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黄金的重量(上)

黄金的重量(上)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3 01:20:02
黄金的重量(上)
时间:2023-01-03 01:20:02     小编:

鲍德里亚是一个具有想象力的人,他说我们的整个经济不过是个符号系统,商品是抽象的,我们的需求也不表示任何真实欲望,你觉得需要,那只是一个魔术思维,和幻觉等同。我们的每一天都被各种消费奴役,无休止的购买和真实的幸福毫无关联,最后沉底的是麻木与失望,同时还有“再买一个”的冲动。

刚接触消费主义批判的时候我如同看到新大陆,并觉得疑惑为何在中国始终关于这方面的批评如此罕有,同时养成了一种视角,那就是自问:如果片子中的人物更有钱、有特权了,命运和故事会不会有本质上的区别?加入了这个因素,我遗憾地发现太多的中国现代作品都不再特别。人物们都在等待食物和钱去营救,基本线以上的东西?罕有。

中国大多数电影人物命运的痛苦仍然是源自贫穷,如何活下去,如何获得更多。我们看到人与钱之间欲说还休的难舍难离、命运多舛,偶有超越了金钱的精神困境,它们要么一看就不真实,要么就还是回头指向物质欲望,少有人大声地问:消费的尽头是什么?

《美国丽人》中男主角觉醒后,大声说Fendi的真丝面料沙发也就是一张该死的沙发而已。我们很难比较究竟两性中谁更痛恨消费社会,谁从这种文化中受益更多,或者受害更深,但两者被奴役的姿态竟然是差不多相同的,大家都僵硬,都处理不好自己的性欲。约瑟夫・希斯把里面的人物分成两组,法西斯和嬉皮士,费茨上校还收集纳粹大事记,再次强调了这件事,他还写道,“电影时时渲染这样一个主题:消费主义和丧失性欲紧密相连。”当然,导演模糊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消费主义和从众心态并不相同,过得不能比别人差和必须过得像真实的自己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创造了单向度的人,现在看起来,事情没有马尔库塞说得那么简单。

《搏击会》,另一个常被消费主义批评用来举例的杰作,在主角眼中,生活的实质是处处闪动的各种品牌和价目表,我们是谁被我们购买了什么来定义,哪怕是muji这种没标签的也呈现出强烈的消费风格。电影刚出来的时候被评论具有颠覆性,它仍然在假设消费社会和大众社会之间的关联,压抑的男人们在深夜把对方在身体上击垮,他们多么希望可以回到过去,做一个高贵野蛮人,就像月亮与刘便士一样,或者就是,直接成为纯粹的他者,连访问都省去。

我们至今还非常荣耀地在电影中展示一台还没发售的新车,连男二号都开不上,更别提开着撞毁它,金钱不正常的光芒在一系列作家电影中抵达了难以置信的扭曲程度,即使太阳都没有这么刺眼,一个电影或者电视作品出来之后只给时尚专栏作家留下点评空间,你还不忍心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去分析它,因为结果既愚蠢,又苦涩得令人难以接受。

关于贫瘠的故事尚未讲完,更重要的还是对于精神追求的轻蔑,我们是一个高考作文不能写诗的国家,会集体嘲弄文科生的国家,如果喜欢哲学会被家长恐吓以后找不到工作的国家。那什么最具有民主精神?就是钱,钱越多,越好,又因为没有保障,所以再多也不会让人觉得不安。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这没多少人听说过法兰克福学派,更别提救赎,仍然认为钱可以换来我们所需要的任何东西,以及没有钱换不来的东西。

相同的剧情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说,我们要先有经济基础再有上层建筑,以前我蛮相信的,现在不了,面包有了就一定会有玫瑰花,这我已经不信,我只看到多数人面对玫瑰花和面包选后者。

你看不见彼岸,那此岸就是黄金的黑洞。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