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钧瓷孔变 2014年7期

钧瓷孔变 2014年7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1 01:39:53
钧瓷孔变 2014年7期
时间:2023-03-21 01:39:53     小编:

第八届钧瓷文化节开幕之时,也是“中国钧瓷文化园”迎宾待客之际。望着文化园大门口不断涌入的钧瓷企业家、国内外媒体记者以及观光市民,“孔家钧窑”艺术总监孔相卿顿感春风拂面,心中畅快。耗费8年时间,他终于如愿打造出钧瓷文化第一园――中国钧瓷文化园。回想起创业初期高呼“莫道世上黄金贵,不如孔家一把泥”的狂语,到现今坐拥河南钧瓷第一品牌孔家钧窑,孔相卿这几十年的经历就好似窑变,在出炉一瞬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整个钧瓷产业的前行方向。

孔家钧瓷梦

占地156亩的中国钧瓷文化园,坐落于河南禹州市颍北大道东。园区由牌楼、钧瓷文化广场、天成阁等区域构成。其中,高50多米的“天成阁”是园中的标志性建筑,里面珍藏了孔家钧窑上百件精品。放置于展厅的《马到成功》是孔相卿今年的新作,它的主体借鉴了青铜酒器“爵”的造型,为一匹仰天腾飞的骏马,底部饰以祥云浮雕,寓意飞黄腾达。作品通体青蓝,简洁流畅、气韵生动,映衬出志存天地、马到成功的气势。尤其是马颈处的鬃毛,经过窑变幻化出罕见的海棠红,十分稀有。

将青铜器元素融入到钧瓷之中,是孔相卿创作的一大特色。在他眼中,青铜器时代是中国文化的源头,现代钧瓷造型应以青铜器为母本,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的当代钧瓷艺术珍品。

作品展示,只是文化园的功能之一。园内还设有“河南省钧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门研究钧瓷材料与工艺科技。“如果研究出成果,我们会将它分享,带领其他钧瓷企业共同发展。”一心将钧瓷产业发展壮大,是孔相卿多年以来的梦想。而这个梦想的根源,则源自神这个美丽的小镇……

神,山青水秀,几千年来窑火不断。在北宋徽宗年间,当地钧瓷生产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其可窑变出多彩的色泽而闻名于世,被定为宫廷御用珍品。后来宋朝的南迁以及朝代的更替,阻碍了钧瓷的发展,许多宝贵的制作工艺流失殆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钧瓷才得以重焕生机,许多手艺人开始投身于钧瓷产业。

孔相卿的父亲孔铁山便是其中一位。从小,孔相卿就跟着父亲一同住在国营瓷厂简陋的实验室里,跟着老师傅捏泥巴。那时的钧瓷古朴厚重,色泽比较单一,尤其是造型,有种粗笨的感觉。初中毕业后,孔相卿前往西大四瓷厂学习深造,之后回到神镇的国企瓷厂,负责钧瓷造型设计。凭着勤奋与灵活的头脑,他在瓷厂里也算是小有名气。

开创钧釉新纪元

“啪”!又一件钧瓷被狠狠摔在了地上,变得四分五裂。创业之初,销毁次品成了孔相卿的主要工作,钧瓷自古就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原因就在于那极难控制的还原焰。

不解决传统炉窑烧制,钧瓷就没有未来。当时,景德镇刚刚兴起液化气窑炉,这种窑可控性强,烧制过程又稳定。孔相卿琢磨,何不用液化气炉窑来烧制钧瓷呢?随即,他带上骨干前往调研,不想却吃了闭门羹,“这是新技术,我们不外传。”一连走了几个窑,都是同样的答复。无奈之下,孔相卿只能利用参观的时候自己琢磨,估测窑炉长度、高度,记下液化气管道配制和仪器安装,回到神后,重画设计图,自己研发新型液化气窑炉。

窑建好后,经预热,排除水分,五天后便点火开烧。第一窑出来,只有三分之一有颜色,继续改良,第二窑则变成了三分之二……直到第四次,满窑的钧瓷鲜红亮丽,有的还夹杂着玫瑰紫、鸡血红!成功研究出液化气窑炉烧制方法,让孔相卿兴奋得整夜合不拢眼。没想到了第二天,他却做出了惊人的举动。

“钧瓷的‘十窑九不成’已成为了历史,孔家钧窑成功研究出了液化气窑炉,有意者可找我们免费咨询。”当电视广告中播出这样的信息后,许多钧瓷企业都闻讯前往孔家钧窑,打听液化气窑炉建造方法,孔相卿来者不拒,一一告知。一时间,神镇火光兴旺,百十座液化气窑炉拔地而起,钧瓷产量达到了空前盛世。

液化气窑炉的研发成功,不仅改变了钧瓷的命运,也为孔相卿创新钧釉提供了技术保障。传统的钧釉为铁系青蓝釉和铜红釉,前者多是月白(白里透着淡淡的蓝色)和天蓝色;后者则为鲜红,并会衍生出玫瑰紫、鸡血红等色彩。自古以来,人们在烧制钧瓷时都以铜红釉为主,一尘不变,几乎没有人想去改变它,除了孔相卿。

“记得小时候,父亲在烧制观音瓶时,无意间烧出了半边宝石蓝,半边孔雀蓝的颜色。”孔相卿回忆,那种美丽的色泽让他心头一震,至今难忘。正是这种经历,让他萌生了开发新釉系的念头。

2008年,孔相卿通过液化气窑炉控制窑内的压力以及温度,合理规划烧成曲线(表示陶瓷坯体在烧成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关系的曲线),经过不断尝试和无数次入窑烧制,终于,一件通体闪耀着蓝光的梅瓶诞生了。“这种蓝不同于月白和天蓝色,而是介于它们两者之间。”望着瓶上的颜色,孔相卿不知该如何命名。有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了有关绿松石的介绍,突然发现这种宝石的颜色和梅瓶一模一样,“就叫它‘松石蓝’好了。”之后,孔相卿又陆续研制出金绿、孔雀蓝、孔雀绿。这些釉色既不属于铜红釉,又不属于铁系青蓝釉,而是一种全新的釉色,孔相卿将它们命名为铜系青蓝釉。 铜系青蓝釉的诞生不仅丰富了钧瓷的色彩,还打破了钧釉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格局。该系列作品一经上市,就因独一无二的釉色受到了藏友的广泛追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本应独享研究成果,暗地里“偷乐”,不想孔相卿却洋洋洒洒写了十几万字的论文,详细解读了铜系青蓝釉的理论。这一大气的做法震惊了业界,令同行瞠目结舌。属于自己的独门技艺 ,却大方地分享出去,是何缘故?

其实,这么做是为了刺激钧瓷行业的发展。“如果新的釉色能给钧瓷企业带来利益,那么其他人就会竭力研发新釉色,有利于钧瓷的发展壮大。”孔相卿没有猜错,身边陆续有企业开始着手于钧釉的研发,这标志着铜红釉已成为过去,钧釉即将迎来“百家争鸣”的新时代。

别具一格“中原壶”

在钧釉创新上孔相卿功不可没,而器型设计上,他更是造诣匪浅。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时,孔相卿凭借《小口瓶》、《国泰鼎》和《伟人尊》三件作品,一举囊括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头衔。“要让我在企业家和‘大师’之间做选择的话,我宁愿选择后者,因为我生来就是做钧瓷的。”有自己的3个兄弟打理孔家钧窑,孔相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技术攻关上。

2011年9月,一位政府官员向孔相卿赠送了一套景德镇茶具《七碗新茶》,这套茶具由一壶一注一盏和七只小杯组成,并以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歌而命名。看着茶具,孔相卿若有所思:源于民间的钧瓷,最早本是百姓生活用瓷,无奈后面被宫廷相中,成为高端艺术瓷器,功能化逐渐减弱。那么,钧瓷茶具会不会是高档实用艺术瓷的一个突破口?

敢想敢做的孔相卿二话不说,立马开始着手研究钧瓷茶具的制作。与紫砂等茶具相比,钧瓷在烧制过程中收缩率是14%,是紫砂的1倍,导致烧制出的钧瓷壶身与壶盖很容易产生缝隙;其次是钧瓷在高温软化后很容易变形,不能像陶器那样做得精致……面对各种难题,孔相卿迎刃而上,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解决了制作工艺上的诸多问题。

接下来,孔相卿将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钧瓷中,烧制出一批具有中原特点的茶具:有以泡茶壶、注壶、茶叶罐和茶杯组成的三器六杯的“吉祥式”茶具;还有结合古人燃香休闲方式、创制出的一套“茶斋七品”,包含泡茶壶、注壶、茶叶罐、茶筛、熏炉、花瓶及茶杯……孔相卿将它们命名为“中原壶”。这些壶具还拥有桃花红、美人醉、石光釉等稀有色彩,以玄幻的色彩打入茶具行业,让人惊叹原来茶具也能如此美丽。

“中原壶”的诞生,是中国钧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不仅有望在制壶产业方面形成与紫砂壶比翼齐飞的新格局,还让人们看到了钧瓷产业发展的新曙光。孔相卿说:“近几年来,中原地区茶叶生产、饮茶风习如火如荼,我们要以‘中原壶’的成功研制为突破口,将实用性的钧瓷产品推广到更多人的面前。”

如今,神镇近180家钧瓷企业中,有40家专业从事钧瓷壶的生产与经营。不仅如此,连景德镇、山东等地,也出现了制作钧瓷壶的热潮。面对自己的产品被他人模仿,孔相卿倒显得很高兴。“这是好事!说明中原壶的影响力很大。这样一来,不仅是河南,其他地区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 一个人的强大,并不能让钧瓷走出河南,迈向世界。只有整个钧瓷行业兴旺了,才能真正让这门产业存活下去。

从研发液化气窑炉,到独创铜系青蓝釉,每当孔相卿有所作为,钧瓷界就会随之变化。遥想当年神,还是遍地的小作坊,如今已是工厂林立,企业如云。作为一个引领者,孔相卿看得很远,在他的人生目标中,不仅要将钧瓷做活,还要将它做久,创造钧瓷历史上的辉煌历程。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