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译语类解》的成书及结构探析

《译语类解》的成书及结构探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08 00:56:43
《译语类解》的成书及结构探析
时间:2023-07-08 00:56:43     小编:

摘 要: 作为中国语言参考用书的汉语词汇集,17世纪末朝鲜司译院刊行的《译语类解》既是研究17世纪汉语的重要资料,又是以实际对话为目的的学习用书。与其他文献相比,《译语类解》更能反映当时语言的应用特点,在语用学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目前,国外学界对译语类的译学书研究卓有成效,对《译语类解》的研究却明显不够,国内对其编撰、版本、结构及对译方式的研究也尚属空白,本文试作探析,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 《译语类解》 成书 版本 结构

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长达80余年间,主管朝鲜时代外交翻译业务的司译院,刊行的译学书中“类解”类的书有四种,分别为司译院设置的四学:汉学,青学,蒙学,伪学中的《译语类解》、《同文类解》、《蒙语类解》、《伪语类解》。四学类解书中最先问世的《译语类解》,是17世纪刊行的汉语词汇集,记录了汉语词汇的发音和含义,为汉语的学习参考所编,是研究当时汉语的重要资料。本文将对《译语类解》的成书及结构进行初步探析。

一、《译语类解》的成书

《译语类解》是肃宗16年(1690年)司译院刊行的汉语学习用词汇集。“类解”是指将词语按照天文、时令、气候、地理等分门别类并进行解释的。

《译语类解》一类的汉语词汇集初次编撰的时间已无法考究,很多学者推测,本书最初编撰时收集了汉语口语词汇,并取材于明代或清代的词汇集,而文献上并无记载,但至少能证明《译语类解》不是以中国刊行的书为底本编纂,而是朝鲜朝译官们单独编制的。中国明清时期词汇集的分类第一项大体是“天、日、月”等单字形,而朝鲜朝类解书上是“天道、日头、月儿”等口语自立形式,这一点表明二者有一定的差异。

二、《译语类解》的版本

大部分类解类译学书现存版本很少,但《译语类解》却在韩国及其他国家有不少版本。这也许是由于《译语类解》曾用于科举考试而多次印出的缘故。韩国国会图书馆所记载的现存国内外《译语类解》的收藏所有奎章阁、韩国天主教会社研究所、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首尔大学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巴黎东阳语学校图书馆、金泽庄三郎、藏书阁、李能雨、国史编撰委员会、延世大学、三木营、高丽大学(下册)、金恒奎(下册)、赵允济(下册)、成均馆大学(补卷)、涧松美术馆(补卷)。此外,日本国会图书馆附属东洋文库收藏一套,东京大学小仓文库三套,京都大学两套。

根据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调查,现存《译语类解》是木版本、五针眼订法装订的书,分类在子部译学类。并且《译语类解》的编撰者为金敬俊等,《译语类解补》的编撰者为金弘等,刊行者为“未详”或司译院。版心是白口上下内向花纹鱼尾,上鱼尾下有版心题“译语类解”和卷次,下鱼尾下标有章次。《译语类解补》大体上和上下册相同,上下内向三叶花纹鱼尾,版心的上象鼻上有部门名,卷末有金弘的跋文。

比较《译语类解》(肃宗16年刊行,叫肃宗本)和《译语类解补》(英祖51年刊行,叫应祖本)的版式,肃宗本笔画粗细不同,偏斜,有刀刻的痕迹;英祖本笔画大体上均匀,字体竖比横长。并且肃宗本的鱼尾是内向三叶,英祖本是内向二叶。关于三叶本和二叶本刊行的时间先后有两种分歧,李基文(1974)、郑光(1991)、弘允标(1995)认为二叶本在先,安美京(1989)、延奎东(1995)认为三叶本在先,我很赞同延奎东的看法,可以参看延奎东(1995),有详尽的说明。

三、《译语类解》的结构

《译语类解》格式特点是将10列分为上下两段,各段收录一个词汇,每个词汇有汉字标记的汉语,汉字下两侧则用朝鲜语标记了汉语发音,朝鲜语后标上“○”,下面用朝鲜语释义。

《译语类解》在每一词条汉语词汇下用朝鲜语标出两种汉语发音,是在崔世珍的《翻译老乞大・朴通事》(1515年左右)之后司译院汉学书中标记汉语音的常见的方式。《译语类解》的汉语音标记与《老乞大谚解》(1670)基本一致,汉字下左右两侧的汉字音中左侧音是规范性质的韵书音标记,大体上记录了《洪武正韵译训》的俗音,右侧音则是用汉语学习者易理解的一般字体“国俗撰字之法”所记录。

作为17世纪汉语应用最重要的研究资料之一,《译语类解》的学术研究价值毋庸置疑,对于《译语类解》的研究显然是必要的。国外学界对译语类的译学书研究卓有成效,而对《译语类解》的研究却明显有限,通过对《译语类解》编撰、版本、结构及对译方式的探析,应该有抛砖引玉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基文.解解题.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74.

[2]梁伍镇.关于早期中国语辞典的种类和特征.韩国:中国学报,2004.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