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以德奠基人生:道德与公益可选择课程体系的探索

以德奠基人生:道德与公益可选择课程体系的探索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9-08 14:59:57
以德奠基人生:道德与公益可选择课程体系的探索
时间:2015-09-08 14:59:57     小编:

培养一位现代公民,首先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而一个真正的人是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公民的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处理自己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基于这两方面的思考,为了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公共精神,提升学校道德与公益的专业化品质,我们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建构出道德与公益可选择课程,从而形成更加丰富且完整的道德与公益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的有效实施,升华学生的德行,为其整个人生奠基。

在道德方面,强调学生自我人格的健全。人性由何完成?蔡元培先生曰:在发展人格。因此,培养一个现代公民首先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而一个真正的人是建立在健全人格之上的拥有完整人性的人。在公益方面,我们突出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之生存必然要与他人、集体、社会以及自然发生各种联系,因此,作为公民的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并在亲身实践中不断提高处理这些关系的能力。

道德与公益课程体系包含国家课程规定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在此基础上,由我校自主开发的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以及认识自己与整个社会关系的可选择课程。其中,道德与公益的可选择课程以学生道德成长的核心关系为原点,其核心关系由远及近地表现为“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集体”“我与社会”“我与自然”5种形式,以这5种形式为经,以学生道德成长的主题生活为纬,通过经纬坐标,确定道德与公益的基础德目和教育载体,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合作分享、尊重感恩、公共平等、爱国责任、和谐健康的人格品质,实现中关村一小对学生“会学习、懂生活、能负责、敢担当”四个方面的目标培养,最终以德为学生的人生奠基。本课程具有开放性、价值性、综合性、生活化、实践性的课程特征。其中,开放性是本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它不受时间、空间、课程形式的限制,而且依据时代的变化、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展,我们会不断丰富课程的形式和内容。

德育课程与活动的实效性偏低一直是一个难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传统德育课程存在着学生主体性缺失等问题。目前,德育课程正处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要提高德育课程与活动的实效性,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此外,学生知行脱节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德育课程缺乏实效性的表现,因此我们在设计道德与公益课程之初就明确,应当让道德与公益课程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以引导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为基点,在实践和生活中强调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实效。在道德与公益课程中,坚持合作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共同进步、成长。

在课程实施渠道方面,第一是设置专项课程,该课程时间灵活,每班每周安排一定的课时,让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与公益教育。第二是将学校的“五节”课程化,通过艺术节、读书节、英语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德行。第三是利用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入社区、博物馆、图书馆、大自然等,亲身体验,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

学校三

(1)“蓝精灵班”学生曾前往河北林杏琴希望小学,开展“结伴同行,共同成长”的主题活动,这一活动很清晰地反映出道德与公益课程的精髓。道德与公益课程源于这个班的班本需求,三

(1)班的每个班级成员都像蓝精灵一样有着独特的个性,缺少团队意识和自律能力,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同伴关系过于简单;二是孩子长期处于一个班级环境中,同质性太强。基于对问题的分析,我们需要通过道德与公益课程帮助学生改变自己,在懂得共性规则的基础上张扬个性。基于此,我们设计的课程思路是:打破班级界限、学校界限,给孩子创设一种与现有关系差别较大的异质同伴,为他们创设较丰富、较复杂的同伴环境。

正是在这样思路的指引下,我们找到河北林杏琴希望小学,因为这所学校的学生情况非常符合我们的课程设计思路,而且两所学校的学生通过共同学习、游戏、用餐、观影等环节,看到了其他个体,体验到不同质的同伴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建构自己在集体中的认识,发现自身的不足,实现自我教育。

道德与公益课程的开展是体验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尤其不受时间、空间、课时的限制,而且家长也会积极地参与其中。由此可见,本课程的开设形式多样,学校的很多班级也会根据班本需求自主探索、开设相关课程,这也体现出本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合作性等原则。

道德与公益课程在实施时坚持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必要的条件下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从而使课程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学习为主。

监控课程实施状况,完善课程评价机制,是保障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措施。我们不断完善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机制。学生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学生的满意度及其对课程的有关想法是学校进一步改进课程的重要资源。因此,在课程实施之前,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有哪些期待,课程实施后要了解学生的满意度以及想法和意见。学生成长服务中心将根据学生课程实施前后的反馈,适时调整和改进课程,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以生为本。积极开发校外教育资源。一方面,家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特别是通过“跟爸爸、妈妈看社会”这一课程的实施,可以将学生家长有效地纳入学校教育资源中,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须进一步转变观念,把每个家庭看作一个生命成长的故事,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幸福人生。另一方面,北京作为首都,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学校应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开辟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等。

道德与公益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是对学校道德与公益工作的深化和改革,也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与发展。作为学校道德与公益的一部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其他工作的开展,为其他工作提供动力、支持。道德与公益课程的生活化、实践性特征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是对新课改精神的贯彻,能够有效地改善现有的道德与公益状况,逐渐建立有学校特色的新型道德与公益模式,使学校道德与公益工作的开展更加科学有效。通过与国家课程的相互配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公共精神,使德性升华,并为其整个人生奠基。

道德与公益课程是对学生心灵的呼唤,是顺应儿童的天性,站在生命哲学的高度,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唤醒他们的道德生命,激活生命力量,使道德与公益伴随他们的一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