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东欧经济转轨再认识

中东欧经济转轨再认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29 03:14:31
中东欧经济转轨再认识
时间:2022-10-29 03:14:31     小编:

内容摘要 上世纪90年代初,中东欧国家实施了以改变所有制关系为目标的经济转轨。转轨初期,各国经济经历了阵痛式的剧降,到1996年前后一些转轨启动早的国家基本完成了企业改制目标,市场经济运转机制初步确立,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生产要素配置日渐合理,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周期。经过经济转轨的蜕变,中东欧成为世界范围内吸引国际资本的热点地区,入盟后一直是欧洲地区突出的经济增长点。作为一次史无前例的历史实践,中东欧经济转轨堪称转轨经济学的现实版本。尽管它已基本结束,但在较长时间段中看,作为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转轨也包含着一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有必要抛开意识形态的局限,从更客观和辩证发展的角度予以认识。

关 键 词 中东欧 经济转轨 生产力 成本 民生 制度建设

作 者 高晓川,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讲师、博士。(上海 200062)

基金项目 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关系研究基金”项目(KT20150)

作为一场前所未有的制度变迁,中东欧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转轨,一直吸引着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在转轨之初,众多国际组织、相关国政府及专家对新制度的设计倾注了心血,转轨政策的出台可以说是凝聚了历史和现实的智慧。从转轨一开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层面研究转轨过程中各种宏观和微观的问题,评估转轨的得失以及转轨中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等。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转轨包含了生产关系和社会价值观的改变等,而其关键在于所有制关系变革,它是社会转型的基础。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剧变后的中东欧国家把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转轨,作为优先目标和新型社会关系构建的抓手。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这些国家基本实现了转轨的目标,其转轨成果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近年来,学界对其主流的看法认为,经济转轨虽已完成,但制度建设的任务仍然艰巨。

以辩证的生产力发展观看经济转轨进程

1991年中东欧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转轨,目标是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借鉴国际机构和专家的建议,这些国家制定了强调在短时间内建立竞争性市场机制的转轨方案,内容主要包括价格放开、贸易自由、国有企业私有化等,其中改变所有制关系的私有化是重点。在宏观政策上,各国强调通过紧缩银根、扩大税收基础、减少财政赤字等手段稳定宏观经济,为转轨创造有利环境。

中东欧经济转轨的目标是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作为制度的推陈出新,转轨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新旧生产关系转换的过程,即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市场被市场体制和开放市场所替代。旧生产关系的弊端,如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生产率低、管理差和竞争力弱等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逐步被市场体制下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所替代,企业预算约束的加强、生产率和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等,这些都是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转轨付出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代价,经历了不同的曲折,但通过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中东欧国家实现了经济的长期增长是不争的事实。中东欧国家在转型初期出现的经济衰退,不同于典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衰退,其本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经济结构重建。转轨过程中内在的矛盾关系符合事物辩证发展的客观规律,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消除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瓶颈因素,使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得以释放。用辩证的生产力发展观判断经济转轨,能更客观地反映这一社会变迁的内在特点,即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中结合转轨国家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实际情况,把新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带来综合国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评估的依据更为客观。

转轨成本、私有化收入与民生改善

转轨过程中新旧生产关系转换对生产力产生的冲击,反映在现实中就是转轨的成本或代价,转轨成本的评估是转轨研究领域较为系统和复杂的问题,除了偶尔可在一些政府报告中看到零星的总结式的结论外,学界的关注不多,但它确实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转轨成本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成本指转轨的社会成本,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由于体制转换所造成的相关经济损失,以及经济和社会震荡造成的一部分社会成员经济利益和福利的相对降低。狭义成本指转轨的经济成本,即政府部门(财政和其他国有机构)用于国有企业和银行改制的直接财政支出和相关退赔支出,也就是财政支出成本,目的是为了维持或改善企业和银行的正常运转,以期得到较好的私有化收入。如何减少转轨对民生的冲击和避免明显的社会震荡,是每一个转轨国家面临的迫切而现实的问题。在宏观政策上,狭义转轨成本、私有化收入与民生改善之间的确存在着紧密关系,即把私有化的财政收入用于事关民生的领域,这对于转轨国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结合捷克的做法来分析转轨成本、私有化收入与民生改善间的关系。

还有一种成本是所谓的入盟成本,因为入盟也是转轨的目标之一,所以中东欧国家在2004年5月之前按照欧盟的要求进行了相关改革和准备工作,如机构精简为主的行政管理改革、减少财政赤字为主的公共财政改革、关闭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减少敏感农产品的产量等。2004年5月入盟对新成员国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刺激增长效果,其入盟后经济增长加速,平均增长率是西欧国家的两倍,并在欧债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达到了增长峰值,同期通胀率保持稳定,出口大幅度增长,从欧盟获得的预算拨款和援助也好于预期。一般认为,捷克等国家所付出的入盟成本在经济上获得了积极的收益。从不利的因素看,转轨后虽然中东国家建立起外向型经贸体系,平均80%以上的出口面向西欧市场,对后者的过度依赖减弱了自身抵御欧洲经济或债务危机的能力。因此,自2008年后中东欧国家先后制定了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和经济多极增长的积极政策。

可以看出,通过国有资产战略性退出―转换―再投入机制,打通了转轨成本―收益―民生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国有资产的转换和流动,也体现了政府职能重点转向以民生建设为主导的社会服务领域的新思路,这样可保障大多数民众切实从转轨中直接或间接受益,也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后转轨越来越受到民众支持的原因之所在。中东欧国家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在强调通过建立市场环境下的竞争性生产要素提高社会生产率的同时,政府把社会化服务和民生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实现了其职能从集权和生产管理型向开放和社会服务型的转变。从经济学角度看,以国有资产转移形式体现的经济成本和入盟成本是具有收益的积极成本,这种成本带来双重性收益:直接的是相应可量化的财政收入,间接的是在构建政府社会服务型职能思路指导下,政府通过推进民生建设带来的更为重要的社会性收益。从长期来看,在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情况下,这种收益呈现递增、放大的趋势,并在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考量中东欧转轨中民生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路。

制度建设与转轨中的社会公平

由于法治不够健全,经济转轨过程中容易出现一定的社会震荡,这种震荡会拉大社会阶层间的差距,并对社会公平造成不利影响。转轨也是社会关系重建的过程,由于不同利益集团的竞争优势存在差异性,这导致了在社会财富与资源再分配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与旧的上层社会关系有较多瓜葛的,或更激进的利益集团在转轨时期会利用政策疏漏获利更多。这就需要通过法规和制度建设减少转轨造成的社会不公。

与其他中东欧国家相比,捷克的例子一度很突出。1996年前捷克政府片面强调市场内在调节功能,疏于宏观监管和制度建设,市场体系曾一度运行紊乱,个别社会利益集团利用短期内中小金融机构和企业大量倒闭之机,鲸吞社会财富,使得初始阶段公平分配的社会财富与资源过渡集中到个别人手中,造成转轨过程中的社会不公。据统计,在1991~1997年的企业和银行改制中,其国内出现了很多私有化投资基金,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未改制的国有银行设立的投资基金,一类是其他机构和个人通过吸收社会资本成立的投资基金,其中第一类占多数。在政策设计上,投资基金的功能定位在通过收购民众手中分散的股份来对企业实施有效治理。但实际情况是投资基金参与企业治理的积极性不高,而是主要在资本市场操作基金股票获利。但在资本市场发展初期,捷克政府没有建立独立的证券委员会,监管疏松导致上市公司造假行为盛行。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基金特别是非银行基金通常与上市企业管理人,通过关联交易方式侵吞或转移基金及企业资产,导致基金或企业或者成为空壳,或者倒闭,众多普通投资者的资产受损。被视为捷克转轨中特有的“私有化投资基金病”――基金成为了少数人掠夺大众财富的工具,这是制度缺陷和监管不力造成的市场失效的典型案例。

中东欧国家经济转轨是史无前例的历史实践,今天它仍给人们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间。尽管这些国家在轨转过程中以及转轨后出现过一些问题,其中有些是政策失误造成的,有些是新旧体制摩擦造成的,但生产力的提高与经济发展仍是主要的。转轨与政府职能转变及民生建设密切相关,在宏观政策设计上向民生改善倾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这样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又提高了民生和社会保障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和谐发展的特点。制度建设对于构建新型社会关系的重要现实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够降低转轨的社会成本,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中东欧国家经济转轨中的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其他转型中国家思考和借鉴。如选择符合国情的转轨路径,注重构建支撑市场体系的宏观和微观制度,降低转轨成本和对社会民生产生的不利影响等,这些都是转轨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注释:

①一般来看,转轨前国有化程度高的国家倾向于采取激进方式,即无偿分配,迅速实现私有化,如捷克斯洛伐克虽然工业基础最雄厚,但转轨前国有化程度最高(达到了95%);相反转轨前已存在一定比例自由经济的国家,倾向于通过渐进方式实现私有化,如匈牙利。激进和渐进方式各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论,偏右翼政府倾向于激进方式,偏中左翼政府倾向于渐进方式。从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诉求看,无偿私有化的激进方式明显得到了更多普通选民的支持,政府较稳定;而有偿私有化更多得到了剧变前已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特权阶层的支持,政府换届频繁。

参考文献:

[ 2 ] 热若尔・罗兰,张帆、潘佐红译.转型与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9.

[ 4 ] 捷克国家统计局. https://vdb.czso.cz/vdbvo/uvod.jsp.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