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陈凤与《诗林》

陈凤与《诗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9 01:39:39
陈凤与《诗林》
时间:2022-12-19 01:39:39     小编:

2008年深冬,我应北京青年朗诵艺术团之邀,出席湖北企业家诗人楚天舒先生在《老故事》杂志社旁的他的企业大厦(紧邻北师大附近)举行的诗会上,楚天舒和空军诗人郭晓晔把我介绍给参加诗会的比利时驻华大使馆女外交官:“小姐,您刚才给我们看的那本《诗林》还在提兜里吗?他――巴先生就是该刊创办时期的老编辑啊!他退休后也住在北京了……”“Wonderful――好极了!”金发碧眼红唇的她,小心翼翼地将这期《诗林》取出,轻轻地翻开封面,神情专注地请我在内文第一页“编委”名单旁签名;她用汉语连连说道:“幸会,幸会!太难得了,刊物地址还是在哈尔滨吗?”那一刻,作为老哈尔滨人,我实在感到脸上有光啊。是的,此类情景,在泰国、在俄罗斯、在台湾……我亲历的,真的不止一次了!

一周后,当我冒着北京酷暑,从京东的通州驱车近两个小时赶到京西的石景山区文联后,我所带的五本《诗林》被一抢而空,没有得到的竟当场“借过来”两两一组地读起来。当他(她)们在该期《评论与随笔》栏里的“中国80年代著名诗歌编辑家访谈录,巴彦布答姜红伟”一文中,读到“我为《诗林》能有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全方位的扶持和全力以赴的帮扶而幸运自豪――从陈凤部长亲自出面与企业家共商诗歌大业,到文艺处同志全员出动,以至同中直、省直企业等单位联系开展合作时,竟常常由宣传部出面(包括一次次出介绍信)……这样的领导部门、上级机关所言的‘领导就是服务’,本人信然而肃然!”刚刚读到这里,年轻诗友就脱口而出:“巴老爷子,你是个幸运老头啊,今晚更应该喝一杯――也为你这篇介绍《诗林》八十年代情景的文章刊出……”他们见我没有立即做出反应,站在我身边的几位年老诗歌作者纷纷表态,他们神态郑重、语气恳切:“没错,哪个地方作者不希望本地有自己的文学园地,特别是诗歌刊物啊!”又说:“你知道,我们首钢(石景山钢铁厂)的诗歌作者队伍不比你们龙江、哈尔滨规模小……我们不少人都有这个愿望,你赶上了一个能干事儿、也会干事儿的宣传部……”另一位一槌定音地总结道:“根本问题是宣传部长,他本人不爱诗又不懂诗,更不理解爱诗人的那颗心,那你只能是一厢情愿了。”这些诗神信徒们的一句句肺腑之言直抒胸臆,同晚间聚餐时一次次前来的碰杯,令我至今记忆犹新。这是我退休后随女儿定居北京,参加石景山区作协活动的又一次难忘记忆。之前则是在“第三届北京西山诗歌节”,我的抒情诗“生命之光――思语于鸟巢和水立方之间”被首都青年朗诵艺术家朗诵后收入《奥林匹克的中国盛典》以及该区作协换届会上,聘请作家莫言同志出任石景山区作协名誉主席,与大家联欢的午餐会上(那是他荣获诺奖的前三年吧)。

我之难忘和被触动内心的,是北京文朋诗友们的慧眼,和那一语破的的结论,重又勾起我对我省这有史以来,唯一诗歌刊物创办之初的一件件往事的回忆与缅怀……而今,创刊于1984年10月的《诗林》已郁郁葱葱地迈过了它的而立之年了!

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来到团市委,想不到出面听取我反映情况和建议的,竟是常务书记兼青联主席陈凤!

1983年冬,当我第N次来到市委宣传部时,团市委凤书记已众望所归地挑起宣传部副部长的担子。这段时间的申办奔走,用陈凤后来的话说是“……那时候,我在市委宣传部工作,正好分工联系文艺界。最后在黑龙江省第二次作家代表会上,81名作家(涵盖了全省文学界各门类的老中青三代作家――从鲁琪、吴越、方行、关沫南、梁南到当时年龄最小的张抗抗……)联名呼吁创办诗歌刊物”。此时已到了1984年;当年10月《诗林》创刊号顶凌破土,宣告了黑龙江“从此结束了没有诗刊的历史”这一全过程,不难看到:陈凤的岗位可变,不变的是只要对这个城市的文明进步有力,便不改初衷地支持到底,尽管这给自己带来多少麻烦和负担(此时的“向钱看”与为官位更快晋升而忙,已不是新鲜事了);他从出点子到经手繁杂的具体实事儿,干脆把自己融入本省文学工作者队伍中,并与之鼓与呼……呜呼!同为爱文的人,一旦当官,是否能继续为同伴同道想事、做事儿,确实能看得出这个人的良知与操守吧。何谓想群众之所愿,凤的行动做了最有力的表达;而他把这一具有填补空白性的成果归功于“……这当然是省委、市委、宣传部、文联集体行为。可没有巴彦布的热心,用那三寸不烂之舌,到处游说,也许不一定办成。在我们这里,应该办成而没有办成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每当我看到《诗林》,我就会想起当年巴彦布办刊的情景……”(陈凤:《巴彦布印象》载于《哈尔滨日报》1995年3月15日)而他将成绩、功劳推向组织和部下,这就是陈凤为官之道的又一风格特色吧。

要想具体详实地记述《诗林》创刊后,凤为这个刊物的一件件付出,对我来说大有“老虎吃天”与担心挂一漏万的慨叹而不知从何处下笔。

就从我书架上的这1984-1989年《诗林》五卷合订本背后的故事谈起吧。我组织了全省资深和实力诗人采风团,来到哈尔滨轴承厂讲座、辅导、参观、体验、座谈,立即得到这个企业所有爱好文体活动的员工们(不只是诗作者)的欢迎与喜爱,1985年庆祝《诗林》创刊一周年大会,就在该厂文化宫隆重举行;美术教育家杨角先生(延安时期诗人艾青的老战友)当场挥笔表达了他对这场诗歌联欢会的感受与评价:“唱罢北国风光好,冬来不远即是春。比比诗家何处有,诗刊之外有诗林。祝贺《诗林》创刊周年,1985年冬 杨角。”这场庆祝会上,由轴承厂内外、广集全省老中青三代诗人,以不同风格表现现实生活的诗篇和陈凤部长那篇关涉企业文化建设与诗人寻找生活“闪光点”来点燃激情与梦想的讲话,首先感动了企业员工。消息传播出去,随之而来的是那些勇于创优争先、愿将社会先进文化借助诗歌之火送进企业的厂长、经理们,因为他们看到了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双赢”与“互补”的契机。

那是1986年夏天,凤以会见老朋友的方式,利用下班前一小时,邀请荣获“两个文明”奖励的国营和民营企业厂长,驱车来到市委大院小平房会议室,清茶一杯,他向企业老总们介绍:咱们市里为爱诗的人办了一份《诗林》,出刊一年多来,不仅为青少年喜爱,也受到企业员工欢迎,《诗林》将要继续向厂矿、部队、学校深入,探索为企业文化建设出一分力,让高雅艺术丰富并提升职工文化素养,但《诗林》面对办刊经费困难,纯文学类的精神产品,不是以赢利为最高效益;国内外的经验是,应该接受社会各界的经济投入云云,他那杂文家与诗人兼具的深刻思想同热诚情感,以鲜活加风趣、唠家常式的亲切带幽默的语言,刚讲上十几分钟,企业家们坐不住了,精明而高智商的他们立即明白了:陈部长的此举与自己与家人所需毫无关系;竟是为一个赚不了钱的刊物而出面,很新鲜,也很感动!全省劳模――哈尔滨啤酒厂李元勋厂长隔桌向我伸手相握,趁凤找打火机点烟之时走过来,对我附耳相告:“诗人老弟,你别发愁,有陈部长这位关心企业全面发展的好朋友、好官出面,我们从企业广告中挤出一点儿,就够你出刊一年半载了;我还要和全市酒业同行老板打招呼,介绍这次会,动员他们参与进来;哈啤的‘三月风诗会’就交给《诗林》。”这就是说,由他充当“红娘”促成的文化与企业联姻,延展到1988年的“诗与酒”全国诗歌大赛和“中国首届冰雪节诗会”在冰城夏都哈尔滨的成功举办,这“冰雪节诗会”成为后来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一项内容而延续下来。

1990年,凤离开了他奉献大半生的哈尔滨市,带着他的光与热,在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任上向全省发散。此时我又一次感受到经他前后七至八年间的亲力亲为与殚精竭虑,《诗林》的根已牢牢扎进北疆沃土上,市委市政府从1990年起将《诗林》《小说林》纳入本市必保的文学二刊,此举正是哈尔滨上下同心,为八十年代中国的文艺复兴展示了我龙江的神韵、风采。此时,我也如释重负,欣欣然受命去为专业作家服务,创建哈尔滨文学创作所,开始了新征程,直至退休……

注:此文作者为《诗林》原主编巴彦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