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抗战时期的阎锡山

抗战时期的阎锡山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8 00:06:56
抗战时期的阎锡山
时间:2023-08-28 00:06:56     小编:齐畅

一、在三颗鸡蛋上跳舞,无法平衡

云飞浪卷,寇深祸亚,在民族危机深重,全国掀起抗日热潮的形势下,阎锡山处在了重重矛盾之中:一是日本的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危险即在眼前;二是红军东征掀起的人民抗日浪潮,猛烈地撼动着阎锡山在山西的封建专制统治;三是与蒋介石的矛盾激化,随时有被蒋介石吃掉的危险。这三种危险摆在阎锡山面前,使阎日矛盾,阎锡山与共产党及人民的矛盾,阎蒋矛盾都激化起来。降日还是抗日?拥蒋还是反蒋?阎锡山徘徊在诸矛盾中间。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斗争中,他很清楚,稍有不慎,他的山西老巢就要被人瑞掉,他的土皇帝桂冠就要落地。他苦苦思索着如何在日本、蒋介石、中共这三种势力的矛盾之中求得生存。

阎锡山开始时奔走于日、蒋、共三方之间,实行三颗鸡蛋上跳舞的路线,对山西人民抗日救亡运动取消了部分限制,这就使山西人民抗日救亡运动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股历史潮流反过来又推动阎锡山继续左转。由于日军在经济、军事上的侵略严重威胁了阎锡山的存在,1936年8月初,绥东爆发了晋绥军与伪蒙军的第一次冲突,形势紧张,阎锡山迫切需要社会力量作为他保卫晋绥的后盾,于是他提出第一除汉奸并发布通缉令,这是他把民族生死存亡放在首位的最大改变。他曾对部下说:我决定自己牺牲一切,能救几分,救几分。绥东战役后,他意识到日本的威肋、是最大的;其次是蒋介石;再次才是中共军队。他分析若要抗日,只有共产党才是最可靠的盟友。阎锡山逐渐下定决心抗日,开始采取联共、抗日、反蒋的政治策略。他在三颗鸡蛋上跳舞无法平衡,形势迫使他不得不改变策略,进一步提出守土抗战的口号。阎锡山曾解释说:什么叫守土抗战?此反侵略反畏缩的意义,站在整个国家责任的立场上,纯论是非,不顾成败的抗敌行为就叫守土抗战。显然,在国难当头,晋绥成为国防前线的情况下,阎锡山的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是他当时所处历史地位的产物。

二、抗战初期,积极抗日

全面抗战爆发后,阎锡山所领导的第二战区在抗战初期一度被誉为模范战区,可以看出他是相当努力的。1937年8月16日,阎锡山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口号。8月18日他又说:在此生死存亡关头,唯有发动民族革命战争,举我全力作最后之一拼!并多次解释民族革命战争是政治性的全面全民抗战。从之前的守土抗战口号到现在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口号,可以看出阎锡山的政治思想又向前了一步,是值得赞扬的。

抗日战争是全国人民大规模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战争本身就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参战。在战争的残酷和形势的威逼面前,阎锡山的统治实践使他本能地认识到,必须采取一些适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政策,即非常时期需非常政策。主要包括:组建山西新军;颁布优待抗战军人家属办法成立有晋、察、绥三省各驻军、各民众团体和各级政府机关代表参加的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地动员委员会,实行民主政治,扶植抗日言论等等。

回看阎锡山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反映出了他的爱国之心,这种爱国之心促使他在抗日道路上由软转硬。阎锡山抗日态度的转变对战争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让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更好地抗日,为广泛发动群众抗日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环境,也为八路军顺利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态度动摇

在抗战初期,虽然山西战场军民英勇顽强地抵抗,但是当时敌强我弱的总局面没有改变,再加上日军把主力用于山西方面,国民党又坚持片面抗战的路线,导致战场的总趋势仍在败退之中。

1938年2月,临汾失陷后,阎锡山鉴于他的旧政权土崩瓦解、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被日军赶出山西、人民革命力量相对强大起来,加之,日军在政治上采取了诱降手段,于是对抗战开始动摇了。这种对是否抗战的态度发生变化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从客观上来讲,主要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华战争策略上有所转变,即停止对国民党的正面进攻,并对国民党采取两面性政策即软硬兼施。同时影响到处在战争焦点上的阎锡山,他表现出既抗日又妥协的两面性,尤其在面对国民党正面战争出现失利状况时,他对抗战的决心发生了动摇,以至于到最后失去了信心。

阎锡山走向国共合作破裂的道路是有一定原因的,但最重要的是阎锡山对中国共产党有着很深的阶级偏见。在国共合作之初,他出于保护自己的利益,利用共产党对付蒋介石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目的,才愿意与共产党合作,这种合作不是自觉自愿的,也不是真心实意的。在这个基础上的国共合作决定了阎锡山所发动的群众组织是不可能被信任的,也不会是坚决彻底的。

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停止对山西战场的大规模攻势,对阎锡山政治诱降的力度加大,阎锡山降日的言论也慢慢地增多。1940年开始,阎锡山展开了正式的降日和日活动,如1941年,阎锡山同日本签订了汾阳协定,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投降卖国的协定。当时正传日美和谈之说,阎锡山以为日、美必然会和,罗斯福可能会牺牲中国,迁就日本。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必然先与日本妥协。再加上当时正值国际法西斯气焰嚣张。尤其是德国法西斯吞噬了大半个欧洲,后又侵入苏联,占领了苏联大片领土。日本也野心勃勃,准备夺取太平洋地区。阎锡山被德、意、日气势汹汹的暂时现象轮番冲击,导致他对抗战前景充满疑虑。

四、总结

阎锡山在抗战期间所具有的双重性格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特殊矛盾斗争的结果,是阎锡山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在整个抗战过程中,阎锡山的前后态度是有很大变化的,这充分表现出当时的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既不愿意受外国侵略者的欺压,但是在战争中又不奋起抵抗,而是表现得十分软弱。他既想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却又因为群众的崛起日后会成为自己的敌对力量,而惧怕群众。这种矛盾性决定了阎锡山在抗战过程中不可能具有坚决性和彻底性,对待抗战的态度也不可能是始终如一的,因此,出现了抗战前后鲜明的态度变化。客观地说,阎锡山在抗战全面爆发初的确是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他采取的一些抗战措施,对促进抗战胜利,我们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总之,阎锡山在抗战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而是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能因为他在抗战前期有功劳就抵消他抗战后期的消极与反动。当然也不能因为他后期的消极与反动,而全盘否定他在抗战前期的功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