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社会工作介入邻避事件的必要性及作用探析

社会工作介入邻避事件的必要性及作用探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5:45:49
社会工作介入邻避事件的必要性及作用探析
时间:2023-08-05 05:45:49     小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尤其以邻避设施引发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呈现数量激增、影响广泛的趋势,成为社会热议对象。社会管理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有的管理方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功用,但也暴露了诸多弊端。对我国而言,社会工作是一个较新的领域,且其在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及某些工作方法上与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可为新时期的社区管理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全文以社会工作的特质为出发点,探讨新时期社会工作对解决和预防邻避冲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邻避冲突;社会工作;必要性;管理模式

一、问题缘起

随着西方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社会工作方法对于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意义也日益受到重视。中国社会工作者们着力借鉴西方理论和方法,在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诸方面进行着创造性的探索。然而,面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凸显的一类“邻避型”群体性抗争事件中,由于各方利益诉求不一致、沟通协商机制不健全、公民合法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等,导致冲突频率不断上升、规模不断扩大、形式复杂多样、冲突后果日益严重;并且,处理冲突所采取的措施大多是在制度框架内治理冲突,并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预防、引导、化解冲突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二、社会工作介入邻避事件的必要性

本文所指的社会工作是广义的社会工作,既包括维护民众社会权利的重要资源――社会政策,也包括操作层面的、行动取向的狭义社会工作。社会政策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操作层面的社会工作则是在“助人自助”的理念支撑下,通过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具体操作方法为案主提供服务,帮助案主解决其与环境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恢复和发展其社会功能。

1、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能够全面科学地看待邻避冲突

政府工作人员往往不能全面地了解社区居民的诉求,在处理邻避冲突时只按照现有政策处理邻避事件,当社区居民的诉求与现有政策不符合时,政府工作人员则采取不受理的方式对待利益受损群众。社会工作者能够更全面地分析冲突原因,提出化解冲突的方法,并且调动社区资源资源,合理的满足各方利益诉求,使冲突双方矛盾得以化解。社会工作者既运用问题视角看待邻避冲突,而且可以看到社区居民的内在潜力和优势,灵活地处理邻避事件。总之,社会工作能在系统视角、优势视角等理论等指导下,运用专业方法,在满足社区居民合理利益诉求的同时使社区基础设施得以完善、政府公信得以彰显,这同时正是社会工作介入邻避事件的特点和自身优势。

2、邻避事件的复合性呼唤整体化的工作思路

邻避事件的产生往往是由多方因素造成的,具有复合性。譬如,在一起邻避事件中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都是以“污染环境”为诉求的理由,对抗政府或企业对某地区邻避设施的规划,但其背后潜藏的根本原因则是政府、企业、个人之间各自利益的互相博弈,其影响因素往往叠加、累积、交叉,极具复杂性。而传统的行政性的社会管理方法擅用行政命令,这在处理公共突发事件中具有高效性的特点,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暴露出其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社会工作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迎合了社会治理整体性工作思路的需要。社会工作理念认为人是一个生活于特定社会情境中的特殊个体,标准化的测试并不能反映案主多样化的社会、文化、安全需求。对待案主问题,他们多强调“人在情境”,把案主放置在其具体的环境中运用整体系统的理念关注社会各个要素对案主产生的综合性、威胁性的影响,了解案主在社区、政府中所处的不利位置,并在此过程中为其奔走、呼吁。在邻避冲突中,社会工作者以其专业的视角,构建社区居民―社区管理者―新闻媒体―政府的服务体系。

3、政府提供的服务缺乏专业性

我国正处在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同时也暴露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公民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是社会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当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威胁和损害时,社区居民往往会采取集体抗议这种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在邻避事件中的表现形式则是邻避冲突。政府部门在处理问题时往往按照相关政策执行,工作灵活度小,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社区居民的问题,满足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这样往往造成社区居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冲突等级不断上升等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社会工作在充分评估社区居民的权益诉求、了解社会政策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社会行动的方式影响政府社会政策对社区居民权益方面的倾斜;另一方面在社区居民、社区管理者、政府之间建立起协调、沟通的纽带,并以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对邻避事件的主体进行介入,为其提供社会服务、维护社区居民权利的同时,缓和社区居民与政府、企业之间的矛盾使得邻避冲突得以合理解决,各方利益诉求得到相应满足。因此,社会工作介入邻避事件具有必要性。

4、邻避事件需借助第三方组织力量才能得以化解 当前邻避冲突问题的出现与当地政政府策的制定及实施过程的不公正、不透明有关。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的决策往往是在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会议中产生,依赖领导的决策能力,普通民众没有机会参与决策过程,只是充当政府决策被动的接收者,这样则很可能造成政府领导为了其个人政绩的需求做出侵犯公民权益的决策;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和普通民众沟通形式单

一、渠道不多等,造成政府和民众的相互不信任、不理解,公民对于政府做出的决策大多持怀疑的态度。社会工作作为第三方可以对社区居民进行培训,选举社区代表、培养社区领袖,让其代表民众充分参与到政府决策的过程中,并对政府的过失行为实施监督。另外,在遇到社区居民和政府之间互不信任、沟通不畅时,社会工作的第三方立场则更有利于调解政府与社区居民的关系。社会工作通过对邻避设施的需求评估、选址分析等,消除社区居民对设施的抵触、怀疑情绪,并对利益受损的小部分居民制定合理的补偿方案,使得邻避设施得以顺利建设和使用。在调解工作中,社工充当政府与群众之间的“隔离带”,适时进行协助和补充,满足群众合法利益诉求,与政府刚柔并济地妥善处理矛盾。

三、社会工作介入邻避事件的作用

1、 有利于邻避事件的合理解决、维护社会稳定

对于正在发生的邻避冲突,社会工作者能够利用专业的手法及时的评估社区居民和政府、企业的需求,并针对各方的利益需求做出客观、公正的分析。作为协调者的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向政府合理的传达社区居民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的一些需求和服务理念也可以通过社会工作者为社区居民进行系统、全面的讲解,求得矛盾双方的互相理解、互相让步,在双方都可接受的范围内设计具体的执行方案,执行过程由社会工作者、社区居民代表、政府官员共同监督,从而使政府规划得以顺利进行,企业、社区居民的利益得到保障,用和平的方式合理的处理冲突,避免事件的恶化与升级,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 可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社会工作理念认为,社会工作的功能不仅仅是帮助案主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更注重培养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开发个人潜能,提升个人能力,挖掘社会资源从而实现其发展的功能。社会工作在处理邻避冲突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找出冲突产生的“症状”建立起社会工作介入邻避冲突的服务模式,积累介入邻避事件的经验。随着我国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与社区建设、管理理念的相互融合,培养社区领袖、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开发社区居民的潜力等可以有效地开发社区自身的资源,形成健全、合理的社区管理模式,在问题形成的初期经过有效的社区内部协调后,通过正当的、理性的方式表达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而不是采取冲突这一极端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则可以有效的避免问题的升级,冲突的产生。

3、 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

作为一种舶来品的社会工作专业,其主要的理论与方法都是在西方经济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虽然也建立了初具规模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但是由于我国社会问题复杂性突出、矛盾丛生,急需要适合我国社会制度的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而邻避冲突作为近年来新产生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在借鉴西方工作模式的前提,运用具体的工作方法,建立一种适合我国邻避冲突特点的介入模式正是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四、总结

概括而言,社会工作介入邻避事件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将社会工作纳入整个社会管理、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的体系中,将能够建立一种能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政府和社会工作机构共同处理社会问题的长效机制。帮助政府解决社会冲突,缓和政府和民众的矛盾,并创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治理机制,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A].周永新主编.社会工作学新论[C].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

[2]殷妙仲,高鉴国.社区社会工作:中外视野中的交流[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社,2006.

[3]赵春盛.我国现阶段的突发事件与公共危机管理[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

(3).

[4]陈宝胜.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其治理[J].学海,2012,

(5).

[5]黄仲毅.居民对于邻避设施认知与态度之研究[D].台湾:私立文化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8.

[6]汤京平,翁伟达.解构邻避运动[J].公共行政学报,2005,

(14).

[7]丘昌泰.邻避情结与社区治理[M].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7.

[8]李永展,翁久惠.邻避设施对主观环境生活品质影响之探讨:以居民对垃圾焚化炉之认知与态度为例[J].经济法制论丛,1995

(16).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