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谈坚守和拓展中国艺术学

谈坚守和拓展中国艺术学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12:19:48
谈坚守和拓展中国艺术学
时间:2023-08-06 12:19:48     小编:刘洪波

从我1975 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求学开始关注文艺理论算起,到后来从事艺术学研究,已整整四十年, 其间有一年在湖北荆州老家监利县教育局教研室从事语文教研工作, 其余的三十九年一直在高校从事理论学习和教学科研工作, 现将我的学术经历做个回顾。

一、从文艺理论转向艺术学

我1956 年1 月出生于湖北监利县汪桥镇陈黄村农民家庭, 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父亲只读过两年书,但他很聪明,现在还能背《孟子》《幼学》的一些段落。我小时候,他给我和弟弟讲《西游记》里面的 大闹天宫 三打白骨精,我和弟弟听得痴迷。他能把《西游记》每个细节都讲出来,前几年我问他如何记得这样清楚,他告诉我,在榨油厂劳动时,每看一页《西游记》,心里都在琢磨和记忆书中的内容,这样就记住了。后来我想父亲除了以为人善良质朴的品质教育我外,在文化艺术上唯一传给我的家宝就是《西游记》,这对开启我少年时期的文学艺术想象力有很大作用。上中学时有四件事我记得犹为清楚,一是上初中时, 同桌刘尚兰同学将他父亲杂货店里的废旧账本拿给我,我买了一本毛主席《纪念白求恩》的隶书写本,就用这些旧账本来临写隶书,那时没有钱去买纸来临写, 有这些僵硬且不吸水的账本写毛笔字已很不错了。过年时,我用隶书给村里人写对联,得到了夸奖,受到很大鼓舞。到现在我还在写隶书,如果说有点基础和特点的话, 那还是初中靠账本练习打下的。2014 年由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推荐, 我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同年, 我和杜大恺等教授及中国书协副主席( 现为主席) 苏士澍先生一道,在清华大学创立了书法研究所,有时也进行书法研究和创作,并指导过五位书法专业的博士后。二是上高中时有一位同学叫周道敬,他知道我喜欢哲学,不知从哪弄来一本大哲学家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送给我,我反复阅读,知道了唯物史观与对立统一辩证法,这使我对哲学产生兴趣。三是我高中政治课老师也是当时的校长唐传义先生,他讲授社会发展史,讲授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规律, 这对我影响很大, 帮助我在青年时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2015 年7 月唐传义先生来北京, 正好收看了我在央视国学频道《国学大讲堂》上分五次讲的《中国美术的审美理想》,他还写了一首观后感的诗送给我。我去看他,他还记得我,且还记得我曾写过一首诗《理想在召唤》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并被老师用毛笔抄写张贴在食堂墙壁上。1973 年元月高中毕业时,我在毕业晚会上代表 文化大革命后汪桥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发言,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雏鹰展翅》,这首诗其意是要在农村广阔天地展翅飞翔, 经受锻炼,磨砺意志,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四是我当时是母校学生团总支书记,学校办的黑板报,我相当于是主编,自己写小文章,也组织同学们写报道,这激发了我喜欢写文章的兴趣, 并且这个兴趣一直伴随我到今天。

高中毕业后,作为回乡知识青年,我在汪桥公社陈黄大队劳动了两年半。那时我买了一套任继愈著的《中国哲学史》四卷本阅读,另买了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和《谈谈辩证法问题》等书学习,还背诵过《共产党宣言》的前几页。另有两位公社( 相当于现在乡镇级别) 干部子弟借给我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这几本书的辅导学习资料和一叠《大众电影》杂志给我看。我还记得杂志中有一张电影明星张瑞芳的整版黑白照。当时在农村由于对哲学有兴趣,还买了外国人写的《宇宙起源论》看,并订了一份《天体、物理、宇宙》杂志,结果拿到手是中国科学院编的国外最新天体、物理、宇宙的新发表外文目录。没有多余的钱买书,下雨时不出工, 我到街上新华书店跟一位肖姓营业员大姐说明没钱买书, 她就找个凳子让我坐在书店里看, 相当于进图书馆免费看书。记得恩格斯写的《马克思传》就是下雨时在书店里分几次看完的。那时还从同学那里借来小说《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红旗谱》《普希金诗选》阅读,背过普希金的诗。我所以写这些,是因为想说在中学和农村劳动阶段,我已打下了哲学理论和文学初步基础, 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观,在农村学习马克思、列宁著作,我写下了十几本笔记,在农村两年半没有白过。上大学前夕,我们监利县城下放在我们大队( 现改为 村) 的知识青年杨祖清等四人,送我一套四卷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那是上大学时最珍贵的礼物。现从事艺术理论研究, 我觉得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和文学基础是一件好事。我在高中阶段除做学校团总支书记外,还担任校学生宣传队( 即文工队) 队长,我喜欢吹笛子、拉二胡,在宣传队老师辅导下,我们队员同学演出过整场现代京剧《沙家浜》,我拉京胡也凑合能拉完全场。1975 年我被推荐上大学, 我报了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 最后被录取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那时学制只有三年,每星期周一至周六是工作日、学习日,只有星期天才休息。我进校后就组织了一个理论学习小组,我们中文系75 级共六个班,我在6 班,就叫 7506 理论学习小组,每个星期天上午我们学习讨论,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及政治经济学,整整三年直到毕业时,没有停止过一次。我是在大学阶段看完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在大学阶段系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艺理论等,老师有石声淮( 古典文学家,钱基博的女婿,钱钟书的妹夫) 、王忠祥(《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外国文学专家) 、孙子威( 文艺理论家) 、黄曼君( 中国现代文学史家) 、邢福义( 现代汉语学家) 。当时我们同学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将写的诗和小文章印成铅字在报纸或杂志上发表, 我当时有两首诗在《华中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一首是《高举红旗向未来》,一首是为校体育运动会而作。另与老师同学合作的两篇文章在《湖北日报》和《长江日报》发表,其中一篇是与辅导员徐金山( 现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 合写的《 四人帮攻击〈园丁之歌〉,把矛头指向华主席》,算是当时的文艺评论文章。当时还写了文艺理论习作文章《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后在研究生阶段修改发表。那时上哲学课的罗玉珍老师很关注我,因为在180 人大课上,她提问我总是喜欢回答, 后来她担任湖北省妇联主席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古典文学考试,黄清泉老师给了我最高分95 分。由于喜欢哲学,我选择考文艺理论专业研究生,正好专业课三门中有一门是哲学,另两门是文艺理论和文学史。

1979 年是 文化大革命后恢复硕士研究生招生的第二年, 我考取华中师院( 后改名为华中师范大学) 中文系文艺理论专业研究生,导师组组长是孙子威先生,另有组员彭立勋先生和周伟民先生。孙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黄药眠先生的硕士研究生, 给我们上文艺理论课,每个问题都讲得很细致。彭先生上西方美学史,组织我们探讨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 周先生给我们上中国古代文论。另外,中文系还请了华中工学院( 现华中科技大学) 一位教授给全系研究生上西方哲学史。孙先生还请湖北艺术学院( 1985 年分成武汉音乐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 的阮璞教授、汤麟教授给我们上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当时外国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也一起来听课。约十年后我在一次学术会上见到黄曼君教授, 谈起我在中文系读硕士研究生时孙老师安排中外美术史的课,受益很大。他说,他于20 世纪60 年代初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王瑶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硕士时,王瑶先生还专门安排中国现代美术史的课,因为鲁迅、闻一多、艾青、李金发他们既是文学家也是艺术家、画家、雕塑家,现代文学与现代美术关系密切。我当时听阮璞、汤麟两位先生中外美术史课,他们是我的美术史启蒙老师, 没想到后来我在美术学院专门从事美术史论教学和研究,还与两位先生成了同事。当时读硕士时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心无杂念,也没有电话、电视干扰,也不考虑找工作、买房子之类的事,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充满活力和希望,正确的理想信念还没有被冲垮。

我一直认为20 世纪80 年代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年代。当时如饥似渴地读书,同专业和不同专业研究生同学经常一起讨论问题, 交流观点,那时读了黑格尔的《美学》《小逻辑》《精神现象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莱辛的《拉奥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歌德、席勒、里普斯、克罗齐、普列汉诺夫、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狄德罗、马克思、李泽厚、朱光潜、蔡仪等人的美学著作以及《文心雕龙》《诗品》等古代诗论文著作,还有索绪尔、萨皮尔等人的语言学著作,皮亚杰等人的心理认知著作等。1981 年武汉大学刘纲纪教授发起成立湖北省美学学会, 孙子威老师介绍我们几位文艺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集体加入学会,后来我还为学会主办的《美学与时代》杂志做过几期编辑,做过学会秘书处办公室负责人,这样有机会经常向刘纲纪先生请教。1980 年8月在庐山召开全国大型文艺理论讨论会,讨论 文艺和政治的关系及 文艺是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等问题,当年6 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 文艺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不要再提 文艺为政治服务, 孙老师带领我们专业七位同学参加会议,每位同学都提交论文,我提交的论文是《对文艺与政策关系的探讨》。我的硕士论文写的是《论文学创作中形象思维与语言传达的矛盾统一》。1982 年6 月初,毕业前夕孙老师带领我和另一位同学修调外出考察近一个月,事先他带我一起拜访美术史家阮璞教授,咨询考察路线和文物遗迹。我们一路参观泰山岱庙、孔府孔庙、济南千佛山、长青灵隐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太原晋祠、陕西兵马俑、茂陵霍去病墓纪念雕塑、乾陵、章怀太子墓等的壁画、碑林,还有大雁塔、北京故宫、天坛、十三陵、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少年寺,从洛阳经南阳、襄阳返回武汉。这一个月考察,每人花费共一百多元的差旅费,现在觉得不可思议。到北京时, 孙老师带我们一起拜访他的老师黄药眠先生, 所带礼物是孙老师从老家孝感找亲戚好不容易弄来的一袋糯米,我背着它经过几个省,最终背到黄先生家。当时买米要粮票,糯米更是有钱有粮票也买不到。这次考察对我来说很重要,看了这么多名胜古迹,每到一个景点,我都喜欢买介绍景点文物的小册子,有些现在还保留着。

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 除最后写作毕业论文外, 每门课程作业我都认真写成论文, 后经修改发表,如 西方哲学史课程写作了《如何看待康德的审美鉴赏理论》、 美学课程写作《马克思 美的规律初探》、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写作《论 意境的内部结构》、 文学原理课程写作了《对于典型环境的思考》发表于《马列文论研究》。这样在硕士研究生阶段也就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 学会了写作学术论文。所以我特别感谢孙子威、彭立勋、周伟民三位先生在我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期对我的教育和培养。1982 年9 月毕业后由孙子威老师向阮璞老师推荐,我来到湖北艺术学院美术分部即后来的湖北美术学院工作,教的主课是 艺术概论,后又教外国美术史近现代美术部分和 美学课程,开始从文学理论转向艺术理论和美术史论。1998 年,我在湖北美术学院做美术学系主任时, 主持操办了阮璞教授八十华诞庆祝会和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副省长韩南鹏,学者刘纲纪、孙子威,画家冯今松、陈立言等参加。2007 年2月,我正在剑桥大学做高校访问学者,孙子威先生辞世后两个月我才知道, 给师母打电话痛哭了一场。

2011 年汤麟先生仙逝,我从北京赶回武汉送他入土。我为阮璞、汤麟两位先生写作其学术成果的研究文章分别发表在《美术》《美术观察》刊物。2012 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办刘纲纪教授八十华诞暨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研讨会, 我去参加会议并为刘先生写作两万五千字论文《刘纲纪书画艺术美学思想研究》并在《艺术百家》发表。还为我的博士导师王先霈先生写作《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新思维王先霈〈 国学举要文卷〉简评》,为我的硕士导师孙子威先生写作《 呼唤创造的美学评孙子威的〈 美学沉思集〉》,最近又为我的硕士导师彭立勋先生写作《彭立勋美学研究的特色与成就》、《建构现代审美学的理论体系》,我觉得对自己的老师要始终心怀敬意。为他们的学术成果写作研究文章,无疑是继续学习他们学术思想的一个机会,这是学生的一种特别幸福!

二、开展艺术学研究

1982 年9 月,我开始结合教学对艺术理论问题进行研究。1985 年春,学校派我到浙江美术学院参加美国明尼亚波利斯艺术与设计学院罗曼维罗斯科教授主办的《西方社会现代艺术史》讲习班进修学习。维罗斯科教授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近现代艺术史,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一直讲到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活动雕塑等,这对我的研究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我借在浙江美院进修机会,购买了《美术译丛》及《外国美术翻译资料》,并写作了介绍这次讲座的内容文章在《文艺研究》和《美术思潮》上发表。我开始尝试结合西方现代艺术来思考艺术理论问题,将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抽象主义、未来主义等的相关观点和作品结合进来, 对艺术理论的一些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重新思考,并构建艺术学的理论框架,在1991 年出版了《现代艺术学导论》三十万字专著。对一些重大艺术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对艺术本质的研究,于1987 年和1989 年先后在《外国文学研究》发表《西方美学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理论述评》《西方现代美学中的艺术概念》,然后写作了近三万字的《艺术:开放性审美关系的创造》,将古典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包括反艺术的前卫艺术、民间艺术、民俗艺术、文物艺术等综合考察,并对分析美学中的艺术概念、乔治迪基的 社会惯例说和 艺术世界的概念等加以分析,指出 艺术是以艺术经验为基础,发生在艺术世界中的审美关系的创造。这种审美关系具有独创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其表现形式为再现关系、表现关系、形式关系、观念关系、文化关系和文物关系等,主要结合造型艺术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艺术本质观。此外,对艺术起源的研究提出 艺术发生于生命意志的形式表现, 对艺术功能的研究,考虑建筑、园林和公共雕塑及艺术节文化活动和设计艺术等,提出艺术的文化参与功能的观点,并对抽象与形式、诗画中的时空意识、审美意识与艺术作品的主题、艺术题材的功能和现代转换、艺术作品意义的特定性、多义性与生成性等问题,做了较深入的探讨,深化了这些理论问题的研究。这些章节有的以论文的形式,在《文艺研究》《新美术》《美术史论》上发表。《现代艺术学导论》出版后,《文艺研究》《湖北社会科学》发表了专文评论。由吴阶平、季羡林任总主编的《20 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艺术学》评介此书: 1991年8 月, 新时期第一本书名明确使用艺术学学科名称的著作出版,这就是陈池瑜的《现代艺术学导论》( 长江文艺出版社) 。著者对于推进艺术学科的研究事业的学科使命感, 及他对艺术原理中一些重要问题富有新意的探讨, 对艺术学研究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

1985 年至2000 年,我还围绕西方现代艺术写作了一组文章,包括《西方现代艺术的挑战与艺术理论的建构》《西方现代艺术的三次革命》《西方当代艺术的走向》《第四空间: 毕加索与立体主义》《新的空间形式西方现代雕塑一瞥》《 现代绘画之父塞尚》 ,前几年还发表了《艺术史的现代转型:杜尚的意义》。1991 年4 月,我在文化部召开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艺术理论教学研讨会》上发言,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和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学》,认为 我们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学还应该具有中国特色,联系中国的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活动,算是比较早地提出建立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学。

2001 年7 月,我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工作,作为学科带头人之一,参与清华大学美术学博士点申报工作, 开始招收美术学和艺术学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指导他们的科研工作。我先后主持国家艺术学项目以及教育部、北京市社科项目《中国美术史学理论研究》《汉唐艺术史学史研究》《中国艺术史观与方法研究》,把重点放在中国艺术学学科研究和中国艺术史学理论研究及艺术史学史研究方面。发表《中国艺术学学科特征与发展前景》《建立现代形态和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学之可能性探讨》《20 世纪前期中国艺术学学科研究评述》《加强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理论创新: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根本任务》等文,分析中国艺术学学科特征,认为: 中国是艺术学学科发展最早且成果最丰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古代真正发达的不是美学而是艺术学。 中国艺术学学科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创立到繁荣的发展过程,和这个过程相伴随的是中国艺术如青铜器、音乐、绘画、书法的高度发达。中国艺术学学科和西方艺术学存在不同的特征,我在《中国艺术学学科特征与发展前景》中提出: 其一,在理论形态上,艺术理论、艺术品评、艺术史都是以对作品的品鉴为核心来展开研究的,并且史、论、品( 或评) 相互融合与相互渗透。其二,在精神内质上,艺术理论、艺术品评和艺术史一般来说都是以儒家学说和道家哲学为思想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中国艺术学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即无论是史是论都建立在对作品的直接品鉴基础上,重视个人对作品的直接观感, 而很少作不涉作品的玄思与抽象空谈。因此,我认为中国古代艺术学的形态学上的特征是以艺术品评为核心并生发出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只有抓住品评这一关键门户,才能进入中国艺术学的殿堂。在品鉴的基础上生发出中国艺术学的丰富形态特征,如诗品、画品、书品,诗评、画评、书评,诗论、画论、乐论、文论、曲论,诗史、画史、书史等,它们共同建构起中国艺术学的大厦。该文旨在考察20 世纪中国艺术学出现的新的特征,认为其一是用西方近现代哲学艺术理论来研究中国艺术,或对中西艺术进行比较研究,或介绍西方美学、艺术学理论,建立新的艺术学学科。其二是唯物史观及苏俄艺术学对中国艺术学的影响。其三是对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的综合研究, 这表现在艺术通论和艺术通史的诸多成果上, 这种通史通论将中国的艺术研究逻辑化和体系化, 使其具有现代人文学科的体系特征。

21 世纪我们应 下力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和古典艺术学理论,从中生发和转换成当代中国艺术学,这一研究空间是很大的, 立足于中国艺术及理论基础的中国艺术学应当成为发展中国艺术学学科的主力军。我在思考建立和发展中国艺术学学科方面还写作了《建立现代形态和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学之可能性探讨》,在分析20 世纪中国艺术学研究的成就和不足后, 认为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如何从中国艺术理论中吸取养料, 同时借鉴西方近现代艺术学的观念与方法, 以及借鉴相关学科的原理来构建中国艺术学的理论系统。我们要建立的中国现代之艺术学的理论体系,既要具有现代形态,因为不可能回复到以往的诗论、画论、书论、乐论的古典形态,要有现代观念与现代相关理论的参照, 同时又要有民族特色,因为不能跟在西方人后面亦步亦趋,或转抄西方人的艺术学。 在20 世纪初,中国现代艺术学的研究处于草创阶段时,编译西方人的艺术学著述,那也是中国现代之艺术学初始发展的一个阶段, 但到21 世纪初, 我们更多地应该在建立自己的艺术学理论上下工夫,而不能停留在编译或转抄上面。我们应该在借鉴西方近现代艺术学成果的同时, 将重点放在建立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学理论方面,在21 世纪我们要实现艺术学研究的战略大转移。③并从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批评学和艺术史学四个方面, 具体论述建立现代形态和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学的问题及可能性。我想这些观点,可能对中国艺术学学科发展和研究起到参考作用。

近十年来,我考虑到进入20 世纪以来对中国艺术史、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包括王伯敏著《中国绘画通史》及其主编的《中国美术通史》八卷本、王朝闻任总主编的十二卷本《中国美术史》,以及李希凡主编的多卷本《中华艺术通史》等,专题史与断代史也有不少成果。但对中国艺术史学理论、史学方法的研究还比较欠缺。西方人讲艺术史主要讲雕塑、绘画、建筑三大类再加工艺美术,中国的艺术史主要是绘画史、书法史,文人画兴起后,将画上题诗纳入画中,或根据诗词文赋之意进行创作,将诗书画三者融为一体, 这是不同于西方艺术史的研究对象的。中国书法史萌芽发展最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就勾勒出中国早期文字书法发展的历程,魏晋南北朝书史、书论、书品文献众多,书法史学已建立起来,书法史成为中国艺术史的核心部分,而西方艺术史是没有书法这一块内容的。用书法将诗题写在绘画上形成诗书画一体的视觉形式, 这在西方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达芬奇、莱辛、黑格尔等人,都是将作为时间艺术的诗和作为空间艺术的画明确分开的,不容混同。至于雕塑,中国自原始社会的石雕、玉雕,到秦兵马俑,汉代石刻,再到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可谓灿烂辉煌。但中国古代由于文人掌握文化和书写,所以诗书画( 都用毛笔书写和绘出) 理论比较发达, 而雕塑被认为是工匠所著, 文人不大重视,也很少为雕塑创作与雕塑人员著史记录,因而形成中国古代有伟大的雕塑作品, 却缺少雕塑史与雕塑理论文献, 显然这同西方艺术史中雕塑占重头戏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西方的艺术史虽然在16 世纪中叶才由意大利的瓦萨里建立,比中国晚了近千年,但西方近现代将艺术史研究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很快,且在艺术史观与方法及理论体系、研究学派方面,取得多项成果。所以我们进入20 世纪后,研究中国艺术史,反倒要参考西方人的理论和方法,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现象。但西方的艺术史观与方法毕竟是从西方艺术的特定对象总结出来的。中国艺术史的门类和艺术观念、精神、表现工具和形式,都不同于西方,因此我们必须要总结中国自身的艺术史理论、观点和方法,创造我们自己的艺术史学理论。基于这些想法,2003 年我主持申报的《中国美术史学理论研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于是指导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开展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后发表近三万字的长文《中国艺术史学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认为中国艺术史学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书法史意识萌动最早,由书法史带动绘画史,早期以论、品带史,中后期以史传为中心,包含论、品、论述、著录、鉴赏、辨伪等,中国艺术史的写作特点是史、论、评( 品) 相统一,其核心史观是将书画艺术看成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兴成教化、鉴戒贤愚, 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事业,并对20 世纪中国艺术史学新的发展和特点进行研究。该文在《艺术百家》发表后,2013 年译成韩文收入《中国美术史研究导论》,由韩国学术出版社出版。为庆贺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八十华诞,我还写作了《中国早期书法史学成就》,认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成熟期的中国艺术史著述的代表,在此之前,中国书法史已经产生和发展,认为 中国艺术史学的萌芽和创立应在汉魏六朝。该文对许慎《说文解字叙》与卫恒的《四体书势》、王愔的《古今文字志目》及江式、虞和的《论书表》等著述中的书法史内容和书法史观进行研究, 将中国艺术史创立从唐代前移至汉魏六朝。在中国艺术史学研究方面的论文还有《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画史体系与史学理论》《谢赫〈画品〉的历史价值及若干问题辨析》,这两篇长文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主办的《造型艺术》于2009 年第4、第5 期发表并全文转载。《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史观影响极其对策》亦被该刊全文转载。此外,在 黄宾虹国际研讨会上发表《黄宾虹对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贡献》,2001 年12 月在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 滕固与20 世纪中国美术史学报告会上,演讲《滕固美术史方法论之意义》。在艺术史研究方面,2013 年发表《文人画的源流与特征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的艺术史价值》,该文是为中国美术馆2012 年2 月举办邓拓捐赠绘画珍品展及公共讲座而作,是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图书馆进行面向社会公众的讲座。此外,为上海博物馆主办的《中国古代人物画国际研讨会》写作《张渥〈九歌图〉与神话形象》等。目前正在从事所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汉唐艺术史学史》和北京市社科重点项目《中国艺术史观与方法研究》的科研和写作工作。另主编《清华艺术学丛书》《中国艺术学丛书研究书系》,前者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后者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最近由清华美院批准,成立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所,我兼任所长,目的是为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做点实际工作。

三、美术学研究与中国当代美术评论

1991 年出版《现代艺术学导论》后,在北京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的 中国当代美术史编撰研讨会,王朝闻任总主编的十四卷本国家重大项目《中国美术史》科研工作正在进行,这次会议邀请了各省美协主席、美术院、画院院长及美术史论工作者参加,讨论中国现当代美术创作、美术思潮和美术理论问题及现当代美术史的编著。会后, 我被邀请参加《中国美术史》现当代两卷美术理论部分的编写科研工作,开始收集20 世纪中国美术史论著述的研究资料。1992 年教育部将学科目录调整,正式将美术学列为二级学科目录和三级学科招生专业目录( 包含美术教育) 。1992 年起我在湖北美术学院担任公共课部副主任和美术史论教研室主任;1994 年在院党委支持下,创办美术学系并担任系主任。由于建立美术学系的工作和参加王朝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现当代卷的科研任务,加之1992 年我申报的全国艺术科学青年项目《中国现代美术学史》得到批准,所以从1992年起,我将主要精力放在美术学研究方面。1992 年我被破格晋升为教授, 同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记得1988 年下半年文化部科技司和中国美协在杭州召开了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理论研讨会,我去参加了会议, 邓福星在会上提出要建立美术学的设想。20 世纪90 年代初,张道一先生也主张建立美术学,并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上力争建立艺术学、美术学学科。我也是积极响应者,首先使用 美术学作为系名,成立美术学系,制订美术学专业本科教学方案,1995 年开始招收美术学本科生。1997 年创办大型学术丛刊《美术学研究》,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共出版三期,约150 万字,刊发了王朝闻、刘纲纪、李希凡、阮璞、钟涵、孙子威等著名学者和艺术家的论文及中青年学者郎绍君、潘耀昌、张晓凌、张玉能、林木、潘鲁生、吕品田、梁江、李砚祖、杭间、李一等人的论文,当时在美术学界产生一定影响,对推进美术学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我写的发刊辞《加强美术学学科建设》在《美术观察》上刊发,引起一定反响,此文对新兴学科美术学的研究对象、美术学的界定、美术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生发的新学科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后被多次引用。后来还发表了《推进美术学学科发展》《重视中国现代美术学史的研究》《美术学的研究对象兼论美术批评、 美术史与美术理论的区别与联系》《20 世纪中国美术学研究回顾》等文,对美术学学科建设提出若干见解, 在美术学学科出现后大家还没有完全理解接受之时, 这些论文对美术学可以说起到理论阐释作用。我将美术学界定为: 美术学是人文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美术现象及其规律,研究美术历史的演变过程,研究美术理论及其批评的科学。

20 世纪90 年代,我承担全国艺术科学青年项目《中国现代美术学史》的科研任务和承担王朝闻任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现当代卷美术理论的写作任务,虽然后者后来因对现当代有关美术理论、美术思想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 王朝闻先生最终决定取消现当代两卷,但我们编写人员都认真收集资料、思考问题。我收集的相关资料被用在我的专著《中国现代美术学史》中。那几年到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杭州、济南有关图书馆、博物馆、资料室收集资料,进行采访。2000 年我的《中国现代美术学史》收入邓福星主编的《美术学文库》,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首部美术学史的专著,比较系统地对中国现代美术思潮、美术理论和中国现代之中外美术史、文化史研究成果进行专门探讨,建立起中国现代美术学史的理论体系。在20 世纪90 年代,我还在《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中国现代美术革命思潮》《20 世纪前期中国现代主义美术思潮管窥》《中国现代美术救国思潮》《中国现代美育与艺术教育理论》《中国现代美术技法理论》《林风眠艺术理论研究》《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研究概评》《20 世纪上半叶中国之外国美术史译介与研究》《中国画的改良思潮与现代进程》《20 世纪上半叶上海美术史论研究成果概述》《广东现代国画变革思潮》《近三十年中国美术理论研究略述》等文,对20 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理论、美术思潮和美术史特点,进行较为深入探讨,形成这一领域的研究特点。

另一方面, 对中国美术批评学进行研究和开展当代美术评论工作。1999 年我在华中师范大学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先霈先生门下在职攻读文艺学博士课程。王先生曾出版《文学批评原理》《圆形批评论》等专著,我在1998 年申请到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艺术批评学,王先生建议我博士学位论文时就做中国美术批评学方面的内容。王先生的文艺批评观及方法对我多有影响和帮助。2001 年7 月我调入清华美院,给研究生开设中国美术批评学课程,并申请到北京市社科项目《中国美术批评学研究》,开展这方面的科研工作。2003 年在《文艺研究》发表论文《建立中国美术批评学》,还在《美术观察》发表《中国美术批评学论纲》,对建立中国美术批评学的意义和具体内容进行阐述, 并对中国美术批评中的儒家传统和道家精神进行分析,对中国美术批评史中的批评范畴、价值标准、谢赫 六法,以及书画批评中的象征方式、比拟方法及批评写作方面的特点等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中国美术批评学》发表后,被《高校社科文摘》转载。围绕中国美术批评学发表的论文还有《中国现代艺术批评的四大特征》《象、意、形、神:中国美术批评的基本范围》《象、意、形、神范畴在中国美术批评中的运用》《重拾中国画批评术语》等。在美术批评实践方面,我也做了一些尝试。1982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来到湖北美术学院工作, 当时主要做三件事:一是教学;二是科研;三是从事美术评论。20 世纪80 年代从事美术史论工作的人员,有一部分是原中央美院史论系毕业生, 或美院毕业的画家兼做史论工作, 那时美术史论专业毕业人员很少。另一部分就是从文学、历史、外语、哲学等转入美术学院, 从事美术史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及美术评论工作。我当时到湖北美院后,主动拜访老画家,和中青年画家交朋友,参观画展,参加研讨会,为湖北美术评论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发表了《湖北当前美术创作的走向》《正在崛起的湖北现代陶艺》《湖北当代壁画创作简述》《湖北水彩画创作历程》《湖北省第八届美展观感》《湖北美术学院老艺术家作品展简介》等,并为著名油画家杨立光、刘依闻,著名国画家武石、邵声朗、冯今松、鲁慕迅、乐建文,著名雕塑家刘政德,著名水彩画家陈少平,著名壁画家唐小禾,台湾著名画家陈正雄, 美籍华人画家赵春翔等人进行个案研究,写作评论文章,同时为青年画家、雕塑家也进行评介,如刘寿祥、董继宁、陈孟昕、陈运权、孔奇、秦岭、李三汉等人,后来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均取得突出成就, 当时我给他们写作的评论大多是他们创作生活中的第一篇评论。这些评论,收集成文集《美术评论集》于1996 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 年、1999 年我当选为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第一、第二届副主席,积极参加协会有关湖北美术理论和美术评论的组织工作,2000 年获湖北省第四届文艺明星奖。调入清华大学后, 和清华美院绘画系教授们接触较多,参加张仃、袁运甫、刘巨德、杜大恺、冯远、陈丹青、陈辉等人的博士研究生开题和论文答辩,参观他们的画展,和他们讨论艺术创作问题。2003 年发表《 创造未来张仃与中国现代造型艺术》被《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04 年在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的 两岸当代艺术研讨会上演讲观念,继承毛泽东关于艺术要为大众服务的思想,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和大众审美需求, 构建精神内容与审美形式相统一,社会价值、道德价值与丰富的表现方法、多样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社会主义艺术价值观,发挥艺术引领社会风尚、满足人民精神审美需求的作用, 使艺术创作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陈池瑜教授常常对学生们说,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学习, 让他具备了辩证地、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艺术史论研究要有一定的哲学思考能力,这样,有关理论问题研究才能深入。

同时,笔者认为陈池瑜教授又是一个具有开放意识的研究者, 他曾热衷于西方文艺理论的学习,同时又醉心于古典文艺美学的研读,他曾教授和写作西方美术史及理论,和汤麟教授一起主编《外国美术史》( 1992 年) , 并担任西方现代美术部分的写作,还和孙子威教授等合著《文学原理》( 1986 年) 。同时他又钻研中国古代美术史及理论, 一方面他要求自己的学生要广览博收, 学习外国先进的艺术观念与理论; 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立足本民族传统来思考问题。正是这种既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性, 同时又重视具民族传统的精神,构建起了陈池瑜教授的研究体系。最近他主编的《中国艺术学丛书》第一辑十本,已列入山东教育出版社2016 年重点出版计划,他的《中国艺术学论纲》分为 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 中国艺术史学研究 中国艺术理论研究 中国艺术批评与价值标准 现代中国艺术学家个案研究五个部分,收录36 篇论文,作为丛书之一即将出版。此外,他主编的《清华艺术学丛书》第二辑,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在陆续编辑出版。这两套丛书,对艺术学学科建设及帮助中青年学者出版中国艺术学研究方面成果将会起到积极作用。这两套艺术学丛书主编和出版,也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陈池瑜教授对艺术学学科建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