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广州的商人

广州的商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5 01:14:22
广州的商人
时间:2023-08-15 01:14:22     小编:

江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评委。曾为文艺评论杂志主编,报纸高级记者。现为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目前主要研究“80后”文学与新媒体文化。入选新世纪本领域最有影响的35篇论文,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入选“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

要说广州,一个“一口通商”的历史机遇,一个不断扩大的商人群体,是近代形成广州文化的重要因素。凡有物流就有商机,凡有商机就有商人,凡有商人必有生意交往,凡有交往必有文化伴随。学者告诉我们:商人缔造地域文化,因为他是新粤人,是赞助人、班主、玩家,与艺术交往繁荣艺术,与洋商交往引进西风,为社会榜样就是时尚,为时尚风行就是影响,影响日渐扩大,就是近代广州文化缔造。比如,不少著名商人也是粤剧的爱好者、赞助人和票友,财富成为当地艺术生存进步的经济基础,

一支银勺、一页菜单、一张油画、一本家谱,都是旧时代缩影,都是文化信息蕴含,都是中西交流佐证。当年一张海图,可见广州人海洋贸易之世界性,所谓地域文化的跨地域和跨国际交流,使得广东人在18、19世纪就戴上了“国际广东人”的帽子。翻阅史料,可以看到当年黄埔村港口的繁荣景象,外商云集,店铺密布,都是世界性的贸易。当年,广州珠江南岸,就是广州人俗称的“河南”,因为“十三行”巨商潘家和伍家的入住,兴盛一时,并非完全是“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无权无势住河南”的描述,与海外贸易有关的商铺,也是一家接着一家。

西关用了多少年从烟波浩渺到商馆林立?海珠又是如何从一片荒野形成城市?而广州人用了多少年改变了声音和味道?前者不难确定,后者则是变幻不定,却也是魅力话题,一二百年吗?你讲的是什么广东话?19世纪中叶英国派往香港的官员,要到广州学习“西关话”,以此西关为粤语标准。味道可就难讲了,天下厨师出凤城,以顺德还是西关或中山?关于广州这座城,还有许多有意思的话题,值得去了解。

本期栏目发表两篇女性作者的文字,都是可读之文。徐珊的《私人地图》一眼望去是一个小资的符号,但读进去却大出意外,居然把一点也不小资的“乞讨者”作为文章的主角,有点意思的叙述角度,日常的立场,小资的情感,一种城市“70后”、“80后”的理解,延续着传统,又有代际的特点,比如把那个“水晶鞋般的夜晚” 赋予一位流浪汉。也许,这也是新一代城里人对乞讨者复杂情绪的一种表现吧?第二篇的作者劳燕珊是一位“90后”在校大学生,去了一趟上海,对于广州就别有一番认识。我欣赏她透过方言对地域文化的解读:广府文化中的“讷于言而敏于行”、“和气生财”也许会让人觉得广府人做人做事“是但”、“求其”、“所谓”,但其实“内秀”或者“不争辩”不代表没有底线。原则上的东西是动摇不得的,如一些传统习俗,如粤语,这并不是因为排外,或者是傲慢,而是因为源远流长的文化系统使然,而是因为这些就是他们的存在方式。新一代大学生有这样的认知,我深感欣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