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跟大师桢文彦学建筑

跟大师桢文彦学建筑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8 00:13:38
跟大师桢文彦学建筑
时间:2023-08-28 00:13:38     小编:

【摘 要】建筑大师桢文彦在建筑实践和理论方面有着巨大成就,对日本乃至世界建筑设计行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探讨建筑的形式机能与艺术的关系。

【关键词】文彦;日本建筑理论;建筑哲学;艺术

“设计本身是一项个性化的工作,而建筑本身则是一件艺术品。”――桢文彦Fumihiko Maki

桢文彦的作品植根于风土并具有文化品质,凝聚了东西方双重文化的精神。1989年9月,日本《新建筑》杂志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在目前日本国内受人喜爱的建筑师行列里,桢文彦名列榜首。1993年,桢文彦获得被称为国际建筑界诺贝尔奖的UIA金奖和美国普利策建筑奖。以全球建筑时代的视点俯视世界建筑潮流,在多元浩繁的建筑风格间隙中建立和发展独立体系,这是桢文彦的设计方针。以尺度数码简练精致地表现意匠、尊重人性、传达情感、形成意境,这是贞文彦的设计方法。简洁洗练的构成、轻快细腻的质感、温馨雅致的格调、清风明月的纯静,是桢文彦作品的品质。

桢文彦的作品中既融入了日本的建筑传统,又对新的领域和风格进行了开拓与创新。他对建筑和城市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他的作品集中在日本和欧美各地,其建筑丰富的层次感、精致的细节构造、对于空间意象的强调和行为科学的理解,都标志着他非凡的成就。从桢文彦的建筑作品中,我们能够解读丰富的关于建筑学的知识。日本传统建筑模糊的功能性和空间意象的重叠性、禅宗典雅精炼的艺术性、密斯・凡・德・罗的空间普遍性、勒・柯布西耶的平面自由性、欧洲新造型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建筑手法以及对于细节的高度重视,所有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属于桢文彦自己的建筑风格。在对于建筑功能的看法上,桢文彦主张开放性的结构,以极强的适应性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同时他也十分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极力为建筑物赋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征。总的来说,桢文彦的建筑富有理性地结合了东方文化和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因素,将在漫长的历史中,为人们留下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供我们观赏与学习。

“群集理论”:被运用来分析建筑与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以获得建筑的多重功能。“场所形成”观念是桢文彦最基本的建筑观点,即建筑是向场所开放的。纵观桢文彦的设计经历,其作品的文化脉络始终处于运动、延伸过程――从传统延伸至现代。但是,作为现代主义并非人类建筑的终极。1975年,桢文彦公开表明自己的见解:建筑创作不能局限于现代主义,应向前发展,不断地探索新时代新建筑的概念及形成。桢文彦在设计中并未拘泥于现代主义的使用功能原则,也不是生搬硬套现代建筑的流行形式,而是在作品构成的文脉中注入日本的情感和人性的尊严。事实表明,桢氏的这条设计途径已经越过了现代主义建筑的沿袭界限,进入了独具一格的建筑文化境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现代主义在城市建筑设计表现方面几乎千篇一律、毫无生气,导致大量建筑设计令人失望而受到社会谴责。在美国这种情况尤为明显。与此同时,日本的新陈代谢运动仍然在赞美技术表现及超级大型结构,而且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所出现的一系列大型城市结构,尽管技术先进,但都很难给人留下具有城市人文背景的城市文化品质。“我感到那些似乎起源于美国式大尺度的大型城市结构,并不是真正的日本现代建筑,因为很难领悟到具有日本文化的情感的渗透。”桢文彦说道。

建筑学子可能时常被问道是学什么专业的,回答:建筑学。“哦,是学建筑设计的啊”。嗯,为什么我说是学建筑学的,而他们的回复是建筑设计呢?

是的,在大多数人看来,建筑学就是建筑设计。但也许,它们之间并非是等号。建筑学又学城市规划、建筑物理、设备、美学、艺术、经济、环境心理学等等,相比于设计本身,这些似乎才是建筑真正体现其作为建筑本身所体现出的价值。

不管建筑是形随机能还是形随文化,建筑至少应该以一种生活日用品的方式存在于我们周围。建筑应该和工艺品一样,体现其工业和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不管其外部形势还是内部功能结构,它应该表达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风尚、趣味,使物质经由象征变成相似于精神生活的有关环境。加上它的体量,它巨大的形体所带来的美学影响和社会效应当然也是远大于工艺品的,就像桢文彦的那样。

所以建筑不应该是功利的,它应该和音乐、绘画、舞蹈、诗歌一样以一种艺术的形式存在于我们周围,存在于自然之中。故建筑师应该使建筑成为建筑的部分。

参考文献:

[2]《大师》编辑部.桢文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日]日本建筑学会编.建筑论与大师思想[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