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社会转型期的一面镜子

社会转型期的一面镜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28 02:40:23
社会转型期的一面镜子
时间:2022-10-28 02:40:23     小编:

拉布吕耶尔的散文名著《品格论》虽然写于三百年前的法国,但在今天,由资深翻译家梁守铿翻译、花城出版社出版,读之仍感同身受,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古代法国社会转型期的人心世相,同时也给我们理解当下社会转型的各种现象以借鉴和启发。

首先,《品格论》照出了社会转型期政治观念的变化。三百年前的法国,尤其《品格论》成书的17世纪末期,正处于新古典主义衰退,启蒙运动暗流涌动的时代,封建中央集权制仍然稳固,但为遏制割据势力的扩张,法国君主不得不联合新兴资产阶级上层“穿袍贵族”,采取一系列鼓励政治文化革新和经济发展措施,新旧势力由此达成妥协又勾心斗角(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版,P179)。社会重大转型和风俗、趣味裂变,就在其中悄然酝酿。《品格论》以洞察幽微的目光,窥其征兆,政治观念上虽然仍信奉君主制,却偏向民众,反对专制豪奢,把民众与君主的关系,比作羊群和牧羊人的关系,强调作为君主的牧羊人有为羊群提供鲜嫩小草、保护羊群安全等责任,而君主的豪奢恰如牧羊人、牧羊犬的穿金戴玉,毫无意义(P334)。为此,《品格论》主张君主设身处地换位思考,选择民众信任的人当大臣(P331),否则独裁专制,既残暴又没有前途,作者甚至喊出“在专制的国家没有祖国;在那里作为替代的是:利益、光荣、对君主效劳”(P316)。这些发人深省的声音,是逐渐崛起的资产阶级新兴势力的政治要求,它带着妥协意味,不同于下一个世纪的雷霆决绝,但耐心、明晰、稳定,一步步推动着社会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品格论》同样具有启蒙作用,和下一个世纪的伟大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等构成相承脉络。这种以民为本、反对豪奢的理念,遥遥呼应于今天我们的转型变革,并不过时。

这种审美主张极富平等自由色彩,与其民本主张相互呼应,是那个时代新兴势力谋求改变地位的曲折反映,在为宫廷服务的新古典主义风尚中,注入了来自民间大众的朝气。在今天,我们的主流精英文化要实现创新发展,同样需要借鉴其主张,从民间吸取养分,还原生活自然真实的面貌,反之,一旦脱离民间大众,变成服务于上流社会的装饰品,则必然矫饰作态,僵化没落,露出荒谬可笑的面目。

再次,《品格论》照出了社会转型期精神信仰的倾废、人性的裂变与自我的迷失。这方面最为出彩,常有令人叫绝的篇章。

信仰倾废令人性裂变,具体表现为千奇百怪的伪善、虚荣、欺骗、痴迷,《品格论》对此作了精彩绝伦的揭示:众人为求得贵族头衔绞尽脑汁,有市民甚至从招牌上取下王冠放在自己的马车上招摇,而贵族靠编造的族谱跻身亲王(P476-P477);商人利用光照和货物的光泽掩盖缺陷,贴上来路不明的商标,冒充良品销售,在量尺和秤上作弊,达到短斤少两的目的(P220),其手法一如我们今天司空见惯的奸商行为……

转型期的社会人心如此不堪,《品格论》在以尖锐而机智之笔,描摹揭示的同时,指出其根源之一:全社会为成功狂热。只要获得成功,幸福就会取代一切美德,即成功可以不择手段,“无需证明正当性”。作者怒斥这种价值观肮脏丑恶,等于“卑劣的谋杀”(P440-P441)。这呐喊于三百多年后的我们,仍不啻是当头棒喝!

无疑,《品格论》洞穿了世俗人心,临巨变而发先声,其人生态度也和上文论及的政治理想、审美趣味一样,寄寓于字里行间,那就是心怀未来,不为眼前的“时尚、威严、恩宠、财富、权势”等所迷乱,因为这一切声色犬马都是过眼烟云,注定消失(P474),只有“人道和德行”可葆不朽(P330),这个“人道和德行”,我们理解是有益于后人而不是同污于当下的精神财富,因为《品格论》谈到,“当下是富人的世界,而未来则是有德之士和灵巧的人的世界。荷马依然活着而且将永远活着;那些包税官,那些税吏则不复存在”(P224)。

不为现实人心所惑,为后人留下精神财富,这既是荷马,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为此作者不惜在生命最后的八年九次增删修订此书,以期尽善尽美,经得住后人考验,而今天,我们捧读之,同样感慨:“拉布吕耶尔依然活着而且将永远活着;那些暴发户,那些奸商佞臣醉生梦死者则不复存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