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两枚宋代道教题材陶模图案浅析

两枚宋代道教题材陶模图案浅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2 01:50:57
两枚宋代道教题材陶模图案浅析
时间:2023-03-22 01:50:57     小编:

一、陶模简介

陶模TG1G1③:3,体近椭圆形,通长5.4厘米,最宽处4厘米,厚1.3厘米。浅桔黄色胎,捏塑而成。背面略鼓,正面内凹阴刻图像。正中为一鬼怪形象,倒八字眉,眼斜视,露出凶光,横宽脸部有刀刻般皱纹。狮鼻,小圆耳,板齿外露,两侧各长一勾形獠牙,面目狰狞怪异。其头发竖起,呈放射形。四肢细瘦弯曲,条状飘带似绳索般缠绕身体。身躯中部为一竖条形长方框,该框内中部偏上斜置一正方形框,两框内均有反复屈曲的“弓”形似字非字、似图非图的符号、图案(见图1,其下侧为模印图案)。

二、两枚陶模图案文化内涵

陶模(TG1G1③:3)为鬼怪图案,身体两侧似云气缭绕,躯干方框内笔画屈曲,形如篆体文字,其形态符合“云篆”模仿天空云气变幻形状或模仿古篆、籀体加以变形而造出的符特征。该陶模中既有鬼怪形象又有似篆体文字的神秘符号,当属符中的“符图”。从条状飘带似绳索般缠绕着鬼怪身体分析,该图案起到的应是云篆“摄制酆都六天之气”,即安置鬼物,不让起来作祟的功能。此符代表的可能是施用法术阻止恶魔作恶、驱鬼避邪,以保主人平安之意。

符是道教认为可用来“驱使鬼神、祭祷和治病”等的“天上神的文字”。道教一些门派认为通过法师画符,能够召神驱鬼、治病养生、祈福消灾等。符篆的表现形式多样,按载体可分为木符(包括印符)、纸符、绢丝符和实物符等。按笔画结构和特点的不同可分为文字符、图画符、非文字非图画之图案符,以及文字与图画、文字与图案相结合之符等。在一些符中,还有鬼神形象、星图及古代民间想象中的神荼、郁垒和用以缚鬼之物苇索弓箭等物形。符中有文有图,图文并茂,令人只可意会,难以卒读[4]。其中有的笔画故作曲折盘纡如云气缭绕之象,称为“云书”“云篆”。它是在篆体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为中国道教所独有的一种文字。《云笈七`》卷七:“八龙云篆,明光之章,自然飞玄云气,结空成文。字方一丈,肇于诸天之内,生立―切也。……篆者撰也,撰集云书,谓之云篆。”这种字体辨识困难,充满了神秘莫测的色彩,人们对其知之甚少,故又谓“天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云篆天书”是道教最鲜明的文化标志。“云篆”在道教活动中的功能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场合:一是通过特定的由云篆文字组成的符来追求长生与求仙;二是通过云篆,来求得天上星宿各安其位,以实现求法者所在的国度风调雨顺、国富民强的愿望;三是摄制酆都六天之气,安置鬼物,不让起来作祟;四是通过云篆所书的符,配合禹罡咒,役使各种生物为我所用。从两枚陶模玩具上所反映的内容上来看,其应是道教符中的镇宅符图案。

目前,有关宋代道教符的实物相对少见,相关研究多依赖于传世文献的记载。漯河出土的两枚陶模玩具,使我们得以见识宋代符原貌,为研究宋代道教文化特别是镇宅符在民间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马书田.全像中国三百神[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406-407.

[2]邵伟华.天地鬼灵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134.

[3]罗文华.紫禁城太和殿所供符板及其宗教思想研究[J].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5):23.

[4]姚周辉.神秘文化书系・神秘的符咒语[M]. 南宁市: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5-6.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