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离不开的皮村

离不开的皮村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9-06 14:03:45
离不开的皮村
时间:2015-09-06 14:03:45     小编:

皮村在北京朝阳区东五环外,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本地人口有1000多,却有1万多名来自各地的打工者,38岁的孙恒只是其中之一。

遇到孙恒时,他正揣着兜站在大风里,他的背后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他告诉我,这是他和朋友一起建的打工者博物馆。

孙恒曾是河南开封的一名音乐老师,因为不愿过循规蹈矩的生活,揣着300块钱做了北漂。他一直各处打工、卖唱,他曾因没暂住证被收容,交了罚款被放出来后,天天窝在家里,哪都不敢去。如今,他已经是皮村的“名人”――2005年,他出了一张专门写农民工生活的唱片;他和工友们联系到香港一家慈善机构,用捐款加上他唱片的版税和盈利,为皮村打工者的子女建了一所小学;他们甚至还把院子里的一间破房,改成了小型剧场。

“皮村逐渐变成打工者的一个家。很多人在这里待了四五年,这是一个夹缝,城市与我们的小圈子的夹缝。在皮村,大家是平等的,没有谁歧视谁。离开这里,可能谁也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谁也不知道什么叫打工者博物馆。皮村的大部分打工者,就有两种选择,要么永远留在皮村,要么回老家,再也不打工了。漂着挣钱还是回老家?说起来容易,选起来难。”

孙恒在展览馆的实物陈列区,1:1重现了一个6平方米的打工者的家。这个“家”里,有一张单人木床板,支撑板子的是一摞砖头和一个缸;小木桌上的漆已经全掉了,露出的木头坑坑洼洼,桌上还摆着一台小的黑白电视机。布置完这些,他在“家”里左看右看,想了半天,又跑到市场,买了一盆假花,放在窗台上,他总感觉这样“能多点什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