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读《蔡和森评传》札记

读《蔡和森评传》札记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20:12:12
读《蔡和森评传》札记
时间:2023-08-07 20:12:12     小编:

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领导人和理论家。关于他生平史事与思想的研究,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研究成果比较多。

日前,笔者饶有兴味地拜读了湖北大学徐方平教授著的《蔡和森评传》(以下简称《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受益匪浅,不由自主地提起笔,想写篇读书札记。

我一直认为,写评传不同于写传记。传记是以叙述为主,评为次,客观反映传主一生所经历的史事和阐发的思想即可,尽量做到全面。评传则不同,它是带评论性的传记,虽然也离不开写传主的生平史事与思想,但它不是全面详细地去叙述传主一生的活动与思想,而是着重对传主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动与思想进行评述,阐述见解,是在“评”的过程中见功夫。当然,不论是传记还是评传,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便要像太史公司马迁写《史记》那样,做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用以上拙见考量《评传》,我感到该著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蔡和森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评传》对传主研究中共党史的这些重要理论成果都进行了客观评价,充分肯定,给笔者留下了三点比较深刻的印象。

第一,蔡和森深刻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背景,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对党的成立给予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解释,充分彰显了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之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政党自信”。

蔡和森首先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他指出,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党,其主要组成分子是无产阶级,“所以,我们一想到共产党产生的时候,就会想到无产阶级有了相当的发展”。他分析了自辛亥革命以来至五卅运动中国工人运动发展的历史情况后说,中国工人阶级成长起来以后,为了争取基本的生存条件,要求增加工资,改善生活条件,开展了许多罢工斗争,并建立了工会,逐渐由不觉悟到觉悟,由不行动到有行动,而工人阶级的斗争必须要有其政党的领导。这就是说,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二,蔡和森对早期中共组织建设的思考,在当今仍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评传》对传主的《党的机会主义史》进行了评介,尤其是对其中关于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评介甚为详尽。蔡和森认为,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但是党诞生八年来,只有从上而下的集中,而没有从下而上的民主。群众的党内生活全未形成,既无党的讨论,又无选举制度,甚至上级党部不准下级党部根据当地实情自定斗争的政策。如果发生下级党部、群众的意见有悖于上级党部的意见之事,上级机关便认为是大逆不道,便要取高压政策。这样一来,党的铁的纪律就成了上级党部威压党员的工具。这便完全违反了列宁主义关于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在蔡和森看来,中共在如何正确处理好集中与民主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发扬党内民主,始终没有在理论上从而在制度上给予圆满的论证和解决。蔡和森在当时便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这是很了不起的。

那么,何谓列宁主义的民主集中制?蔡和森指出,列宁主义的民主集中制,不是削弱党员群众和下级党部的自觉性和创造精神,而是要在集中的指导下,即无产阶级铁的纪律的规范之下,尽可能由下而上地开展党内的讨论,尽可能地由下而上采用选举制度,工农同志要尽可能地参加党的领导机关,党的事情要尽可能地让群众知道。

蔡和森还指出,要正确进行党内斗争。党内斗争,并不是把一切犯过错误的人都送上断头台。不要笼统地反对知识分子,不要笼统地反对一切过去担任过领导工作的同志。因为并不是一切知识分子都是机会主义者,也不是原来担任领导工作的同志都是机会主义者。他特别强调指出,凡属一切不压制群众意见,不妨害党的改造的分子,党都应该尽可能地将他们安排到工作岗位上来。“党不是要改造成为一个狭隘的小团体,而是要改造成为一个伟大的健全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笔者认为,“机会主义”、“批评甚至批判机会主义”等是国民革命失败前后高频次出现的词汇,彰显了中共迫切希望总结党内理论及其实践斗争经验教训的诉求。尽管瞿秋白在党的五大上散发的《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与蔡和森的《党的机会主义史》,“都是中共党内早期研究机会主义史的最重要著作”,瞿秋白的可以弥补蔡和森的一些不足,但是相比之下,瞿秋白的“自然是逊色的”〔5〕。因此,《评传》中所揭示的蔡和森关于党的组织建设的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价值,而且特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年的幼年时期,他的认识就能达到如此的深度,这在同时期其他中共早期领导人中是无人比肩的。即便是现在,如何给民主集中制“在理论上从而在制度上给予圆满的论证和解决”,也不能说做得很好,仍然有讨论的很大空间,值得广大党建理论工作者去研究。

第三,蔡和森写作《论陈独秀主义》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夸大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正是由于有以上复杂的国际背景,所以蔡和森的《论陈独秀主义》许多观点,只能“源于1月份的讨论意见”。笔者认为这个总的看法是正确的。

当然,《评传》也有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可以进一步对蔡和森与同时代领导人的思想作比较研究,发现异同,突出蔡和森的贡献和地位;关于他的哲学思想,作者仅仅以其《社会进化史》为代表进行了评析,有以偏概全之嫌。笔者新近看到一篇对《社会进化史》进行文本解析的文章,颇有新意〔10〕,值得作者借鉴。再如,关于档案材料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使用。蔡和森牺牲的细节,已经有档案材料证明是饮弹牺牲,不是人们常说的用刺刀慢慢折磨而死。可惜,《评传》没有注意这个变化。

总的来看,徐方平教授的《评传》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一切以传主所经历的重大史事和理论著述为立论根据,论从史出,在“评”字上的确下了功夫,于评之中,新的见解颇多,体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是蔡和森研究的最新成果,进一步丰富了中共党史和中共党史人物研究的内容,值得一读。

注释:

〔3〕梁琴、丁俊萍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7〕《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四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410页。

〔8〕《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五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49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