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德国的抱负与局限:以难民潮应对政策为例

德国的抱负与局限:以难民潮应对政策为例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27 02:01:32
德国的抱负与局限:以难民潮应对政策为例
时间:2022-10-27 02:01:32     小编:

“我们做得到!我敢说,我们德国人之所以是德国人,就是要干大事的”[2]。在12月16日刚刚结束的基督教民主联盟(CDU)党代会上,默克尔一如既往地展现了她坚毅的立场:尽管在政党同事的压力下,默克尔终于不再坚持一贯的“无上限”难民政策,松口承诺降低难民数量,但她对德国能够以其主流文化同化、吸收难民的信心丝毫不减,甚至宣称“多元文化会导致许多相互平行的亚社会,因而是种自欺欺人”[3]。在她长达70分钟并多次被鼓掌欢呼打断的演讲中,似乎可以看到德国执政党对其主流文化以及借此同化外来人口的强大自信。

维持这种高度并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行,它需要整个德国社会付出成本――供养难民直至他们能够为德国工作,并且忍受正在恶化的治安环境。但这些是能够计算的部分,还有一些东西现在是难以计算的。德国近代帝国事业全面失败,习惯于在高度同质的文化下生活,缺乏处理多元族群关系的政治经验,有可能融合上百万突然涌入的不速之客吗?是默克尔寄予希望的德国主流文化成功改造难民?还是德国的主流文化被难民改造?或者,谁也无法改造谁,形成许多“相互平行的亚社会”?在笔者看来,默克尔的愿望恐怕很难实现,其原因既在于她所推行的难民政策本身,也在于德国主流文化本身一些根深蒂固的特性。 小艾兰溺亡后的公民纪念活动

缘起:难民潮来袭

发展:默克尔的坚定态度

自难民潮发生以来,默克尔以“我们做得到”的乐观姿态,积极推进接收难民事宜。9月大批难民滞留匈牙利,是默克尔坚决接受他们的主张避免了人道危机。面对外界对德国步伐太大的种种质疑,默克尔9月10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难民的权利是没有上限的……这对那些出于内战原因来到我们这里的难民也是如此”。9月15日,她在会见为难民问题来访的奥地利总理后公开谈话:“我必须诚实的说,如果我们现在必须要开始为了在紧急情况下表示友好态度而道歉的话,那么,这里就不是我的国家。” [10]

德国民众对难民也展现了极其友好的态度:大大小小的公民组织掀起了自发的大规模救助难民行动,网站、救助点比比皆是,在慕尼黑火车站,进入德国的难民受到热烈欢迎。民众为难民准备了水、各种各样的食物、玩具和衣物。难民接受采访时说:“什么都准备好了!”[14]SPD议员Thomas Oppermann 在国会发言中指出,几乎每两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以捐助或亲身参与的形式为难民作出自己的贡献。[15]

接纳的困局

较早抵德的难民受到良好待遇的消息,通过各种通讯工具在难民群体中迅速传播,加上以往德国对难民审查较高的通过率(2013年达95%[16]),使得更多难民不仅将德国当做庇护之地,更当做追求美好生活、实现梦想的天堂。CDU/CSU党代表就在11月11日的国会辩论中指出,很多难民不是直接从叙利亚,而是从土耳其、黎巴嫩、利比亚的难民集中点过来。在笔者的采访中也遇到若干个案,虽是叙利亚人,但已经在土耳其或其他地区有稳定的工作,并无受到生命威胁,却因追求更好的发展,奋勇加入难民行列。还有许多难民,虽路途中颠沛流离,被迫扔掉许多行李,仍一路用手机拍照纪念并上传Facebook,引来众多粉丝点赞。难民前往德国的决定,很大程度依赖身边人的口口相传。十年来进入德国的难民数量一直在攀升,他们安顿下来后通过网络向那些仍身处战乱中的亲友散播信息,令后者义无反顾踏上征途。笔者在采访中接触的难民无一不属于这种情况。今年来各方面的形势极大加剧了这种效应,恐怕是默克尔始料未及的。

融入的难题

尽管德国绝大部分民众对难民相当友好,但鉴于德国主流文化应对外来移民的历史记录,我们不能不对德国融合外来移民的前景保持谨慎。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现象不仅对外来的少数族裔存在。在统一25年之后,就连原东德人的身份认同在德国社会仍然是一个尴尬的话题。东西德因为政治原因而分隔了数十年,东德放弃了一切独立的名分,直接并入西德。西部人为提高东部人的生活水平,支付了高额的经济成本,但东部原有的大量优质工业资产,也轻而易举地被西部工业家们获取。25年之后,两边物质生活条件仍有显著的差距,不少东部人对此不满,认为西部人傲慢;而不少西部人认为东部人贪心不足。德国极右翼的反移民组织Pegida(“爱国欧洲人反对伊斯兰化”运动)的中心竟然是在原东德的德累斯顿( Dresden),这多少跟德国统一的遗留问题有点关系――这里的民众接触到的穆斯林其实比西部民众要少得多,但他们对未来更缺乏信心,而穆斯林只不过是他们在归因时所找到的“替罪羊”之一而已。

难道二战后,德国宪法不是坚决消解“族群民族主义”( ethno-nationalism),强调基于法权意义的公民身份而非血统、文化吗?的确,二战后,尤其是自从两德统一以来,联邦德国在社会建设各方面全面摒弃一切有“纳粹性”的做法,以至于社会各界提及“国民性格”、“民族文化”相关话题时都讳莫如深:学校不升国旗、国庆日低调庆祝、公共言论中对“种族”、“族群”概念也十分谨慎。这些现象都是有目共睹的。

关键是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在笔者看来,有什么样的病,就有什么样的药。历史上德国犹太人的命运提示我们,德国特色的族群民族主义,即使对那些已经成为法律上的公民并进入上层社会,但仍在文化意义上保持自己鲜明边界的族群并不宽容。正是针对这样的病,产生了战后淡化族群民族主义的药。但这副药,在不断反省德国历史的同时,强化的是一种个体主义的话语,这种话语不断谈论个体的权利和良知,避开民族文化的差异,因此也并未提供处理差异的对策。这套话语在今天已经成为了德国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至少在表面上成功压制住了族群民族主义话语。但它的盲点也日益凸显出来:主流社会希望大家都学会用个体主义眼光认识问题,但许多集体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避而不谈并不能解决问题。更何况有些移民族群和宗教本来就不倾向于用个体主义的眼光看问题,改造他们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有更为紧密的社会连带关系,而且保持着较高的人口出生率。 因此,在德国的主流文化中,我们同时发现一种自发的族群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一套用以压抑这种情绪的政治话语。德国的病和药是相伴而生的,但药只是压制着病,并不能完全治好病。因为话语本身并不能提供足够多的相反经验。只有当德国人被暴露在文化异质的社会之中,并带着自信去处理这种异质性的时候,他们才能逐渐克服原有的狭隘。在历史上,通常是那些容纳了大量异质族群的帝国才拥有高度异质的文化经验,同时主流社会又具有接纳这种异质性的自信。比如较之德国,英国与俄国就有着更多的经验,他们在历史上有丰富的法律多元主义实践,习惯于以不同的方式来治理不同的族群,同时又有一种吸纳和融合各民族上层精英的“帝国文化”。历史上,德意志第二帝国具有产生“一体多元”文化图景的潜质,但由于德国帝国事业的全面失败,被封闭在中欧的德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文化上的“一元化”。

而正如我们所知,默克尔在文化上是一个保守派。2010年她宣布文化多元主义已经失败。在本次难民危机中,默克尔也坚持要以德国的主流文化融合难民。这一态度背后有相当的文化自信。相比之下,极右派势力如Pegida(“爱国欧洲人反对伊斯兰化”运动)有文化优越论,却缺乏文化自信,因而主张以激烈的方式来排斥移民。但问题是,融合是否可能只是一个单向的过程?

让我们看看这回德国政府在政策层面是如何处理融合问题的。有了在德土耳其人的前车之鉴,德国各政党在帮助难民融入的问题上态度一致:以就业为契机,强调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德国内政部长德梅齐埃10月15日在国会提出一揽子法案的草案,包括社区住房、幼儿照料、融入课程、语言班、帮助缺乏语言环境的孩子更快学会德语的“语言幼儿园”项目等等。[44]目前,这一批到达的难民仍处在等待合法身份的阶段,并且由于他们需要先完成语言和文化的初步适应才能进入就业市场,未来其已有的职业技能能否发挥,能否进一步融入,仍是未知数。 德国许多大企业虽承诺提供面向难民的就业岗位,但数十乃至数百岗位对难民的庞大数量而言实在杯水车薪。[45]难民初步适应能否成功,对于默克尔难民政策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构成第一个考验。

直至今日,德国当局对于加快难民审查进程的努力,并未有效地改善绝大多数难民苦苦等待的事实。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在漫长的等待期间,难民除了利用仅有的每周一到三次不等的德语课学习德语,便只能基于已有的亲友网络开展有限的社交生活。难民通常不热衷于与其他难民发展新的友谊,更期望在本地认识新朋友。融入的热情、在新社会中重头开始的强烈期望,与无限期的等待、有限的交往能力和语言水平之间的矛盾,对难民构成了极大的考验。挫折感、退缩情绪、自我封闭加强,与亲友进一步抱团“取暖”等现象在许多人身上并不鲜见。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那些足够积极乐观、坚韧并具有较好英语水平的难民,能够抓住为数不多的机会。笔者接触到的一位难民,由于较好的英语水平和社交能力,刚到柏林就找到了愿意免费收留他的德国朋友,免去了在难民营与数十人共用生活设施之苦,每日的社交生活也因此丰富多彩,甚至被《柏林人报》(Berliner Zeitung)以整页篇幅报道,被奉为族群融合的典范。

但总体而言,德国主流社会所讨论的仍是如何以强大的主流文化来融合外来移民,并没有停下来思考主流文化将会因为外来移民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当然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但这种自信是否建立在对现实的客观思考基础上,尚有相当的疑问。即便这一波移民成功地学会了德语,熟悉了德国的文化,后面还会有进一步的挑战。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巴黎恐怖袭击中一名已经确定身份的年轻袭击者,正是生活在法国的阿拉伯移民后裔。[46]同时,大多加入IS的欧洲本土公民,也是移民后代。

主流社会强调以对主流文化的顺应来获得融入,必然导致移民根据其活动的社会场域建立不同的社会身份,并承受这些身份之间的张力和断裂。社会学研究发现,第二、三代移民虽然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方面都被当地文化同化,却永远无法彻底变成当地人,也无法被当地人完全接受;如果不能够灵活转换,容易出现“身份危机”―― 从小长在当地、却得不到当地人承认的移民后裔在恐怖组织中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这足以提醒我们,德国主流社会融合外来移民的道路依然漫长。 德国政府发放给难民作为标记的手环(图片由难民访谈对象提供)

结 语

亨廷顿曾经指出:“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人民和民族正试图回答人类可能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是谁?”[47]冷战时期两大阵营、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激烈对抗,曾经成功地将许多民族和宗教矛盾降至次要地位。但随着柏林墙的倒塌,诸多民族与宗教矛盾也不断重新浮出水面,以至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似乎变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面对邻国的忧心忡忡,默克尔的回应是“Wir schaffen das!” 但在笔者看来,这一自信与其说来自对德国实力的客观估计,不如说恰恰是德国历史经验局限性的体现。与其他历史上的大帝国相比,德国缺乏在领土范围内容纳、处理多样性族裔的经验;地处欧洲中心、常与他国对抗的地缘关系又导致从统治者到国民对于“不确定性”和“变化”的低容忍度,这一切都导致了德国人的“自我”边界僵硬又缺乏灵活性。与中国人的“差序格局”相比,德国人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或许更缺乏自我调整的主动性,这既容易导致一种过度的自信,也容易在这种自信受挫的时候,滑向另一个极端。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交融与流动势在必行。融入不是单行道,它既要求移民方积极学习所在国的语言和文化习俗,也要求所在国国民做好身份认同随之改变的准备,并为之作出社会层面的调整,以利外来人口的融入。德国位于欧洲中心,胜败兴衰皆系于欧洲,只能通过推动欧洲合作继续自己的尊严和发展――这或许是其在欧洲一体化,应对欧债危机中积极表现的重要原因。然而,难民问题在于另一层面,它持续挑战着德国人身份认同的核心。德国社会本身缺乏容纳异质文化、处理不同族群关系的能力,立法者的努力亦未见成效,民众层面更是先天不足。

但换一个角度看,难民的涌入,也许恰恰为德国文化的自我改造提供了一个契机。当德国民众与精英们有一天意识到要与来自异文化的“他者”永久地共同生活下去,而且没有可能将后者完全同化的时候,文化融合的方向可能就不会是如何变“多元”为“一元”,而是如何打造容纳差异的“一体多元”。而在近代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中落后于德国的中国,也许恰恰由于其步伐的缓慢,在21世纪反而体现出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历史就是如此吊诡,让我们一再陷入沉思。

2.http://www.spiegel.de/politik/deutschland/fluechtlinge-angela-merkel-spricht-von-historischer-bewaehrungsprobe-fuer-europa-a-1067685.html

3.http://www.spiegel.de/politik/deutschland/fluechtlinge-angela-merkel-spricht-von-historischer-bewaehrungsprobe-fuer-europa-a-1067685.html

5.https://www.tagesschau.de/ausland/anschlaege-paris-polen-fluechtlinge-gabriel-101.html

6.http://www.spiegel.de/politik/ausland/fluechtlinge-daenemark-will-eigentum-beschlagnahmen-a-1067430.html

7.http://www.unhcr.org/pages/49e48e571e.html

9.http://www.resettlement.eu/news/admission-syrian-refugees-france

10.http://www.salzburg.com/nachrichten/dossier/fluechtlinge/sn/artikel/dann-ist-das-nicht-mein-land-merkel-zeigt-sich-emotional-165915/

13.CDU/CSU议员Klaus-Dieter Gr?hler10月1日在国会的发言。查看地址:http://suche.bundestag.de/plenarprotokolle/search.form

15.见10月15日会议记录。

18.见当日会议记录。

22.http://www.focus.de/politik/ausland/fluechtlingskrise-im-news-ticker-oesterreichische-bahn-stellt-zugverkehr-nach-ungarn-ein_id_4939169.html

23.http://www.zeit.de/politik/ausland/2015-09/grossbritannien-david-cameron-fluechtlinge-syrien

24.http://www.handelsblatt.com/politik/international/fluechtlinge-in-europa-schweden/12199754-5.html

25.http://www.ndr.de/nachrichten/schleswig-holstein/Fluechtlinge-kehren-aus-Schweden-zurueck,fluechtlinge5058.html

27.http://www.spiegel.de/politik/ausland/fluechtlinge-slowakei-will-gegen-verteilung-klagen-a-1054363.html

28.http://www.zeit.de/politik/ausland/2015-09/kroatien-serbien-grenze-waren-lkw

29.http://www.focus.de/politik/ausland/die-plaene-der-laender-im-ueberblick-ungarn-slowenien-oesterreich-bauen-in-der-eu-jetzt-alle-grenzzaeune_id_5086820.html

30.https://www.tagesschau.de/ausland/ungarn-grenze-kroatien-103.html

32.瑞典欲关闭与德国边境http://www.focus.de/politik/ausland/die-lage-ist-sehr-angespannt-die-schweiz-will-die-grenzen-schliessen-weil-zu-viele-fluechtlinge-ins-land-kommen_id_4765246.html 二分之一的瑞士人欲关闭与德国边境http://www.handelszeitung.ch/politik/jeder-zweite-schweizer-will-die-grenzen-schliessen-847343

34.http://www.zeit.de/politik/2015-11/europaeische-union-gipfel-tuerkei-zusammenarbeit-fluechtlinge

35.默克尔在12月16日党代会上的演讲中,对如何应对危机提到:土耳其扮演关键角色。http://www.spiegel.de/politik/ausland/fluechtlinge-daenemark-will-eigentum-beschlagnahmen-a-1067430.html

36.https://www.destatis.de/DE/ZahlenFakten/GesellschaftStaat/Bevoelkerung/MigrationIntegration/Migrationshintergrund/Migrationshintergrund.html

37.数据参考http://www.bpb.de/geschichte/deutsche-geschichte/anwerbeabkommen/43161/von-der-fremde-zur-heimat

42.参见德国哥廷根大学政治学教授Bassam Tibi1998年出版的专著《缺乏特征的欧洲》(Europa ohne Identit?t)。这本书中作者原本希望倡导的是一种新的、基于欧洲层面上的、方便外来人口融入的主流文化(Leitkultur)。See Bassam Tibi,Europa ohne Identit?t? Leitkultur oder Wertebeliebigkeit,Siedler,1998。但Leitkultur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却遭到误解和滥用,反而成了文化保守主义的代名词。

43.参考Stefan Schimidt研究在德土耳其人融入的专著《融入是理想,顺应是现实》(Integration als Ideal, Assimilation als Realit?t)一书结论部分,VRUnipress,2010.

44.参见当日会议记录。“语言幼儿园”项目的全名是“Sprach-Kitas: Weil Sprache der Schlüssel zur Welt ist“,详细信息请见http://www.fruehe-chancen.de/was-politik-leistet/schwerpunkt-kitas-sprache-integration/sprach-kitas/

46.http://www.spiegel.de/politik/ausland/frankreich-attentaeter-terroristen-der-generation-syrien-a-1063011.html

47.[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周琪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