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梅兰芳》:“纸枷锁”

《梅兰芳》:“纸枷锁”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8 00:11:12
《梅兰芳》:“纸枷锁”
时间:2023-08-28 00:11:12     小编:

【摘 要】梅兰芳的本体不再是单个的“人”,而是被媒体和大众绑架的“神化形象”。2008年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集成了其精英叙事的隐喻式转述,依附于野史般的笔触渲染了京剧艺人潸然泪下的迷离遗事,将导演自身的对艺术与人生悖论的思索融合成了雅俗共赏的典范。

【关键词】纸枷锁;文化符号;精英叙事

一、梅兰芳

影片的英文标题“forever enthralled”(永远的枷锁)所要诉求的主题远远要大于梅兰芳先生这个人本身,影片始终挥之不去的“禁锢”就透过一封信道明了母题。

传统守旧的枷锁和新文化的责问是直接的,然而影片对“纸枷锁”的意涵却更为精妙地凝结在凡人的常态生活里,附着在梅兰芳与梅党之间的那层微妙的关系中。梅兰芳先生处于“文人在艺术领域与艺人的权利关系”中,即因此进步,也因此而付出了束缚的代价。导演和编剧提取了邱如白一角,作为文人集团的核心形象,而梅邱两人的交结正是梅兰芳先生(艺人)与文人集团关系的高度象征。艺术不能不随时代沉浮、而艺术家则应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在文人集团的高度“垄断”下,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才能不让人看到一个:“被弄脏了的梅兰芳”。

二、十三燕

在旧时的悲苦和未来的希望的时代下,梅兰芳和十三燕的冲突就顺理成章。二伯所言的“纸枷锁”如谶语般挥之不去,逃脱命运是包括梅兰芳和十三燕的梨园中人的无法卸去的重负,却让他们不能分离。只可惜这份接通人性的力量,却逐渐在影片中不见踪影。

京剧泰斗燕十三一角更多集中了谭鑫培的经历。那个十三燕倨傲、保守、刚强,喜怒不形于色,对他的完美演绎,得益于王学圻先生“现象级”的表演。导演用《定军山》这出戏划结了十三燕的时代,其深意却藏在戏里:这出戏里诸葛亮对黄忠说:“你老了”,这句词,再应景不过。因而才有了邱如白对梅兰芳说的那句:“你的时代到了!”

十三燕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却终究将他孤独的留在了戏台子上,一如老舍笔下的末代皇族,在余温里寻找依靠,孤独地支撑起一面残破的大旗,尚且遗憾地死去。十三燕的品格和人生以戏剧性的方式体现了儒家精神风骨及其现实命运,在伶人的“纸枷锁”里走向了毁灭。

三、陈凯歌

《梅兰芳》基于真实人物的传记,其体裁和风格在一定程式的存在上必须服从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和谐统一,传记片应具备历史和艺术的双重品格。

电影作为艺术,与其像历史教科书一样,用一种冷峻客观的笔触去再现历史人物的侧影,毋宁用一种激情澎湃而又逻辑清晰的视听语言,去勾勒人物性格延伸的轨迹,为人物思想活动和深邃的内心世界提供一种感性、生动,却又视角独特的美学阐释。在具体创作过程中,二者的关系有时很难把握,这便在真实与虚构之间造成了一种两难,往往让创作者在二者之间徘徊莫辨,进退维谷。

这就是为什么《梅兰芳》会出现失衡与断裂的结构问题,这倒不是出在剧情与历史真相有多大出入上面,相反,似乎在对梅兰芳这个历史人物进行深入剖析与个性化阐释方面,没有为作者赋予足够的挥洒空间。观众何以会觉得影片开头,年轻梅兰芳与老戏骨十三燕对擂斗法一段精彩纷呈,实乃是因为这一场于史无凭,完全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这反倒便于陈凯歌摆脱史实规约,在想象的天空上飞翔了起来,借助一种高度戏剧化的冲突逻辑,赋予这段故事以一种“梨园传奇”的美学品质,为观众带来一种挥洒自如,酣畅淋漓的视听享受。而后几段“梅孟之恋”、“赴美演出”、“蓄须明志”却大抵因为于史有凭,才不得不远离传奇。

其实陈凯歌才是十三燕。论业务,论功底,他都不输给任何一个人。影片从灯光、美术、摄影、剧本、录音、剪辑等各方面的精妙细致。实乃上上之作。就像台上的十三燕,他唱得还是那么好,完全在水准之上、状态之中。可是没办法,为这样一个有名有姓的近代艺术家立传,他无法超越这个时代,不能像意大利导演贝鲁托鲁奇导演《末代皇帝》那样一直把叙述的神经末梢触及到中国最敏感的时代。一句话说得好“关键的不是故事叙述的时代,而是叙述这个故事的时代。”

四、结语

“纸枷锁”画的就是每一个人的宿命,世间没有绝对的自由,不自由是常态,这就是“寻常世界”,我们无法超脱,任何人都跳不出,问题在于如何取舍。这种“自由”的意义,陈凯歌于他之前的电影中说过许多遍。《黄土地》的时候,他用满占银幕的土地转向满占屏幕的天空,企图逃脱沉闷的电影气息而升入自由呼吸之天空,而文化与历史的比喻,是对千年礼教规矩、对人造的“天命”的越狱。《边走边唱》中的盲人,隐喻也太明显。《霸王别姬》是人戏不分。《荆轲刺秦王》是对父权的挣脱。《无极》也还是这种情怀,鸟笼、人体“风筝”,说到底还是枷锁的挣不脱。

面对影片的传主,陈凯歌是谦卑的,因为这个文化符号过于强大,更有无数相关人员在后面设置的雷区;面对观众,陈凯歌同样是谦卑的,他要借这部电影来赢得观众的再次认可,以挽回他中国电影领军人物的地位。对于这样的走在自我救赎之路上的陈凯歌,可以想象他在创作这部电影时所承受的压力,多妙的譬喻啊,一副纸枷锁,不知是不是严歌苓女士的心思,好精妙的物件儿,把人世间里那点沧桑,一纸就点了个通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