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南北派竹笛彼此相借鉴分流与互融并行

南北派竹笛彼此相借鉴分流与互融并行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23:58:07
南北派竹笛彼此相借鉴分流与互融并行
时间:2023-08-05 23:58:07     小编:

摘 要:本文通过对南北竹笛艺术的比较研究,引发出一些有益的启示曲笛和梆笛互相借鉴,两者呈现出分流与互融并行发展的态势,为竹笛艺术的创作和演奏提供某些借鉴,以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

关键词:江南丝竹曲笛;二人台牌子曲梆笛;分流;互融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丝竹曲笛是南派的代表,牌子曲梆笛则是北派的代表,由于地域、文化、风俗、气候的影响,它们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在“分流”前行之外,还有两者的种种“互融”发展的态势。当然,此处所谓“互融”,并不是说两者完完全全地融汇为一,而是指一方吸收另一方的某些技巧、手法、情感表现手段之类,充实和完善自身的技巧、手法、情感表现手段,并且化入自己的演奏之中,丰富和提升己方的艺术表现力。

俞逊发先生的不少作品也是达到南北兼容的境界,梆笛和曲笛相互借鉴,综合运用。例如《收割》B段抒情歌唱性的慢板,就吸收了大量的南派技巧,例如打音,波音,叠音,恰能表现出南巧北用。一般都说“南曲出手颤、叠、赠、打”,北曲拿手“吐、滑、剁、花”,两者各有所长,理应适当地取长补短。这在一些近现代乐曲中都有很好的体现。随着作曲技法和音乐元素的多元化,也派生出一些新的技巧,更加充分地提高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的表现更加形象化。为了增强说服力,不妨再次分析一下排笛演奏的《水乡船歌》作为补充例证。

《水乡船歌》原本是一首描写江南水乡的竹笛独奏曲,素材来自浙江民歌《柳元郎》,具有鱼米之乡典型的音乐特点。可是,采用排笛演奏――曲笛与梆笛绑在一起共同完成这首作品,却获取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成为演绎这首作品的最大的亮点。在排笛演奏时,首先是C调曲笛,然后是F调梆笛,最后是C调梆笛。下面我们一起来享受一下曲笛与梆笛怎么样把这幅江南水乡的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的。

《水乡船歌》是一首典型的带再现三部曲式 A-B-A’,引子是由 C 调曲笛独立完成的,自由舒展,画面由远而近。每一个气口都很自然亲切,不拘束,一串十连音由上而下滑到低音5,有长达四拍的颤音。再由一串九连音上爬到高音3。演奏时流畅婉转,每一个长音都是使用腹震音,仿佛波光粼粼的湖面荡漾着小渔船。十连音高音5前面的上滑音既是颇为夸张的而是又过渡自然的。

B段是F宫调式,用F调梆笛演奏热烈的小快板,表现出热闹繁忙的水乡情景:人们喜见满舱鱼跳,你说我笑,孩子天真活泼,你追我赶,湖里的鱼儿欢快跳跃,空中的小鸟放声高歌。这一段运用到了北方梆笛的一些技巧,花舌,历音,吐音,滑音,把整个作品的气氛推到高潮,旋律欢快跳跃,富有舞蹈性。最后四小节渐慢回到原速接 A’段,速度的控制恰到好处,虽是渐慢回到原速却不让人感觉到速度突然从快板就慢下来了,成功的演奏者总是将中间的过渡时间控制得十分自然。

A’段是A的变化再现,主旋律虽然变化不大,但是在演奏上换成了C调小梆笛演奏,音色突然变得清脆洪亮。速度比A段稍慢,韵味更加浓烈,表现了夕阳西下,人们满舱而归。结束句在高音3、2、1三个自由音上,力度从 p―pp―ppp,让人有意犹未尽、余音环绕的感觉。

整首作品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此曲最大的亮点在于作曲者蒋国基先生把南北派的竹笛特色溶于这水乡之中,每个音符都流露出水的感觉,这也是这首作品一直作为经典曲目的原因。

在这个追求艺术多元化的时代,竹笛艺术的南北兼容是符合大趋势的,这样才能够使得竹笛艺术的发展更健康,更繁荣。如果仅仅是单一地发展南派或北派,像俗话所说的那样“文人相轻”,互不往来,各自故步自封起来,以至僵化凝滞,那将是竹笛艺术的一种莫大的缺失。但是另一方面,在兼容互融的同时,曲笛和梆笛却又不能忘了“本”,两者各自的那种最原始的、原汁原味的本色,那种鲜明的地域音乐特色,仍旧是必须予以保留并且发扬光大的,所以曲笛和梆笛的分流发展,依然不失为主导趋势。

作为一个竹笛演奏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竹笛艺术发展的总体态势和多元走向,宜于分别对北派的二人台牌子的梆笛和江南丝竹的曲笛各自的技巧、风格深入研习,掌握,然后再综合运用,奏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参考文献:

[1]孙继光.性格的地方差异与环境的关系――中国南北方性格的差异与环境的关系[D].太原师范学院.

[2]田斌.竹笛演奏艺术中的“心”、“技”、“韵”[D].天津音乐学院.中国知网:学位论文库,200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