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俄德领导人,交锋70年

俄德领导人,交锋70年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6 01:37:31
俄德领导人,交锋70年
时间:2023-03-26 01:37:31     小编:

1945年5月9日是历史的分割线,大战就此平息,但欧洲大陆没有平静――苏联崛起,德国战败,英法沦为美国的小兄弟,“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道铁幕迫不及待地落下,划分了东方和西方,而中心依然是“苏德战线”。直到今天,俄罗斯放眼欧洲,也唯有德国可与其交手。无论是过去的70年还是今后若干年,欧洲格局都离不开俄德关系这根主线。

赫鲁晓夫与阿登纳,

铁幕下的交锋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的德国占领区合并,一直主张德国统一并中立的苏联立即封锁西方进出西柏林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则对东柏林实行反封锁。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1949年5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下文称西德)成立。5个月后,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下文称东德)。

1955年,西德加入北约,东德加入华约,两大阵营针锋相对。但为了削弱在欧洲腹地对峙的威胁,腾出手跟美国搞军备竞赛,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决定拉拢西德。

1955年6月,赫鲁晓夫让外交人员给西德驻法国大使馆发去一份外交照会,邀请西德总理阿登纳访苏,就两国建交问题进行会谈。这是苏联第一次直接给西德发照会,轰动了巴黎外交圈,“这是外交上头等耸人听闻的事。”西德多数人对阿登纳访苏持积极态度,因为“缺少了一条通向东方的出路,德国经济难以进一步发展”。但对阿登纳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选择:不去,可能会错过缓和局势的机会,没法向公众交代;去,又可能动摇西方对自己的信任。

阿登纳,1876年出生,当过科隆市长。一天,阿登纳乘坐的汽车与电车相撞,颧骨破碎、满脸是血的他,自己爬起来走向医院,让人用担架将只受了轻伤的司机抬走了。性情如此坚毅、冷静的阿登纳经过反复权衡,最终拍板:“必须到莫斯科去。”

1955年9月8日,阿登纳带领代表团踏上了莫斯科的土地。苏联以高规格接待了他们,每日必宴,每宴必醉。为了在酒桌上不输阵,79岁的阿登纳表现英勇。一次冷餐会上,赫鲁晓夫存心要试阿登纳的酒量,没想到阿登纳竟连干了15杯伏特加。第二天下午,阿登纳举办露天野餐会回请赫鲁晓夫,他送了赫鲁晓夫一瓶德国产的樱桃烧酒。赫鲁晓夫倒了一大杯,一饮而尽,然后嚷道:“这种酒只能给牛喝,不是人喝的。”众人大笑。

酒桌上的热烈气氛在谈判桌上变成浓浓的火药味。苏联希望在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基础上与西德建交。阿登纳则认为,苏联必须先释放近万名德国战俘。

“苏联没有战俘,只有希特勒军队的战犯,他们是暴徒、纵火犯,是残杀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刽子手。”苏方的话让阿登纳“感到惊愕和激动”,他立即反驳道,苏军开进德国后也做了许多“可怕的事情”。赫鲁晓夫马上跳起来喊道:“总理阁下,我绝对否认这一点,因为这不是事实。我认为苏联军队在这里遭到了侮辱性的评价。”

双方在战俘问题上僵持了几天。9月12日,阿登纳一提起战俘,赫鲁晓夫便吼道:“在我同意你的这个意见前,我要先到地狱去拜访你!”阿登纳回击:“如果你在地狱里看到我,那只是因为你比我先到那儿!”赫鲁晓夫气急败坏地挥动起一个拳头,阿登纳也从椅子上跳起来,挥舞着两个拳头。俩人不欢而散,阿登纳准备提前离开苏联。

当天傍晚,苏方邀请西德代表团到克里姆林宫出席宴会。阿登纳坐在赫鲁晓夫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之间。布尔加宁再三追问阿登纳拒绝与苏联建交的真正原因,阿登纳重申了德方在战俘问题上的立场。布尔加宁出人意料地说:“让我们来取得一致吧!您写一封信给我,我指同意建立外交关系的照会,而我们将把战俘全部交给您。全部!在一个星期之后!我向您庄严保证!”两国建交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矛盾就这样被清除了。德国人分析,这是苏联急于处理好欧洲问题才做出的让步。

事实正是如此。3年后,已经能与美国开展“太空竞赛”的赫鲁晓夫挑起第二次柏林危机。1961年肯尼迪出任美国总统后,赫鲁晓夫又一次挑起柏林危机。结果,一道混凝土墙在东、西柏林间建了起来,无形的铁幕有了标志性符号。铁幕两侧的气场瞬息万变,苏联得意时,往铁幕上一推,就向西拱出一番气势;而西德一旦找准时机了,往铁幕上一挤,又向东挤出了一片生机。

勃列日涅夫与勃兰特,

缓和下的扩张

赫鲁晓夫在国际舞台上频频出手试探,却没有注意到自己身后的不平静。1964年10月,正在克里米亚休养的赫鲁晓夫接到一通电话,要他赶快回莫斯科,参加一个有关农业的会议。当赫鲁晓夫匆匆赶到会场时,发现迎接他的是铺天盖地的批评。这位苏联最高领导人激烈争辩,但很快发现自己已被完全孤立,只得提出退休。

接替赫鲁晓夫的是比他小12岁的勃列日涅夫。他看上去温和低调,对谁都没有威胁。但执政后,他逐渐暴露出内在的强势。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他一改与其他领导人一同参加重大活动的做法,独自―人观看苏军的演习。身着元帅服的勃列日涅夫,指着自己的元帅肩章对亲信们说:“伙计们,我终于熬到了这一天!”他摆脱了苏联曾经有过的集体领导,大权独揽了。

此时,美国因陷入越战泥潭转向战略收缩,“苏攻美守”的态势形成。这助长了勃列日涅夫的野心。他觉得,不妨给西欧一些笑脸,把美国挤出西欧。于是,勃列日涅夫打出了“缓和”牌,恰与新上任的西德总理勃兰特不谋而合。

苏方的签字代表是柯西金和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出乎勃兰特预料的是,勃列日涅夫出席了仪式。签字仪式后,勃列日涅夫邀请勃兰特来到他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单独会谈了4个小时。在勃兰特眼中,此时的勃列日涅夫“十分拘泥于文字材料,整段整段地照本宣科”。

一年后的1971年9月,勃兰特受勃列日涅夫之邀到克里米亚半岛会面。这一次,勃列日涅夫像变了一个人,十分轻松自在。

由于事先知道勃兰特乘坐的是西德国防军的飞机,并由穿西德国防军制服的军人驾驶,勃列日涅夫提醒到场的记者们,不要漏拍了飞机降落的一刻,因为这是德国军人自二战中被赶出苏联后,第一次重踏这块土地。“我们两国关系不好时间已够长了,现在谁也不应再破坏我们的关系。”

俩人一起去了黑海边,分别住进两幢别墅,别墅由一个豪华游泳池相连。俩人除了正式会谈,还利用进餐、游泳、乘船游览等机会交换政见。据勃兰特计算,他在克里米亚不到48个小时的时间里,有16个小时都在与勃列日涅夫交谈。勃列日涅夫特别关心西德什么时候能批准去年签订的条约,觉得西德对条约的法律批准程序太慢了,而且居然还有反对派。他告诉勃兰特:“苏联国内在对待这个条约上没有反对派。我想完全限于私下地了解一下条约究竟能否批准?”勃兰特答道:“我这届联邦政府的命运已与条约连结在一起了。”

勃兰特从勃列日涅夫的谈笑自若中推测出,“他作为苏联一号人物的地位已经高得不能再高了,他也没有打算掩饰这一点。”这份《莫斯科条约》的最终通过,意味着西德接受了苏联在欧洲取得的一系列有利于自己的领土现状,包括承认东德。勃列日涅夫在他18年的统治时光里,确实让苏联在铁幕一侧傲视了欧洲。

剧变时刻的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与科尔

起初,戈尔巴乔夫断然拒绝,“德国统一根本不是一个现实主义政治家所说的话”。但局势发展出人意料,由于经济差距太大,1988年,1/3的东德居民申请迁居西德;1989年,东德群众集会的唯一要求就是“东、西德统一”。苏联完全没办法控制东德了。

戈尔巴乔夫的态度出现了戏剧性转变,提出只要德国统一后不加入北约,苏联就给统一开绿灯。然而,此时苏联爆发了短缺性经济危机,戈尔巴乔夫“处于后果完全无法预料的灾难之中”。精明的科尔立即向他伸出了援手――西德愿意给苏联提供2.2亿马克和上万吨的牛肉、黄油、奶粉,以及不计其数的鞋子、衣服和日用品。科尔甚至对他说:“你可以依赖我。”

科尔的“朋友”从戈尔巴乔夫变成了叶利钦。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同岁,经历也相似,都出生在农民家庭,家人都曾因斯大林的政治运动被逮捕和劳改。但俩人的体会截然不同。戈尔巴乔夫由此学会的是“要改变”,叶利钦学会的则是“要彪悍”。他上小学时天天打架,甚至被揍扁了鼻子,没有了俄罗斯人标志性的高鼻梁。彪悍的叶利钦一旦掌权,便不顾一切地向西方“一边倒”,科尔求之不得。他不光为叶利钦竞选总统亲赴莫斯科鼓劲,还在国际上四处奔走,呼吁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提供经济援助。

历史的剧变关头并不会太多,从1989年到1991年,苏德双双经历了这个关头,科尔抓住了它,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却只是遭遇了它。其结果是令许多莫斯科人悲伤的一句话:“我们失去了1945年的胜利。”

普京与默克尔,斗而不破

普京和现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多少是能相互理解的。作为克格勃曾驻东德的特工,普京的德语很好。他上台的第二年就在德国议会发表演讲,流利的德语为他赢得阵阵掌声和欢呼。俄罗斯有评论员认为:“普京对德国的态度和俄国沙皇很像――向德国学习现代化经济、管理和技术。相比之下,和美国的关系就无关紧要了。”

默克尔无疑也是了解普京成长背景的西方领导人。她人生的前35年都是在东德度过的,参加过少年共产主义组织,还加入了倾向共产主义的“自由德国青年团”,并成为领导者之一。柏林墙倒塌的那天是星期四,在东德科学院工作的默克尔按每周四的惯例去洗桑拿浴。洗浴出来,她看见街上汹涌的人潮,随即汇入人群,奔向第一个开放的通往西德的检查点,“与其他人一起为这个不可思议的日子感到兴奋”。

两个相互了解的领导人未必能相处愉快。2006年,默克尔首次以总理身份访问俄罗斯时,普京送给她一只玩具狗,而世人皆知她怕狗;2007年,普京再次与默克尔会谈时,他的爱犬“科尼”、一只高大的黑色拉布拉多犬居然出现在会议大厅,默克尔只能苦笑。俩人的关系是两国关系的写照:斗而不破。虽然摩擦时常有,但作为欧盟核心国之一的德国,仍是欧洲与俄罗斯对话的领导者。当乌克兰事件爆发时,这一地位就显得尤为突出。

2014年3月,克里米亚宣布脱离乌克兰独立,并在当月加入了俄罗斯。危机爆发后,默克尔一直与普京保持密切联系。这年7月13日,普京和默克尔还一起观看了在巴西举行的世界杯决赛,其间俩人互动良好,有笑有谈。这样的场面激怒了不少乌克兰网友,他们纷纷制作讽刺图片。在其中的一张图上,俩人含笑握手,握手的地方被放上了乌克兰地图,还配以文字:“你是不是已经答应所有的事情?是不是啊,默克尔?”

仅仅几天后,默克尔不得不改变通过对话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想法。7月17日,马航MH17客机在乌克兰靠近俄罗斯边界的地方坠毁,机上近300人全部遇难。西方坚持认为是俄罗斯向乌东部“分离分子”提供的导弹击落了客机。坠机后的第三天,默克尔和普京通了一次电话,这至少是自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俩人间的第三十次通话。默克尔表达了强硬立场:“等你在缓和乌克兰冲突上有了进展,再给我打电话。”此后的十多天,俩人没再通话,而德国和欧盟在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德国杂志称,“MH17坠毁的同时,也是德俄关系的坠毁。”

与此相对应的,是普京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坚决。2014年5月9日,俄罗斯在红场上举行庆祝卫国战争胜利69周年阅兵式。阅兵后,普京去了克里米亚,视察驻扎在那里的黑海舰队。评论认为,1941年,斯大林的阅兵是离开红场就奔赴战场;普京的这次阅兵是离开红场就奔赴黑海,这是向西方发出信号:俄罗斯不再是1990年的模样,已经在欧洲恢复了打击能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