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众说五月五 多彩贵州,别样端午

众说五月五 多彩贵州,别样端午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31 01:50:35
众说五月五 多彩贵州,别样端午
时间:2022-10-31 01:50:35     小编: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使端午这个节日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中国范围内主要的端午民俗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五毒饼、咸蛋、食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于传说却是每个民族、地域都有其不同说法,在中国最广泛的说法莫过于以下几种。

浴兰节说

古人盛行五月采摘兰草,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庄稼草木丰盛,毒虫邪物较多,一年之中又以五月毒虫蛇鼠最为猖狂。古时的国人尤其是幼童,极易受到毒蛇、毒虫侵害。因此以驱虫蛇植物煮汤洗浴成为重要的避害方法,这也寓意着人们对平安幸福的向往。

古时对于浴兰节的记载有《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此俗流传至唐宋时期则称端午为浴兰之月。其中《大戴礼记》为汉文帝时礼学名家戴德选编的是研究上古社会的珍贵资料,如果此说成立,端午节在先秦时代已出现,迄今历时二千余年可谓渊远流长。

悼念伍子胥

相传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伍子胥为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并带吴伐楚。此次讨伐以五战五胜攻破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此时的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在某次大战之后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而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随后子胥自刎而死。夫差闻子胥遗言之后大怒,令人取子胥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恶日”说

端午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因孟父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而在《风俗通》佚文中提到“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因王镇恶为五月初五出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希望他可以镇住恶日,不给父母带来灾祸。此外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也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自先秦起,恶日传说流传广泛,后来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人们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以避疫,并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这一习俗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而端午节也由此而来。

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这也是汉族中流传最广、认可度最高的说法。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其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奸佞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流放屈原,致使其含冤投汨罗江殉国。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称:五月五日,屈原投江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贤臣屈大夫跳江殉国时,为了打捞这位贤臣,人们冒雨出动,争相划船进茫茫的洞庭湖进行打捞,然而当时并未能挽救起这位伟大爱国贤臣。后为了寄托哀思,人们每逢五月初五就荡舟江河之上,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此外,当时的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虾糟蹋了屈原的身体,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演变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也能佐证端午源自于纪念屈原之说。

源于百越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因为生活于水乡,他们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中石器占大部分,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先龙的节日。端午节的两大特色产物:粽子与龙舟,以粽子投入江中喂食蛟龙,而龙舟更是以龙作为标志以表达百越人对于龙图腾的崇拜。而在端午这天有很多地方流行“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也是“以像龙子”的习俗的遗迹。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悠远的历史由来我们只能从古册记载中追寻点滴,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端午节中获得乐趣。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早在战国时代就有“龙舟竞渡”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人合力作用下飞速向前,这样的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贵州聚集了众多少数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独特的人文特色造就了贵州的别样民族风情,端午这个中国传统节日,贵州的少数民族们又将如何演绎呢?

彝族――百草邂邪

端午节在彝族被称之为都阳节,彝族民间传统节日。传说古时有一年天气炎热,彝族寨子里病疫流行,人们惊恐万分。江边的汉族兄弟听说后就把端午节采的菖蒲、艾叶和雄黄送上山,用药给老人洗疮,用雄黄酒给孩子擦身,不几天,人们的病全好了。后来,彝族人备了厚礼下山感谢汉族兄弟,汉族人告诉他们说,端午节的草药能治百病,还能祛邪。从此,彝族也过起了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彝语把“端”念成了“都”,所以将端阳节在彝族又叫做“都阳节”。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要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还要包好粽子,带上酒和培培肉,到风光秀丽的山间草坪,进行摔跤、跑马、斗牛、斗羊、跳舞等娱乐活动。

仡佬族――感念仙人

神仙坡节是仡佬族的民间节日。贵州省纳雍县和水城一带,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这一天要过神仙坡节,这是仡佬族的民间节日。传说古代时,当地有一位叫木达的小贩,他买卖公平,不欺不诈,而且有一副成人之美的好心肠。

在小贩差一天就一百岁的那一天,他通知周围四十八个村寨的各族青年人到今天的神仙坡上集中,为青年人穿针引线物色对象。后来便乘白鹤慢慢升天而去。以后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神仙坡。每年这一天,人们都集中到这里来,纪念这位成仙的老人,并歌唱娱乐。后便形成神仙坡节。每逢神仙坡节,各族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聚会纳雍和水城交界地的神仙坡,举行吹芦笙、赛马等娱乐活动,族人共庆。

苗族――举族狂欢

龙船节,有的地方又称“龙舟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五月初五那日,清水江畔,彩旗飘舞,人如海,歌如潮,几十只装饰一新的青、红、黄龙舟一字排开,泊在江面的起航线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旌旗迎风“哗哗”作响。每条船上三四十名苗族壮小伙子,上着对襟短衣,腰系绣花带,下穿阴丹士林布裤,头戴精巧的斗笠,个个精神抖擞,集中待命。德高望重的鼓师和标致英俊的少年擂鼓呐喊,指挥龙舟行进在宽阔的江面上,似离弦飞箭般前进,两岸的欢呼声,喝彩声响彻天空。

龙舟竞赛结束,男女青年随芦笙、吹呐、竹笛、芒筒、月琴、木叶等乐曲声翩翩起舞,跑马、斗牛、踩鼓和“游方”活动同时举行,增加了节日浓郁的气氛。此外,这个节日里出嫁的姑娘还将满载鸡鸭、棕粑回娘家探望。

在苗家人心目中,端午节就是一个充满欢歌笑语的狂欢节。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