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分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局限性

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分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局限性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05 00:32:55
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分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局限性
时间:2023-05-05 00:32:55     小编:

摘 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国译界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态度已经由开始全盘接受发展到现在的颇多批评,甚至有全盘否定的现象。译界以前对此理论的评论视角多集中在翻译的性质、标准和检验等层面上。本文拟从译者主体性入手, 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译界出现的翻译主体性研究为背景,以译者主体性理论为理论依据, 并借用译者主体性这一理论来揭示此理论的一个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对等;者主体性;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一、对翻译主体性以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译界出现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翻译研究取向, 它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 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 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实际功能。这种新取向的出现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翻译主体”的问题。目前,对于翻译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强调译者作为文化创造者的主体地位,着重从主体间性理论研究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主体间性(inter-sunjectivity) 关系及各自主体性的表现。译者主体性作为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不论是对译者主体性及主体间性的讨论与研究,还是从其他不同角度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考察研究,已经为翻译研究者们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本文接下来也将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来分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局限性。

二、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奈达功能对等局限性的主要表现

1、理论概念本身局限性

奈达认为最小的、现实的功能对等是指译文的读者可以想象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指定意义和联想意义的; 而最大的, 理想的功能对等指译文读者理解和欣赏译文的指定意义和联想意义的方式和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指定意义和联想意义的方式一样。然而他却没有看到隐藏在原文和译文之下影响读者理解、欣赏以及所产生反应的其他因素,比方说:源于读者与目标语读者在受教育背景、文化背景、认知方式、思维方式所处社会背景等等各方面的不同的因素也会造成源语读者以及目标语读者对于原文及译文不同的理解及欣赏。

2、功能对等在文学翻译中局限性

奈达曾经指出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然而这样的自然,对等在文学翻译中是不适用的,首先说对等这一观点,在文学翻译中,由于各国文学形式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要达到对等的不可能的。另外,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语言是塑造文学形象, 表达作品主题的工具。这恰恰是文学作品与一般语言的区别对于文学语言来说,读者不能对于文章的深层次含义一览无遗,往往需要读者不断揣摩与推测。而这种艺术意境译者很难把握, 很难在译文中传达出来。再说有一些文学作品, 意义晦涩, 形象朦胧, 其可译性本来就很少,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功能对等问题了。从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文学内容隐含意义是很难达到对等的。

3、翻译策略选择的角度看功能对等的局限性

从奈达功能理论的定义―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从这样的自然、对等中我们可以看出,奈达更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而仅仅依靠这样一种策略是无法使所有的翻译达到其目的。而翻译主体性的研究中,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最能体现译者的主体性,译者往往会根据社会、文化因素采取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翻译的合理化。而在奈达的功能对等中更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这对于拓展本国读者的视野,传播外来文化会造成一定的阻碍。

4、检验翻译质量标准的角度看功能对等的局限性

奈达在谈到翻译的检验时说:“对翻译的检验主要不在于比较原文和译文的语言转换情况,不在于译者的主观想象力,而在于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在于译文对原文的客观再现。在此, 奈达提出了他检验翻译的一贯标准,那就是,以译入语为归宿,以译文读者为服务对象,以读者的反应来评价译文。然而,译者是贯穿翻译全过程的主体,不管是从最开始的翻译文本的选择,到对原文本的理解,然后对原文本以目标语的在再现,各个过程都离不开译者,单纯以读者对于译本的反应作为评价译文好坏的唯一标注,这对于译者来说是很不公平的。House说过:“对翻译的评价似乎不能像评价自然科学那样绝对客观地单纯地进行”。所以在判断译作的好坏时,应该综合考虑读者、译者的综合体,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来对译文做出全面、合理、公正的评价。

三、结语

译者主体性研究是翻译主体研究的新课题,它不仅对翻译研究,而且对原语及目的语文学关系的研究和翻译史的撰写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虽然奈达的“功能对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也不能全部否定它本身所具有的优点,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理论。此外,我们也应看到这一理论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忽视,译者主体性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必将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8

[2].葛小琴.《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