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管子》章节论述特色研究

《管子》章节论述特色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28 01:20:02
《管子》章节论述特色研究
时间:2023-02-28 01:20:02     小编:侯志祥

管仲作为齐国历史上的名相,《史记.管晏列传》给予其很高的评价: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对管仲的记载,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即托名为管仲所作的《管子》一书,今天看到的《管子》是经西汉刘向编纂整理而成的。对于《管子》一书的作者历来争议不断,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管子》既体现了管仲的思想和治国理念,又反映了齐桓公时期的文学形态。身为宰相,《管子》一书的对象首先是齐桓公,是否能得到君主的认同是管仲的治国纲领能否可以贯彻实施的先决条件,从《管子》的论述中,就一篇而言,有明确的论证要点,能够针对所要论证的问题。就现存《管子》的篇目而言,《牧民》《形势》《立政》《乘马》等章节,每个章节都能够围绕一个治国的具体论点展开讨论,而各章节之间又可以相互补充,从政治经济教化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施政的纲领。

一、论点明确,逻辑清晰

在《管子》中所占篇幅最多的是围绕着某一个治国问题的专题论说文,这类文章的写作显示了成熟的写作技巧,不但可以做到论点鲜明,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格。如《管子(版法》在章节的开始,就明确地指出: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三经既饬,君乃有国。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怎样维护统治,使国家稳定,有三个根本的问题是需要解决的。其一,作为君王自身,应该端正自己的心志,这是内因。其二是顺应天时,这是外因。只有在内外因相互结合的基础上,才能够使被他统治的臣民都得到治理。其三,紧紧围绕着国君应该如何赏罚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议论,从赏和罚两个方面来论述,观点鲜明,逻辑清晰。

又如《管子(八观》集中地阐释了观察政治的八个方面,这些观察的方面涉及农业生产人民生活衣食住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每一个方面,都详细地分析了原因,有理有据,通过细致的观察可以区分出一个国家的饥饱贫富侈俭虚实治乱强弱兴灭和存亡。

在论述上八个方面互相独立,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而言,这八个方面又是有机的结合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故以此八者,观人主之国,而人主毋所匿其情矣。细致观察是为了真实地了解一个国家的国力,该章能够根据这些方面的内部逻辑顺序有条不紊地来进行论述和分析,虽然涉及的方面既多又杂,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显得条理清楚,有理有据。

类似的篇目还有《管子(地图》,开篇即指出作为将帅在行军打仗之时,必须对地形地貌地势,诸如山水草木城郭等有必要的了解。但是,这只是行军打仗的一个方面,接着又论述到,想要取得战事的胜利,还需要具备的条件是君主明宰相智将帅能。接着详细地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这类围绕着某个问题展开论述的文章在《管子》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如《牧民》《七法》《五辅》《重令》,这类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分别阐释了管仲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从行文上分析,此类文章都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可以紧紧围绕着某个论点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并且可以将论述建立在对于客观事物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层层分析,从多方面系统地为正确地解决问题做细致的分析,在充分论证的情况下,提出可行的解决方式,条理清楚,论证清晰,这已经可以称作是较为成熟的论说文了。而就语言和写作技巧上来说,此类文章,为了提高文章的说理性,能够综合地使用排比设问等修辞格。如《七法》首先以两个设问的形式提出问题:用正确的主张,废止错误的主张,做到赏罚分明,是否就可以治理好国家?接着句句深入地进行分析,层层驳难,最后归结到论述的重点:治民需要军备,用兵必须策略,战胜敌国要有道理,匡正天下要具备纲领。又或者,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排比,加强语式强调内容,将道理说得明白透彻,如《法法》就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格,列举了失败的多种原因:知道有贤才而不任用;听到有好事而不进行深入调查;见到能干的人而不使用;亲信于人而不坚定;共同谋事而不团结;想危害人而不能;已废黜人而再用;事可为而不为;家已富而不布施;机要而不能保密。结构严整,语言连贯而下又富有气势。再如《四维》同时运用了设问和排比的手法,阐明了礼义廉耻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这些排比句式的使用,已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排比,更为重要的是内容上的排比,将问题所相关的内容,事情的方方面面通过排比的方式罗列到读者面前,这不仅增加了文章说理的力度,而且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清晰和严密,是作者观点周详的表述,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二、一问一答,论述具体

在《管子》中,还有一些章节记录了齐桓公与管仲之间就具体问题展开的讨论,采用的是问答的形式,在这些章节中,管仲能够就面临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如《管子(轻重丁》,为了解决齐桓公朝拜周天子的资金问题,管仲提出了建议,首先在阴里修筑城墙,并且还详细规定了需要三层墙九道门,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玉匠雕制石壁,同时又详细地规定了石壁的价格,这些准备都为后文做了铺垫。等到前期的准备工作都完备以后,管仲就西行朝见天子,说齐桓公想率领诸侯来朝拜先王宗庙,观礼于周室,请周天子发命,凡来参加这次朝拜的诸侯都必须带上彤弓和石壁,不带者不准入朝。周天子答应了,向天下发出了号令。这项号令的颁发可谓对事件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正是因为有此号令,天下诸侯都带着黄金珠玉粮食彩绢和布帛到齐国来购买石壁,这是事件的发展,而事件的结果是,齐国的石壁由此流通天下,天下的财物尽归齐国,齐国成为最后的赢家。正是因为管仲的这个计谋,齐国八年没有征收一分赋税,这就是阴里之谋的作用。

再如《管子(桓公问》,齐桓公首先提出问题,怎样可以让自己做到不失天下,不亡天下。管仲认为应该勿创勿作,时至而随。毋以私好恶害公正,察民所恶,以自为戒。紧接着为了增加说服力,列举了古往今来贤明的君主能够体察民意,从而做到常有天下而不失常得天下而不亡,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讯唉;汤有总街之庭,以观人诽也;武王有灵台之复,而贤者进也。这段以史为鉴的论证很快得到了齐桓公的认可,希望可以效法这项制度。管仲把这样的制度取名为啧室之议,百姓在国家法度刑罚政事征税这些方面能够提出好的建议,提出君主过失的,都可以纳入啧室的咨议制度来处理,由谁来担此重任,管仲建议任用能够为正事敢于在君主面前据理力争的东郭牙。

这类记录管仲和齐桓公之间对话的篇章,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关于治国方略的讨论,也有针对某事的具体的建议或是具体的措施,从记录上来说,可以针对每一个问题,在问答之间,能够充分地分析问题,描述详细,此类论说文,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常常使用到举例论证的手法,如《轻重》所载,齐桓公问管仲如何施行轻重之术,管仲例举了历史上伏羲神农氏燧人氏黄帝虞舜夏商周时期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行其所宜,而使得天下归顺的事实。从而说明了治理国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又如《小称》中,管仲先详述了易牙把自己的儿子蒸熟献给桓公;竖刁自己宫身为齐桓公管理宫女;公子开方为了侍奉桓公。同时在文中连用了三个反问,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希望可以引起齐桓公的重视,并且对比了这三个人的行为和人之常情,最后总结为臣闻之,务为不久,盖虚不长。其生不长者,其死必不终。而在记录对话的同时,又对于人物的动作,行为乃至于思想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格进行一定程度的描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具体,增强文章的形象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管子》就叙述方式上而言,擅于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论述;对于事件的陈述而言,整件事首尾完整,明确地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对于事件中出现的各色人物,根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擅于捕捉人物的情态,进行细节描写,在对话中凸显人物形象。就论证手法上来说,应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能够就要论述的问题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问题的多个方面展开讨论。在行文上,能够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格,既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又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管子》的语言质朴无华整饬简洁清晰而果断有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