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何谓水城 2014年3期

何谓水城 2014年3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08 04:14:10
何谓水城 2014年3期
时间:2022-11-08 04:14:10     小编:

河道水域占比特征明显

气候环境足以涵养水域

雨量丰沛,空气湿润,地下水位高,足以涵养广阔的水域。山原海落差平缓,才有足够的水域产生之条件,并且又有利于蓄水。反过来讲,只有广阔的水域才能蓄纳丰沛的雨量,才能保证城民同安。

城市三维与水紧密相融

水与城的“天人合一”,体现在三维空间上,则必然以河为中心。古代木结构房屋及性价比也必然导致建筑的高度不会超过三层,水上交通的便利肯定带来河边的街市,街道河道自然贴切融为一体。如古代绍兴秀美的水城形态便是“水在城中,城在水中”,城内河道纵横,池沼处处,城又被宽阔的环城河所包围,环城河外又有鉴湖及运河水系并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绍兴城宛如一片荷叶飘浮在水中。水,流淌出的河道与湖泊,纵横棋布:河或横街过,或依街行,或沿山走,那么贴切自然地交融在一起;绍兴水城的肌理特征是“一街一河、一河两街及有河有街的街河布局。清道光《会稽县志》说:“府河在河东一里,跨山会界;其纵者自江桥至殖利门,北至昌安水门;其横者,自都泗门至西廓门;中间支河甚多,皆通舟楫。郡城河道,错若绘画,自通渠至委巷,皆有水环之”。往细处着眼则是:小桥流水人家,乌篷粉墙黛瓦。究其原因,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有过考证,其所著《广志绎》云:“绍兴城市,一街则有一河,乡村一里半里亦然,水道如棋局布列,此非天造地设也?余曰:‘不然,此本泽国,其初只漫水,稍有涨成沙洲处则聚居之,故曰菰芦中人。久之,居者或运泥土平基,或作圩岸,沟渎种艺,或浚浦港行舟往来,日久非一时,人众非一力,故河道渐成,砌筑起,桥梁街市渐饰。’”其实王士性仅描述了过程而已,其根本之成因乃是越地人民顺应环境,因地制宜的创举。清宣统《诸暨县志》中关于诸暨城水利云:“此城之赖有五湖也,其非徒壮瞻观之谓,将以备蓄泄,资水旱,济利用而阜财源,其为益于生民日用之需诚大矣” 。时下,汽车上街入户,导致马路越拓越宽,土地紧缺导致房屋越造越高,唯河道几百年依旧,已然成为水沟,三维空间比例失调既是绍兴老水城之痛,也是规划建设者的专业缺失,更是重建水城的重要内容。

城市文化与水紧密相通

水的特性之一是容纳,有容乃大,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城文化也是同理,必然体现出水的深刻特性。如绍兴在文化上的吸纳包融,造就成为了人文都城。从大禹治水堵疏结合开始,及至蔡元培的北大校训“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再到鲁迅的“拿来主义”,无不彰显出“容纳”的精神。从春秋战国到晋宋二朝南迁,绍兴吸引了中原大族及主流文化萃聚越地,从而开创了令其他城市难望其项背的内在美,绍兴被誉为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从建城以来,或为国都,或为郡治,或为州府首邑,实乃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儿女。绍兴更是“钟灵毓秀,善生俊异”,代有人杰,灿若星汉。自唐至清,绍兴市境之内,文武进士达2238人之多,光是清顺治至宣统元年,绍兴中举人的即有2361人。民国以后,科技人才辈出,现有绍兴籍两院院士65人,绍兴又是全国著名的戏剧之乡,书法之乡,产生过一大批独步一时的文、史、哲大家,书画家、戏剧家,他们或被奉为“圣人”,或开一代新风;或成为一代宗师,享有崇高的声誉。 “鉴湖越台名士乡”,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绍兴历史文化精辟的经典概括和高度评价。 正是因为如水般的包容,汇聚涓涓细流,孕育造就了绍兴特有的城市精神,而杰出人物不但充分展现着这种精神,更以自己的风范懿行持续光大着这种精神。大禹为民造福的献身精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胆剑精神;马臻筑湖为民的忘我精神;陆游至死不忘的爱国精神;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博大精神;鲁迅的孺子牛精神;周恩来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等。他们身上涌现出来的崇高精神,世代与绍兴人相生相伴在一起,成为了这个城市的文化自尊与文化自信,更是达成了这个城市与市民的文化自觉。

城市物产与水紧密相关

城市的特性必定体现在城市生产的物产中,如草原城市的奶制品、皮草及至菜肴如烤全羊等,水城更不例外。晋代虞预曰:“会稽上应牵牛之宿,下当少阳之位……山有金木鸟兽之殷,水有鱼盐珠蚌之饶。”绍兴从五千年前的大禹开始,良守百姓识水而用水之利,敬水而防水之患,人水和谐而成鱼米之乡,物华天宝乃而美味迭出。物质文明成果比比皆是,精神文明的结晶处处体现,更多的是两者合一,独领风骚。从青铜到丝绸,从茶叶到老酒,至于名播天下的越窑瓷器等,不胜枚举。古称越有“三宝、三缸”。三宝是越王剑、青铜镜、越窑青瓷(唐时称“秘色瓷”,即在不同光照下会有各异的色相)。唐人陆龟蒙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写出了绍兴作为中国瓷器发祥地的登峰造极之作的风采。唐、五代、宋时,青瓷出口到20多个国家地区,英文China代表中国或许正始于此。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唐朝皇帝供奉佛指舍利的贡品越窑青瓷,至今秘色依然,想及龙泉、景德镇青瓷生产今况,不禁使人联想现在的“产业梯度转移”,古今类同,资源制约之规律使然也。茶叶等在当时也是名闻天下,欧阳修《归田录》云:“草茶盛于二浙,二浙之品,日铸第一。”即今平水日铸岭所产之茶,明清仍为绍兴八大贡品之一。

三缸即酒缸、酱缸、染缸。从“箪醪劳师”到巴拿马世博会的金奖,绍兴老酒以琥珀色的醇香名扬四海。酱缸指的是酱制品,绍兴的霉干菜系列食品亦以鲜美而著称于世,“霉干菜毗肉”还是周总理在杭州西湖边楼外楼招待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道名菜。臭豆腐或油炸或锅蒸,总是让人食后留恋,诸如此类的“臭美”,其实正是越地百姓顺应湿润的自然环境,为能较久地保存食蔬的创造。那时没有冰箱,也没有大棚,时鲜食物存放过久,难免发酵变质,恰也提供了另一种存贮的可能,催化出另一种别样的美味。其实绍兴酒的香,酒的韵也源于湿润的自然环境,这也正是它独特性的保护“密码”,工艺可学,师傅可请,鉴水可运,唯湿润的自然环境无法仿制(微生物发酵的依赖),因此偷技法偷工艺者钧无成,而“酸酒”的偶生,也反证了全野外自然环境下“发酵”的关键性。绍兴河海相接,鱼类海淡兼具,吃法多样,那带鳞的青鱼干,那能浮在汤中的白色鱼丸,以及咸淡鱼一起蒸的“文武鱼”,酒糟淹制品,无不使人食之难忘,绍兴地方曲艺莲花落唱词即有:糟鸡糟鸭糟白鲞,酱鸡酱鸭酱腊肠。鱼米之乡有丰沛的食材,因四季而有变换;有勤劳聪慧的人民,不断升华创新菜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累积而成饮食文化,一本《舌尖上的越文化》洋洋洒洒,记载了越地百种特色家常菜及蕴含的故事。舌尖上的享受总是一代一代继往开来,美誉在外。染缸说的是绍兴的丝织业。丝绸在唐时也是名闻天下,白居易《缭凌》:“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天上取样人间织,染作江南春水色。”诗句现实记录与形容夸奖相结合,描写了越地丝织品的美轮美奂。今天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就在绍兴,依稀能看出历史的影子。透过这些物品,更能看出支撑它们的基础,那就是水,那就是大大的水域、长长的河道!

城市生活与水紧密相联

城市说到底是人聚住、生活、劳作的地方。在水城吃住行作,必定与水有着密切的关联,俗话说的“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跑过三江六码头”,讲的就是与水相关的人生阅历。古代有水城门及水陆二用城门的城市并不多见,进入城门后的城市生活无论是衣食住行修造作业,还是民俗节令祭祀丧娶等等,肯定与水紧密相联。如绍兴,早在2000多年前,越地先民就“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断发文身”以宜水中劳作。人们敬治水英雄为神,大禹、马臻、张神、汤公等,有龙抬头修禊的节令,有赛龙舟的水上活动,至今,安昌古镇仍有水上婚礼的表演。人们上下街河的码头即河埠头,绍兴人习惯也叫“踏道”,即用条石砌成通向河面的台阶,基本的形态样式是马鞍和元宝及派生形,实际上这也是阴和阳的仿生,马鞍的形状是凸出,元宝的形状是凹进。古越先民发明的干栏式建筑中,隼卯结构即已应用了阴和阳的仿生。因为水面有涨落,堤岸有高低,为上下船只的方便,只有这种梯形台阶是最合理的。埠头不仅是家家户户取水洗涤的场所,一个埠头更是一个信息传播中心,如果从民俗学的角度观察河道里洗涤的旧俗不改,节俭固然是因之一,交流和体察恐怕已渐变为主因。绍兴还因应水上交通,独创了“乌篷船”,其手摇脚躅向前行舟,举世独创;绍兴保存的“古纤道”,亦诉说着当年的运河繁华。水,疏理着这里怡然自得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弦诵之声比屋相闻,酒店茶肆说唱社戏,埠头互诉家长里短,此中洋溢着浓厚的水城氛围以及由此散发出来的文化芳香。

广州能成为花城,首先是因纬度上的温度奠定了基础,其次是市民都爱花种花。水城何尝不是如此!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敬畏天,敬畏地,才会珍惜我们的河湖,去勤奋努力地建设好我们的江南水城!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