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飞越疯人院:翻过阻挡自由的墙

飞越疯人院:翻过阻挡自由的墙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01:52:05
飞越疯人院:翻过阻挡自由的墙
时间:2023-01-11 01:52:05     小编:

反抗

飞越疯人院

[导演]

米洛斯・福尔曼

[编剧]

劳伦斯・奥邦

博・古德曼

[主演]

杰克・尼克尔森

丹尼・德・维托

克里斯托弗・洛伊德

路易丝・弗莱彻

特德・马克兰德

[类型]

剧情

[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片长]

133 分钟

为了振奋病人的心情,墨菲把自己的女友和另一个女人弄到了医院,闹得天翻地覆。

在奥斯卡的历史上,能将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本(原创或改编)这五个奖项齐齐收入囊中的电影,只有三部:1934年的喜剧《一夜风流》,1991年的恐怖片《沉默的羔羊》,以及这部1975年的《飞越疯人院》。这部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最伟大电影第33位”的电影以出色的表演和深刻的主题,自上映之初,就成为影迷心目中的经典。

十年奇缘

关于《飞越疯人院》的一切,还得从1961年的某天说起。那一天,柯克・道格拉斯走进一家书店,看到了一本名为《飞越疯人院》的小说。书的作者是肯・凯瑟,他曾经在加利福尼亚的精神疗养中心工作,离开那里后,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小说。柯克冲着书名和特殊的题材打开了这本书,没想到一读起来就根本停不下来了,简直爱不释手。普通人喜欢一本书,那就把它买下,回家放在床头,翻来覆去地读,这就算完了。可柯克・道格拉斯这样的“城里人”真会玩,他不仅要把书买下,还把这本书的版权一并买下了。买下版权后,柯克找人将这本书改编成了舞台剧,并带到了百老汇,由自己亲自出演麦克・墨菲,还请了一批有实力的演员饰演书中其他人物。然而,尽管柯克对这本书推崇备至,舞台剧的排练也极其认真,可观众老爷一点也不买柯克的账。多数观众觉得,在舞台上看一群疯子,并不怎么有趣。更有甚者,觉得柯克的这出戏是在取笑精神病人,缺乏基本的同情心。柯克不愿放弃,主动提出降低自己的工资,只为让这出戏继续留在百老汇的舞台上。然而,最终票房的惨淡还是让这出戏处境艰难。这样的情况下,柯克终于忍无可忍,“如果观众无法理解这出戏,那不如不演了。”就此,《飞越疯人院》离开了公众的视线。

不过,柯克依旧相信《飞越疯人院》是一本好书,只是舞台剧的形式可能不太适合它。他琢磨起改编电影的事宜,但苦于没有一个合适的导演。正在这当口,由于演出活动,柯克在国防委员会的陪同下,来到了当时还是共产主义国家的捷克。在那儿,他碰到了初出茅庐的捷克年轻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与福尔曼聊了几句后,柯克发现这个年轻人很有想法,说白了,就是第一印象很好。离开捷克前,柯克就对福尔曼说,“我回去后会给你寄一本书,你看看愿不愿意把它拍成电影。”福尔曼一听柯克・道格拉斯这么说,当即答应下来。就这样,柯克回去了,福尔曼在家里等着他寄来的书。然而,这一等就是10年,什么书也没有寄来。 墨菲和护士长瑞秋代表着自由和专制的冲突,他俩的矛盾是影片的核心。

1968年,苏联把坦克开进了福尔曼的家乡,他流亡法国,又辗转到美国发展,并在1970年拍出了自己在美国的第一部作品《逃家》。有一天,福尔曼在百货公司和家人一起购物时,遇见了柯克・道格拉斯的儿子迈克尔・道格拉斯。迈克尔一看见福尔曼,就将他叫住,“米洛斯,我有本书要给你,你看看有没有兴趣。”隔日,迈克尔交给米洛斯的书,正是那本等了10年的《飞越疯人院》。也就是在那天,福尔曼与柯克重聚。柯克一见福尔曼,就大声说道:“我10年前把书寄给你,你不想拍也得说一声吧,害我等了10年。”听了这话的福尔曼心里的想法,其实和柯克是一样的,“我等了你10年,你不想把书寄给我,也得说一声吧。”后来,俩人一聊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原来,10年前,柯克确实把书寄给了福尔曼,但一本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书,怎么能进入共产主义国家呢?于是,海关把书扣了下来。没有等到福尔曼回音的柯克,也就将改编电影的事搁了下来,并将版权转让给了儿子迈克尔,但自己还是保留了日后获得电影百分之十票房盈利的份额。据坊间传言,柯克这么做是想让儿子出演男主角。但迈克尔本人对这个角色并无兴趣,他想到的,倒是能早日圆了父亲的心愿。在看了《逃家》后,觉得福尔曼是个有想法的导演,而且在好莱坞还是个新人导演,所以很便宜。于是在偶遇后,将《飞越疯人院》递了过去。也就是说,相隔10年,两代道格拉斯都选中了福尔曼。可见,命中注定,《飞越疯人院》是属于米洛斯・福尔曼的。

疯子、酋长和女魔头

福尔曼愿意接手后,迈克尔・道格拉斯打电话给华纳的制片人索尔,说是否愿意出品该片。索尔说,“我们很想,但我们知道你老爸规矩很多,所以……”迈克尔知道制片人们都畏惧柯克的诸多“想法”,于是给了一颗定心丸,“没事,我老爸早就放弃那些规矩了。而且,现在我说了算。”就这样,制片方搞定了。

第二步,就是剧本。原本,原著作者肯・凯瑟写出了一稿剧本,是以酋长的第一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但被福尔曼否决。气得凯瑟放出狠话,“电影上映后,我绝不会看。”后来,影片在电视台播放时,凯瑟无意看到了。一开始,他还不知道自己在看的是《飞越疯人院》,觉得电影挺有意思。但几分钟后,他意识到了,立即换了台。不得不说,凯瑟还真是有股知识分子的拗劲。说回剧本,凯瑟的剧本被毙后,迈克尔找了个叫劳伦斯・奥邦写了剧本第一稿。索尔看了后,发现基本就是把原著誊抄下来。于是,找来了编剧博・古德曼。古德曼就与福尔曼一起呆在一个旅馆里,开始了一幕幕的修改。古德曼后来回忆说,福尔曼工作时经常分心,因为房间窗外经常有比基尼女郎经过。不过看妞归看妞,剧本的修改也没有耽误。 《飞越疯人院》让之前获得过4次奥斯卡提名的杰克・尼克尔森获得了人生第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在拍摄钓鱼的一场戏时,除了尼克尔森,所有演员全部晕船,在鱼腥味、鱼饵臭味和颠簸的共同作用下,大吐不止。

剧本完成后,就是第三步,选角。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有三个,麦克・墨菲、女护士长和印第安酋长。关于麦克・墨菲的人选,道格拉斯先去找了吉恩・哈克曼,被拒绝;找了马龙・白兰度,被拒绝。据道格拉斯说,当时他们有想到过杰克・尼克尔森,但彼时的尼克尔森演角色大多是傲慢或忧郁的年轻人,能否演好麦克・墨菲,大家心里没底。而且福尔曼非常看好伯特・雷诺兹,他觉得雷诺兹身上那种“廉价的魅力”很适合麦克・墨菲。可到了福尔曼这,他又强烈否认,他说自己一直把尼克尔森当做首选,只因尼克尔森要六七个月后才有档期,所以才去考虑别人。不管真相如何,反正尼克尔森后来成了麦克・墨菲,并借此拿下了第一个奥斯卡影帝。

关于女护士长的演员人选,同样也经历了一系列“PASS”。费・唐娜薇、奥黛丽・赫本、简・方达、雪莉・麦克莱恩纷纷拒绝,原因大多是不想扮演一个整部电影都板着脸的女人。福尔曼之后又想到了后来在出演了《闪灵》的谢莉・杜瓦尔,刚准备接触时,又看到了《没有明天的人》中的路易丝・弗莱彻。于是,对弗莱彻穷追猛打,终于在影片开拍前一周时,签下了弗莱彻。相比两位男女主角,酋长的筛选则要曲折得多。福尔曼原本以为,一个如此高大的印第安人肯定不会难选,因为太突出了。但他忘了,突出也意味着稀少。剧组在一个个印第安村落寻找合适的人选,却往往空手而归。直到有一次,迈克尔・道格拉斯在纽约买汽车时,和一个销售员聊了起来,那人自称其祖父与印第安人非常熟,愿意为道格拉斯留心合适的“酋长”人选。当时道格拉斯也就顺口答应,根本没指望一个卖汽车的能帮上什么忙。没想到,几周后,卖汽车的打来电话,“迈克尔,我找到一个印第安人,你真该来看看这家伙,壮得像一座山。”于是,道格拉斯、福尔曼、索尔和尼克尔森前往波特兰机场,并在机场遇见了威尔・萨姆森。萨姆森当时戴着牛仔帽,穿着靴子,犹如一座移动城堡,尼克尔森一脸惊讶地仰望着萨姆森,兴奋得语无伦次,“他会说话吗?不会也没关系。”就这样,酋长也确定了。据另一则传言戏称,当他们坐飞机去片场时,由于座位不够,尼克尔森全程都坐在萨姆森的腿上。

三大主演确定后,就剩下其他的“疯子”人选。福尔曼坚持使用不知名演员来饰演,以求达到自然和真实的状态。不过,多年之后,这些当年的不知名演员,却也早已是老熟人了。其中,就有《回到未来》里的博士克里斯托弗・洛伊德和《蝙蝠侠归来》中的企鹅人丹尼・德・维托。

精神病养成日记

整个剧组本来完全可以运用布景拍摄整部电影,毕竟百分之八十多的戏都是室内。但福尔曼为了让演员更好地进入精神病人的状态,选择到真实的精神疗养中心进行拍摄。剧组先后走访了四家精神疗养中心,最后选中了俄勒冈精神疗养中心,原因是只有这家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员读过原著小说。疗养中心的负责人布鲁克斯博士非常配合工作,他为每个演员安排了单人的房间,并让他们参加真实病人的集体治疗,以此来激发他们的表演灵感。其中,西德尼・拉西克看到有一个病人在集体治疗时表现得非常消极,一直把头埋在双腿之间。他从中得到启发,将之用到了表演中,塑造了病人切斯维克。而其他演员也都在布鲁克斯博士的建议下,“患”上了适合的精神病。五天不到,所有人都进入了状态,如果不知情的人进入片场,完全分不出病人和演员。五天后,尼克尔森在午饭时间进入剧组,与其他演员一起吃了午饭。当尼克尔森与其他演员打招呼时,感到自己是在和一群真正的病人吃饭。他问道格拉斯,“他们是演员还是病人?”得知是演员后,他惊讶地说,“难道他们就不休息吗?”事实上,他们根本就没有休息,即使福尔曼喊了“cut”,演员们依旧保持着精神病人的状态。尼克尔森在几天后也进入了状态,这也就意味着,整个剧组都成功成了“疯子”。除了扮演女护士长的路易丝・弗莱彻。

影片的故事是这样的:麦克・墨菲(杰克・尼克尔森饰)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

他挑战了医院严格的管理制度,受到护士长瑞秋(路易丝・弗莱彻饰)的百般阻挠;麦克带领病人出海捕鱼,振奋了他们的精神,却让院方头痛不已。院方为了惩处麦克胆大妄为、屡犯院规,决定将他永远留在疯人院。生性自由的麦克再也无法忍受疯人院的生活,他联合病友,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开始自己的计划:飞越疯人院……

弗莱彻后来说,她很嫉妒那些“病人”,他们可以大喊大叫,而她只能板着脸。终于有一天她忍不住了,在演完一场戏时,脱到只剩一条内裤,出现在剧组面前,以证明自己并非冰冷无情的女魔头,而是一个真实的女人,而且,也有幽默的一面。不过,这样的插曲,并没有治好其他演员的“精神病”。当丹尼・德・维托的妻子前来探班时,发现自己的丈夫完全就是另一个人,一个疯子;而西德尼的入戏程度比想象的要深,当福尔曼开始担心他时,布鲁克斯博士开玩笑地说,“没事,实在不行,我会给他吃药的。”而在拍摄时,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在一场戏拍完时,剧组人员忘记关上窗户。于是,当天晚上,一个真的精神病人从窗子爬了出去,并摔伤了自己。隔天的当地报纸报道了此事,标题就是――飞越疯人院。

在演员们“不疯魔,不成活”的表演下,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变得丰满,也使这出“室内剧”充满了可看性。至于片中暗含的,对极权统治的控诉,更是在情节与表演的碰撞里展现淋漓。在最后一场戏中,被切除额叶的麦克・墨菲变成了白痴,酋长亲手闷死了挚友,并搬起墨菲尝试无果的水箱,砸破窗户,飞越了疯人院。在拍这场戏时,有一名工作人员在一旁看得泪流满面,不得不被请出现场。而之后“病人们”纷纷醒来的场景,则是福尔曼后来补拍的,因为他觉得这很重要。编剧古德曼在谈到最后一场戏时,也几度哽咽,“墨菲是一个很好的人,酋长释放了他。这就是我想表达的,《飞越疯人院》对我来说,是一部完美的电影。”的确,当密林中的哀鸣响彻着画面,酋长闪转的身影在黑暗中奔跑,哀伤的自由和悲恸的希望显得如此神秘。观众无不为之颤抖,不是畏惧,而是神经质的激动,那是多么独特而愉悦的观影体验。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