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森林之魅》的诗性叩问

《森林之魅》的诗性叩问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27 00:09:27
《森林之魅》的诗性叩问
时间:2023-07-27 00:09:27     小编:邓喜君

诗人穆旦(原名查良铮)被看作是九叶派诗人的代表,不仅是因为他的诗具有现代主义诗质,而且他还善于表达中国知识分子内心的情感。1942年是穆旦重要的一年,他以翻译官的身份在2月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并且随军进入了缅甸抗日战场。5月到9月期间,更是经历了与日军的战斗及随后的滇缅大撤退,死里逃生的他,过了几年颠簸不安的生活。正是由此,在这期间,他创作了《阻滞的路》和稍后的作品《活下去》、《森林之魅》等作品,都反映了诗人对战争以及战争中人命运的思考。

一、诗歌语言的凝练与张力

穆旦诗歌融入了西方诗歌的理性特征,从而使得读者在其作品中能够感受到语言的凝练和张力。

首先,在《森林之魅》中,诗人把许多阴冷的而具有跳跃性的意象组合在了一起。意象往往是诗歌采用的方法之一,它能够使想要表达的情感被物化。例如青苔藤蔓,百年枯叶,嗡营虫类、跳跃猿鸣,蟒、象这些阴冷的意象放在一起,使得读者有一种阴森的审美体验,并感受到人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是如何的渺小,从而形成了语言上的张力。

其次,诗歌语言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也增添了语言上的张力。在阅读中,不难发现一些这样的字眼。例如:无言的牙齿,他有更好听得音、美丽的将是你无目的眼这些语言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可理解,充满着矛盾,但仔细体会便会发现这些语言给诗歌增加了艺术的美感,增强了语言的力量,从而极大的增加了语言的张力。

再次是诗人情感的真切表达。《森林之魅》是诗人亲身经历的入缅战争,也是为了吊念丧生的战友而作,所以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例如:对森林描写:我的容量大如海,张开绿色肥大的叶子,我的牙齿,没有人看见我笑,我笑而无声,显然,他痛恨森林一般的魔鬼,所以呈现出了一个阴险的森林形象。而葬歌部分:那刻骨的饥饿,那山洪的冲击/那毒虫的啮咬和痛楚的夜晚,明显是诗人对于当时挣扎和痛苦的还原。

诗人通过森林人葬歌,把自己在战争中的情况诗意般地再现出来,并把自己强烈的情感融注其中,表现了诗歌的内蕴与语言的张力。

二、诗歌戏剧化表达的多重内蕴

戏剧化是诗的叙述方法之一,是诗人袁可嘉在新诗理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诗歌的戏剧化表达策略中有对话、独白、合唱等戏剧声部的表现手法,而这些在《森林之魅》中都有表现。

对话在诗中占有重要作用,因为诗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着人与森林的对话而展开的。例如森林:欢迎你来,把血肉脱尽,人:是什么声音呼唤?有什么东西忽然躲避我。这种唱和的对话形式,增加了诗歌的表达速度,更增加了结构的紧凑程度。

独白的使用增强了诗歌整体的感染力。虽然诗歌中的形象较少,主要是森林和人,但是其中有大量独白的运用。例如森林:没有人知道我,我站在了世界的一方/我才出自原始,重把秘密的原始展开。人:以自然之名,全得到的崇奉/无始无终,窒息在难懂的梦里/我不和谐的旅程把一切惊动。这些独白,其实也是诗人的独白,他不仅有强烈的情感表达,也包含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在诗歌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合唱部分,主要指的是葬歌。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你们却在森林的周期内不再听闻,这集中表达了诗人对于战死杀场战士的告慰。而且,葬歌的合唱一节是全诗的最后内容,它不仅使得全诗整体结构更加完整,更使得诗歌的主旨得到了升华,让读者看到了戏剧的魅力与艺术的张力,感受到了诗歌追求戏剧化带来的审美效果。诗歌中戏剧化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诗歌内蕴的多重表达。同时,这也是以穆旦、袁可嘉为代表的九叶诗人在新诗现代性探索方面做出的重要尝试。

三、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刻性

建立在语言感性与戏剧化诗形基础上的《森林之魅》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对永生的歌颂是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主题思想。例如,有学者认为他是中国现代诗史上直面战争与死亡、歌颂生命与永恒的代表作,也有人认为创作这首《森林之魅》时,诗人已荡涤了对死去的战友的悲恸和哀伤,获得了一个更超越的视角,想象把死去的英灵与亘古的大自然化为一体。这是穆旦一种成熟、超然的思想境界的体现。

从穆旦本人的价值立场来看,他当然认为这些胡康河谷上的白骨的牺牲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这看似是一首生命的悲歌,但其实蕴含了诗人穆旦对于生命顽强力量的歌颂。他直面了鲜血淋漓的战场,看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人在与病魔斗争时的勇敢坚毅,这一切使之深深震撼,同时在这惨烈的战争背后,诗人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这些战士不会白白的牺牲,他们的死将会换来的是千千万万要活的人们的生命,所以肯定是有其伟大价值与重要意义的,这也是铸就穆旦诗歌主题思想具有深刻性的原因所在。

而且在葬歌部分遗忘一词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它出现了两次,这并不是诗人语言的匮乏,而正是其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所在,诗人是希望在诗的最后让读者感受到沉重的历史感。事实上,诗人穆旦参加的这场战争,也很少被人们所提及,更不用说对这些战士牺牲价值的肯定了,所以作者希望借这首诗来祭奠那些在原始大森林中曾经面对过生的挣扎、死的恐惧的死难者们,即使他们被历史遗忘了,至少在他的诗里可以得到永生。

在《森林之魅》这首诗歌中我们看到了阴险的森林,看到了行走战士的艰难,感受到了艰苦环境中战士们绝地反击的呐喊,体会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也正因此,这首诗篇被唐湜称为作者诗集里的冠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