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长寿溪、长寿官……

长寿溪、长寿官……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3 00:23:57
长寿溪、长寿官……
时间:2023-08-23 00:23:57     小编:

巴渝名邑江津,是重庆唯一的中国长寿之乡,而且是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百岁寿星分布最均衡的长寿之乡。

究其原因,在战祸连绵的古代,偏于西南一隅的江津县(今江津区),环境安定,少有战争,历来为避乱之境;江津历史上有5次移民,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之间的通婚,使得后代具有“远缘杂交”的遗传优势。自古以来,江津多寿星。清道光《重庆府志・耆寿》记载各县长寿老人及百岁寿星人数,其中江津县10人,10人均为百岁以上;光绪版《江津县志》的《耆寿》《续・耆寿》篇,则记载了当时江津“耆寿”者30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江津的确与众不同,江津人的寿命普遍较长。

长寿溪边的传说

江津有一条河流,溪以寿名,明清时期就叫长寿溪。

长寿溪在当地远近闻名,直到民国时期人们还这么称呼它,可惜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人们逐渐忘却了“长寿溪”的真名,有人叫它溪门口,有人叫它汪家沟。其实,都只叫对了一半。

江津长寿溪到底在哪里?清光绪版《江津县志》“卷一・水道”中,介绍了江津县的两条河流。一曰:“长寿溪:源自感应坪唐家沟,会高洞。”二曰:“高洞:源自骆Q一碗水,经十丈岩至汪家沟,会长寿溪,入k溪。长三十馀里。”江津县志上提到的长寿溪流域上的地名,如感应坪、唐家沟、高洞、骆Q山、一碗水、十丈岩、汪家沟等,均在如今的江津区西湖镇。由此不难推断,古长寿溪就在今天的西湖镇境内,发源于江津骆Q山,流经感应坪、唐家沟、汪家沟后,在石马堰与高洞溪汇合,长约40余里,最后汇入古称k溪的綦江,汇入口被当地人称为溪门口。

这条河流为何古时叫长寿溪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生态环境特别好,土地肥沃,特产丰富,浇灌方便。在长寿溪下段即现在的溪门口段,正与k溪汇合。k溪又名南江、綦江。此处两河遥合,波宽水浩,景色秀逸。明代翰林学士、太子太师、工部尚书江渊曾有诗赞曰:“k溪遥合大江流,浩荡烟波送白鸥。暮雨半衰移浦内,夕阳一线挂滩头。鱼穿柳絮好沽酒,竿拨桃花懒系船。圣代只今召隐逸,何须频下饵文钩?”此地青山绿水,翠竹成行,“鱼穿柳絮好沽酒,竿拨桃花懒系船”,是一个富庶之地。其中段和上段,“涓涓澎湃,百折滩回”,又是一番别样美景。老百姓在此安居乐业,尤如生活在一个康乐祥和、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

长寿溪畔盛产水稻、小麦、红苕、高粱等,由于溪水常年不断,且呈梯次,浇灌方便,因而所产稻米、小麦、玉米等产量高、品质好。两岸还盛产柑橘、桃、李、梨等水果,品质上佳。传说,常吃这里生产的粮食和水果,就能长命富贵,而且康宁有德。还传说这些粮食和水果都是神饴仙果。其实,传说不过是当时科学不发达才有这么一说。根据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皆因这里生产的食品与水果中含有一种叫硒的抗老微量元素,正是所谓的富硒农产品,才使人长寿。

山水沧桑焕新颜

长寿溪的发源地骆Q山、感应坪更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古属四川重庆府江津县杜里四都一甲。感应坪又叫感应峰,当地人常叫它“赶一峰”。

相传很久以前,天上的玉皇大帝命令二郎神在天亮之前将100座大山赶到一起,在此建造龙王宫殿,若龙王宫殿建成,此处将是汪洋大海,此处百姓将变成为水中鱼甲。二郎神用赶山鞭拼命抽赶,当赶到99座时,已筋疲力尽,便打了一个盹。这时,土地爷为了拯救山下的百姓,便装鸡叫。二郎神以为天已亮,便把最后一座山丢下,自己变成了后来的“赶一峰”。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便把土地爷罚立在骆Q山上。千百年后,土地爷变成了两尊巨大的石壁。又过了不知多少年,两尊石壁又变成了长生不老的石老妈、石老爹。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反映了当地人对长寿的美好向往。

到后来,曾经日夜喧哗的长寿溪遭到人为破坏。“大跃进”期间,由于大办钢铁,造成乱砍滥伐,感应坪和河流两岸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水流减少,甚至断流,被当地人称为“干河沟”;农业学大寨时,这里又开发建设小电站、小堤坝和人造梯田等,大量采石开山,留下满目疮痍,山水变了颜色。

历史滚滚向前。如今,这里的生态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前,当地人已经认识到保护生态的意义,实行退耕还林,自觉保护河流。山变得更青绿,水变得更秀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又开始康乐长寿起来。近年来,这里曾出过多位百岁老人,前不久才去世的就有两位,他们分别是102岁的刘应芳和101岁的郑扈氏。现在还健在的90岁以上的老人更多。这些长寿老人都笑着开玩笑说,他们是沾了这河流的光。

长寿官的百年记忆

江津人杰地灵,古时候还出过多位长寿官。

明清两代朝廷钦赐长寿官本来就少之又少,江津一下子就出了5位长寿官。更令人称奇的是,这5人中,有4人出自郑氏一门。

长寿官是明清时代的一种官名或官衔,简称“寿官”。在明清时期的养老制度中,长寿官是由地方推选并经皇帝恩诏颁旨,授予长寿老人冠带的一种名誉头衔。这是个虚职,是一种荣誉,主要是为了奖励长寿并“德行着闻,为乡里所敬服者”。

长寿官有官帽和官服,主要是八品或九品,也有七品、六品和五品的,但为数极少。长寿官虽有官帽和官服,但没有爵位,受赐年龄最初为百岁,到明万历以后降为70岁。不同历史时期,对长寿官的年龄、选择条件、奖励物品都有所不同。由于长寿官称号只在皇帝恩诏颁布时才得以下旨恩赐,所以明朝300多年间仅授过19次。明朝在很长时间里,人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要活到八九十岁,很难,也很少。当时一个县,通常70岁以上的人多只有几十人,而80岁以上的就更少。长寿官每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评一次,评选流程十分复杂,首先要经过乡里、同宗之人、士大夫的推举,再由官府衙门推荐,最终参报朝廷评审。

在整个明朝,全国累计只有几百人被钦赐为长寿官,真可谓凤毛麟角。若某地出了一位长寿官,对整个县来说都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何况,江津有5人被明代朝廷钦赐为长寿官,而5人中,郑氏一门4个长寿官,可谓全国罕见。 据光绪本《江津县志》“卷六・明”记载:“郑永宽,字大亮,宏治(弘治)戊申大旱,宽出粟壹千石赈贫乏。奉恩授七品服。十七年,复旱,子越宗、泰宗、兴宗各出粟柒百石助赈,三人俱恩例冠带。邑令王仪匾其堂曰世义堂。进士邹双山有诗赞。”

据清末《江津乡土志》“卷三・地理”篇曰:“郑氏世义祠,在县东南一百里黄泥场,内供明五品寿官郑永宽父子。奉冉祠。”郑永宽是江津县骆Q山黄泥场人。他及三个儿子郑越宗、郑泰宗、郑兴宗都被明朝恩授为寿官。

弘治为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佑樘的年号。明宏治(弘治)年间皇帝有两次恩诏颁布:一是弘治五年,一是弘治十八年,郑永宽是弘治五年被朝廷恩授这长寿之官的。

据《孝宗实录》六十一卷载“弘治五年三月戊寅册立皇太子诏”曰:“民年七十以上者,与免一丁侍养。八十以上者,有司给与绵布二匹、绵花二斤;九十以上者,给与冠带荣身;仍一体优免一丁侍养。”显然,江津骆Q山人郑永宽属“九十以上,给与冠带荣身;仍一体优免一丁侍养”者。

郑永宽的3个儿子郑越宗、郑泰宗、郑兴宗是弘治十八年被恩赐为长寿官的,此时,其父郑永宽已驾鹤仙游。《武宗实录》卷四载:“弘治十八年八月丙辰上两宫尊号诏”曰“军民之家,有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杂泛差役。八十以上者,仍给绢一匹、绵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者,倍之。其男子八十以上,为乡里所敬服者,加与冠带,以荣其身。”显然,骆Q山人郑永宽之子郑越宗、郑泰宗、郑兴宗属“其男子八十以上,为乡里所敬服者,加与冠带,以荣其身”者。

清代著名诗人、进士邹双山曾题诗赠赞郑氏父子。诗曰:“熙攘尘情计利真,君家尚义许谁伦。父曾红粟举邻火,子更奇资拯世沉。簪笏当年承眷宠,箕裘奕叶必峥嵘。恩膏此际民难谖,漫联与情颂德音。”

江津县另外一位被明朝授为长寿官的是王朝佑。据光绪本《江津县志》“卷六・明”记载:“王朝佑,字廷杰,太学生,邑大旱,输米二百石,赈济。奉恩赐寿官。”对此王寿官,还没有发现其他新的文字材料。

不论是古风犹存,还是水土养人,总之,江津的大山大水、民风民俗孕育了这个远近闻名的长寿之乡,造就了豁达乐观、淳朴厚善的江津人民,且传奇仍在演绎……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