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人的“恕道”

中国人的“恕道”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8 00:22:54
中国人的“恕道”
时间:2023-08-28 00:22:54     小编:

近来读史,在一些事例面前沉思良久。略举一二。

其一,三国时的周瑜“性度恢廊,将军程普以年长,数凌侮瑜,瑜折节下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公谨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其二,狄仁杰为相本是一位叫娄师德的人推荐,但娄师德为人温仁宽恕,从不对人讲,包括狄仁杰在内的人都不知道。狄仁杰“颇轻师德”,并“数度想把他排挤在外”。武则天发觉后,问狄仁杰:“师德贤乎?”狄仁杰答:“为将能仅守边陲,贤则臣不知。”又问:“师德知人乎?”狄仁杰答:“臣和他一起共事,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曰:“朕之知卿,乃师德所荐也,亦可谓知人矣。”狄仁杰叹曰:“娄公盛德,我为其所包容久矣!吾不能窥其际也!”

以上史料,前一则《三国志》《资治通鉴》均载,后一则《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亦可查到。前一则说的是周瑜包容宽恕将军程普致程普感动的事,后一则说的是娄师德包容宽恕狄仁杰致狄仁杰感动的事。两则史料都意在说明一个道理,即“惟恕可以成德”。“恕道”,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

恕,宽恕,恕道,都是一个意思,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不接受的,绝不施加于别人。中国传统的恕文化根植于中国的仁爱文化,底蕴丰厚。自孔夫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来,两千余年的浸润渐染,已经内化而成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道德心灵,已经成为国人为人处世的一种方式、一种原则。这种为人处世的方式、原则还被联合国2000年列为“新千年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人自古形成的责己恕人、向善利他的美德,中国人在对外交往中不附加条件、不强加于人的平等态度,不是一种任意的行为,而是出自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就是以儒家的仁爱忠恕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有道是“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正是由于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才有中华民族的深沉情感和博大胸怀。

中国是一个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国度,历史上从来把温仁多恕作为一种至高的道德要求,作为一种君子风范加以提倡。翻开中国的典籍,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周瑜的恕道、娄师德的恕道,还可以看光武帝的恕道、唐太宗的恕道,以及许许多多“小人物”的恕道。在中华民族的道德星空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礼教观、“百善孝为先”的孝行观、“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道德观等等,一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绿叶葱茏的精神家园。

中国人骨子里没有侵略的文化,只有自卫的文化。我们不像有的国家那样有着侵略味十足的国家口号“八一宇”(把八方领土置于自己的一宇之下,即世界一家,是当时日军宣扬大东亚战争正当性的用语),也没有系统的“脱亚入欧”和“海外补偿”等侵略学说。占据我们国人道德心灵的从来没有什么侵略扩张,而是“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君子爱其国以及人之国”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观。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