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当前赏石中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当前赏石中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4 00:08:37
当前赏石中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3-06-04 00:08:37     小编:

墨林

山东省济宁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韩国文化艺术研究会招待作家。爱石多年,藏石甚丰,资深石友。

赵德奇先生的文章《赏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看后很受启发,促使我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现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浅陋之处敬请指谬。

一、赏石艺术与艺术赏石

近年来,赏石界对观赏石是不是艺术品一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观点也趋于一致,大家也基本认可了观赏石是自然属性的艺术品。它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有自身的短项和不足。既然观赏石是艺术品,就有了艺术创作的基本特点和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因而也就有了赏石艺术、艺术赏石等观点的出现。但让人困惑的是,一些文章中往往把赏石艺术与艺术赏石混淆或等同,这不免让人如雾里看花,不明不白,时间久了会误人误事,有必要予以澄清。赏石艺术是什么?是艺术的一个门类,是与赏石有关的艺术门类,如同绘画艺术、书法艺术、摄影艺术一样,它既包括艺术的创作过程,也包括创作的成果和作品。艺术赏石是什么呢?是赏石的一种角度和方法,它区别于常识性赏石,不再局限于是像人还是像佛,像虎还是像猫,像狗还是像狼,是花鸟还是山水等。而是从艺术的角度去分析和解读其中包含的故事、表达的文脉或展现的意蕴,还有的是用创作的方法把石头进行全新的布局和展示,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追求,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二、赏石内容与艺术形式

世上任何理论的产生,都要晚于实践的出现。理论是实践的总结、提炼和升华,没有实践哪来的理论?文学概论、艺术概论等等的形成与发展无不是文学和艺术蓬勃发展后的结果。奇石的欣赏也是如此。比如宋代米芾提出的“瘦、皱、透、漏”四字诀,更是其对灵璧石鉴赏与收藏的高度提炼和概括。随着长江、黄河、汉江等水系一系列画面石的出现,特别是近几年逐步升温的画面石的收藏,也开始催生相应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在探索和梳理这些理论的同时,既出现了积极借鉴姊妹艺术为我所用的趋势,如借鉴绘画理论欣赏和解读画面石等,也出现了借鉴一些西方艺术理论观点来建立观赏石理论体系的做法。个人认为,这种不了解观赏石特点特色,一味以西方艺术理论为范式的所谓理论,似乎走进了历史的死胡同,全然忘却了石头的本质特征,显得板滞和生硬。如把主题内容与艺术形式作为赏石的标准,以致进行绝对化的解读,一切以套用理论出发,这种赏石是僵化的,也是不符合赏石艺术规律的。赏石理论的产生,必须根植于观赏石赖以产生的沃土,必须由赏石人慢慢探寻,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积少成多、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三、主题先行与过度解读

关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好长一段时间,这期间拜读过杨靖副主编的文章,也看到了赵德奇先生的观点,说真的,我是赞同二人观点的。有些石头是有主题而且是非常好的主题,由此也决定了这块石头的质量,但现实中这种主题十分明确的石头是少之又少的,更多的是没有主题或主题不明确的,没有主题的就没有艺术价值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比如,画面中只有一根有生命力的线条、石头上有一块或几束亮亮的光影等等,虽然没有主题内容,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表现,但它具有美的元素存在,所以它仍然是美的,是有艺术价值的。也正是有了主题先行或以主题先行为准则,现实中一些人生拉硬扯地把一些似有似无、似是而非的东西,冠以某某主题,似乎找到了主题,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就成了精品,成了名石。比如,画面中庄重一点的女人形象就命名为观音,体态肥硕的男人形象就是佛。特别是如有石界名人命名一新的主题形象后,众人跟进,千石一名,全然不顾石头本身是否具备此形象。特别是在文字石的解读上,牵强附会的现象比较突出,全然不顾基本笔画和笔顺的要求,这种主题先行与过度解读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不加以正确引导,长此以往,会慢慢成为一种积弊,进而影响到赏石活动的健康开展。

四、抓住本色与抱残守缺

现在赏石界有一个不好的现象,赏石往往从仅有的一点经验出发,从像什么形、像什么字入手进行解读,抱残守缺,往往丢掉石头最本色的东西。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关键是标准和文化的缺失。目前赏石界与书法界很相似,比较混乱。混乱的原因主要是两个缺失:一是标准缺失。比如书法,现在好多人认为,拿起毛笔写字就是书法,所以书法家遍地都是。岂不知书法与写字是两个概念,书法是艺术,自有艺术的规律和要求,一个人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日久的感悟、长期的文化积淀,才有可能成功。写字就不同了,它是以日常使用为目的,方便使用和交流就可以了,标准不高,人人都能做到。赏石界也是如此。爱好石头、喜欢石头,人人都可以,谁都能去做,但赏石家却不是想当就当的,也应该有一定的标准。比如,要通过观赏石理论的学习,有相关文化艺术的修养,以及一系列鉴评、评估实践的历练和培育,在此基础上,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赏石家。二是文化缺失。这个问题在赏石界表现的尤为突出。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是赏石家,人人可以捡石,人人可以买石,人人可以赏石,人人可以滔滔不绝、大讲一通。买石也好、捡石也罢,都是需要眼力的,是需要文化作支撑的。不然好石头会与你失之交臂,这不管是在河滩还是在石馆。从古到今,不管是赏石还是书法,都是文化人的雅事。有了文化人的参与,才有书法史上的名家辈出,才有了洋洋大观名帖的传世。有了文化人的参与,才有了雅石的传播、名石的存世,才有了石谱的留存、脍炙人口的赏石故事等等。有了文化,有了见识,就有了眼界,赏石也就能抓住本色,抱残守缺也就不存在了。

既然观赏石是艺术品,且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艺术品,那么发现与观赏的过程就是再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文化的介入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但现实是,文化介入的远远不够,这既有时代的局限,缺少良好人文环境,也有普及及推力不够的问题,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齐心协力,我们共同期待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