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分而复合 好画好福

分而复合 好画好福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3 00:50:43
分而复合 好画好福
时间:2023-01-13 00:50:43     小编:

看画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特别是在看画的过程中获得了意外发现,那会倍加高兴。最近在香港与朋友一起看画,其中一幅齐白石的《枫林草虫图》就让我获得了意外的“发现”。

是图立轴,纸本设色,纵101厘米,横33.6厘米。名为枫林,其实只二、三树枝而已,左右夹幅构图,疏枝阔叶,凭借洋红的暖调,画得灿烂热烈。叶间有蜻蜓飞来,蝈蝈则匍行匐止,欲动又静。显然这是齐白石晚年(约90岁前后)的作品。齐白石自1917年定居北京后,作画常常是借着笔墨对湖南湘潭老家或者儿时生活作念想,至晚年尤甚。片片红叶,缕缕乡愁,都有寄托。乡愁不是风景,是一种思绪,故所谓“枫林”无需真画枫树成林,甚至不必画出整树,有枫枝枫叶即可,意到笔止,那样更蕴藉,这是白石老人为此画构思及诗意表达的用心所在。题得也妙,一溜字依着枫树主干题写,不仅顺应了构图形式,同时让色墨在交融中添加了含蓄与对比,和谐养眼。款识云:“枫林在南岳山下,白石山间,有亭名枫林。”乍一读,似乎字字平淡,可是稍作回味,就让人感受到了其中的乡愁滋味。所谓文人写意,不仅在怎么画,还在于如何题,如何题很关键,要的就是蕴含其间的那股滋味。比如《枫林草虫图》,天下哪里没有枫树,但是题了这几个字,画中的枫树枫叶就被烙上了印记,只此一家了,如同生命里的DNA,它只属于湘潭,属于齐白石。自然被升华了,枫叶亦文化。

但是我们在那一行题识中获得了发现―寥寥十八个字的款识,怎么两次钤盖“白石”名章?尽管所钤并非同一印章,但都是朱文,篆字字体也相似,这不符合常理,也不符合白石老人的用印习惯。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继续往下看。画幅下方有一条旧痕,从左至右贯通,像是折痕,但显然又不是折痕,因为对着光照我们看到了一条极细极细的拼接痕――难道这幅画是被人拼接而成?于是反复通览全图,可怎么看都是气韵连贯,无论枫枝枫叶还是款字题识,绝非出自两人手笔,或者仿家所为,这让人匪夷所思。画的主人是知道其中的玄秘的,告诉我《枫林草虫图》不是伪作,但确实经过拼接。为什么要拼接?说来让人啼笑皆非,这让白石老人也一定想不到,竟然是他当年这十八个字的题识惹的祸。或许读者朋友已经注意到了,题识中两次出现“白石”二字,一次在句中,一次在句末,句中的“白石”是地名,齐白石的老家就在湘潭的白石铺附近,而句末那个“白石”才是他的署款。这一来给心存不良的人提供了求之不得的可趁之机:句中的“白石”正可以当作老人的署款加以利用,这样一幅画不就成了两幅画?于是他们将画截断,一分为二,上幅为“蜻蜓枫叶”,下幅为“蝈蝈枫叶”,款识则分别为“枫林在南岳山下,白石。”“山间有亭名枫林,白石。”那可是笔笔白石,谁能说这“两幅”不是齐白石的画?真是“绝”了,亏好事者想得出来!至于何人所为,不得而知,推算起来好事者至少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一定的文字和艺术修养,二是与齐白石家人有交往,因为画被截后,下幅倒是款、题、印齐全,上幅却有题有款但缺印(可以确定上幅的“白石”印为后加,因为齐白石是篆刻名家,不仅自用印多,画中钤印也讲究,没有在同一幅作品上重复钤同名印的习惯。另一方面,上下两方名章印泥有色差,且下面一方色鲜,反倒是上面那方色泽略显幽暗,这说明上面那方钤后作过处理,但印章本身是对的。)能补钤名章,与齐白石家人没有一定的交往那是办不到的。后来大约“两幅画”从好事者手中流出,但什么时候又合到了一起,也不得而知。合而分,分而合,扑朔迷离,但最终它们仍然在一起,这是天数,让人欢喜!

其实《枫林草虫图》被截为两段是有破绽的,我们不妨再读读那段题识:“枫林在南岳山下,白石山间,有亭名枫林。”从修辞的角度讲,句中的“枫林”是主语,通句因“枫林”展开,最终强调的还是枫林,所以齐白石选择左右夹幅构图描绘枫叶于题相合。截为“两幅”后,上幅“枫林在南岳山下”,主语还是“枫林”,与截后画面尚能吻题。但是下幅呢?画面是蝈蝈枫叶,题识却是“山间有亭名枫林”,“山间有亭名枫林” 主角不是“枫林”,是“枫林亭”,那么亭呢?显然文不对题。《枫林草虫图》被截后是否分别真从好事者手中流出,笔者不得而知,但可能截而未流,其中原因或许是好事者良心发现,也可能是下幅图文之间文不对题所致,从而让它们分而再合,但此时上幅的“白石”名章已经补钤,复合后于是出现了一画两名章这一在齐白石作品中绝无仅有的情况。很有意思,它非但无损这幅画的美丽和价值,相反却为这幅画的外延作了延展。前几年我曾为近代藏砚大家沈石友一方旧藏端砚撰写鉴赏文章,那方砚右下角有一细裂纹,旧时文人称之为“璺”。显然这是一个缺憾,但独具慧眼的沈石友却十分喜欢,他铭砚“石破天惊”,吴昌硕也为之铭“如玉有璺,无伤翰墨,金瓯犹缺何况石”,因为他的收藏,不仅使此方佳砚免遭厄运,还大大丰富了这方砚的人文价值,成为佳话。《枫林草虫图》比之此砚,异曲同工,传之后人,当倍为人所道。

7月24日凌晨于湖上真乃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