作坊教学模式中隐性课程建设要素分析
时间:2015-08-21 13:39:53     小编:

摘 要:本文结合隐性课程中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分别从教学环境、教育情境、课堂文化环境和学生个人品质等几个方面分析工作坊教学模式中隐性课程建设因素。并阐述了工作坊教学对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有推进作用。

关键词:英语专业教学;工作坊教学模式

工作坊教学模式已经被英语专业不少课程的课堂教学所采纳,可是该教学模式对学生内在隐性的影响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工作坊这一教学模式最早是十九世纪末,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古德曼(KennethS.Goodman)提出来的。古德曼教授基于对儿童在自然环境中学习语言的过程进行观察和研究,建立起“全语言”理论。而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这一概念则是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杰克逊(P.W.Jackson)于1968年提出来的。作为一个新崛起的研究课题,隐性课程以其独特的角度及宽阔的视野在课程研究领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在学校教育情景之中的隐性课程可以分为下面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教科书中的隐性课程;第二层面是教学活动中的隐性课程;第三层面是教学活动之外的隐性课程。这三层构成了一个动态的隐性课程的三维结构(傅建明,2000)。本文着重研究“语言工作坊”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中,体现了哪些隐性课程建设的要素。并提出,语言工作坊是加强英语专业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

一、隐性课程及其形态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所处的学校环境中有意、无意地获得的非学术性知识或教育性经验内容,能够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和谐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与显性课程相对的角度,对隐性课程的特点进行研究,其比较显著的特点有以下几种:内容的多样性、影响方式的弥散性和间接性、影响效果的双重性、功能的隐蔽性。

隐性课程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具有物质性、精神性、制度性和行为性四个方面。作为隐性课程的一部分,隐性物质层面如校园建筑、教学设施、教室布置、桌椅排列等都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导向”功能。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无论从教学设施,教室布置还是桌椅排列上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英语学习的氛围,并融入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来。

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指导学校的各种管理体制、规章守则与相对应的实施方案、保障措施以及各种仪式、班级的规章制度等。学校和班级长期形成的制度和非制度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它们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性与行为方式发生影响。在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平时课堂表现纳入到最后评估里来,使结果性评估转变成过程性评估,这样更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

作为隐性课程的深层结构,精神层面的隐性课程具体表现为校风、教学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以及人际交往等。课堂教学是体现英语教学观念的主要载体,能直接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观念和习惯;而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能促进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正确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个人修养和教学行为被认为对学生学习和行为培养具有最直接的影响。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教师的仪表气质,思维方式,个性特征,言谈举止及师生间关系等均会以潜在方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英语课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展示自己个人魅力的场所,教师的风格和工作作风能影响学生的品德、人格等方面的发展。

隐性课程建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想使隐性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应有的效力,就必须使隐性课程走进每一个课堂,走进每个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中去。

二、工作坊教学模式

“工作坊是由数人共同参与的场域与过程,且让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如何推动方案的执行,甚至可以实际行动,这种‘聚会’与‘一系列的过程’,就是工作坊的活动内容。换句话说,工作坊就是利用一个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将上述这些事情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系统的过程。”(胡芳,2011).简言之,工作坊教学模式是一种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与学习模式,通常按照具体情况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小团体,以教师为核心,团体成员在其指导之下,通过活动、讨论、短时演讲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的组织模式。

通常情况下,工作坊教学模式是一种研究型教学方式。研究型教学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究,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任务型模式、研讨模式、合作项目研究模式、反馈交流模式等。

三、工作坊教学模式中隐性课程要素的体现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工作坊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实践性、合作性、愉悦性、生成性等特点(黄越,2011)。该模式下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势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上,更体现在隐性课程上。

(一)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室作为师生日常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它同时也充当了非语言交际工具的角色(即环境语)。但是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传统的教室还是现代的多媒体教室,学生面对的不是毫无生命力的黑板和讲台,就是冷冰冰的电脑屏幕。外语学习更加强调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下对语言的内化和吸收,这一点跟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而工作仿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首先,工作坊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前个人为单位学习的模式,改成以团体和小组为单位(即工作坊为单位),其座位编排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秧田式排列法、圆形排列法、会议式排列法、小组式排列法、马蹄形排列法等。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外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己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

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合理的课堂座位编排方式对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参与合作与交流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可以以工作坊为单位,把每次小组的研究成果展示在教室的墙壁上,使整个教学环境形成一种组别与组别之间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良性循环。

(二)有利于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育情境

“语言工作坊”教学模式是以研究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型学习。这些研究小组由参与学习研究的学生组成,他们整体构成大的“语言工作坊”教学环境,同时每4-6人组织自己学习研讨的团体小作坊。在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研究任务的参与者,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扮演相应的角色。小组成员为了完成研究任务进行必要的交流和合作,在学习的同时增进了感情。而指导教师是“语言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主题的设计者、项目的组织者、教学的导向者,学习研究的推动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任务完成的帮助者和协调者。师生为了完成某一研究任务相互交流,共同努力,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教育情境。

(三)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文化环境

课堂教学文化环境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能形成良好的学风以及教师是否有良好的教风。学风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它反映着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精神、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结构、进行认知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制约着学生学习、创造的全过程(邓道宣,2005)。学生在“语言工作坊”教学模式中形成团结、互助、合作的学习风气,往往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悦的心境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愉快而顺利的进行。

教师的教风也是课堂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是突破传统的,实现了角色的转变。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整个课堂就像一台演出,教师角色是多面的,扮演着编剧、导演、演员等不同角色(黄越,2011).教师的教风也变得更为灵活,更为开放,更能展示教师的个性和人格魅力。

(四)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个人品质

工作坊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研究型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每个小组被分配一个研究任务供小组完成。小组成员之间是团结合作的关系,即必须通过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同时,每个成员有自己的自主性,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各自的任务。这样的学习氛围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动手能力和思辩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学生在这种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些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结论

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相关专业知识外,还应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何围绕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成了英语专业教学成败关键指标之一。工作坊教学模式中包含着诸多隐性课程要素,其实施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反映。当然,隐性课程建设还包含在课外教学、学校制度、校园建设等等诸多载体之中,其研究还在进行之中。

参考文献:

[1]傅建明.隐性课程辨析[J].课程・教材・教法,8:34-38.

[3]刘阳春.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结构及其开发利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

(5):113-115.

[4]邓道宣.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隐性课程[J].基础英语教育,2005(8.):22-24.

[5]黄越,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大学教师角色[J],大学教育科学,2011

(6):56-60.

[6]史光孝,隐性课程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