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玛丽和马克思》的悲剧艺术

《玛丽和马克思》的悲剧艺术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6 00:09:10
《玛丽和马克思》的悲剧艺术
时间:2023-05-26 00:09:10     小编:陈建超

[摘要]亚当・艾略特执导的《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定格动画,影片上映后广受好评,并获得了包括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奖在内的多项大奖。90分钟的电影一直以较为舒缓的节奏进行着,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但这部黏土制作的动画影片却深深地震动了每一个观众的心灵。笔者认为,影片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自于影片的悲剧美。文章即以此为切入点,从悲剧主题、悲剧人物以及悲剧氛围三个方面来解析影片的悲剧艺术。

[关键词]《玛丽和马克思》;定格动画;悲剧主题;悲剧人物;悲剧氛围

《玛丽和马克思》(Mary andMax)是一部定格动画,影片上映于2009年,是澳大利亚著名动画导演亚当・艾略特继影片《裸体哈维闯人生》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影片获得了包括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奖在内的多项大奖。这部电影改编自导演本人的亲身经历,是一部半自传性质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两个笔友之问的温情脉脉的故事。他们中的玛丽来自遥远的澳大利亚,是一个8岁的小女孩,长相平平,家庭生活并不温馨,爸爸、妈妈对她缺少关爱,导致小女孩有一点孤独和忧郁。另一位主角是居住在美国纽约的自闭症患者马克思,他44岁,生活过得一团糟,有严重的情感障碍,不善于和他人交往,玛丽的来信给他平静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友情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默默地生根、发芽,一段跨越地区、跨越年龄的友情彻底地改变了二人的生活。这是一个关于友情和人生的故事,充分地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以及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其中涉及对“病态人格”的探讨。虽然被冠以动画电影的名称,但无论从电影的主题还是情节来看,其完全算得上是一部成人动画。90分钟的电影一直以较为舒缓的节奏进行着,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但这部黏土制作的动画影片却深深地震动了每一个观众的心灵。笔者认为,影片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自于影片的悲剧美。文章即以此为切入点,从悲剧主题、悲剧人物以及悲剧氛围三个方面来解析影片的悲剧艺术。

一、悲剧主题

从古希腊以来,西方文学就有创作悲剧的传统。作为“新近”萌发的艺术形式,电影自然也从文学中吸取了大量养分。因此,西方电影中,往往有震撼人心灵的悲剧创作,如《勇敢的心》(Braveheart,1995)、《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角斗士》(Gladiator,1999)等。但对于大部分动画电影而言,由于受众指向低幼年龄段,所以其主题大多是轻松、明朗的,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暂时的放松。但是《玛丽和马克思》并不属于这一类影片,其在动画形式的外表之下有着异常严肃的内容,整部影片都在探讨关于人生、友情、自闭等诸多沉重的社会问题,令观众陷入久久的沉思之中。

电影《玛丽和马克思》以灰暗阴沉的色调为主,充满了黑色幽默,既让人忍俊不禁,笑过之后又会有一股悲凉之情涌上心头。虽然看似情节简单,出场的人物也比较少,但是影片所阐释的道理、表达的主题却很深刻、严肃。玛丽・丁寇是一个8岁的小女孩,是世人眼中的“怪咖”,没有朋友,孤独、自卑而又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马克思患有自闭症,有严重的社交障碍,却有严谨理性的逻辑思维,酷爱魔方,对数字特别敏感。这两个人物都给人一种病态的感觉,但是影片结束之后这种看法被完全颠覆了,似乎病态的不是玛丽和马克思,而是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玛丽和马克思只是内心更加敏感和脆弱才显得格格不入,本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来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却被周围的人歧视,视他们为异类。这也导致他们封闭自己,逐渐地与现实世界分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玛丽和马克思所生活的世界是病态的、冷漠的,不能够容忍与普通人迥异的个体的存在。所以当他们茫然无助时才不得不借助“虚拟的”关系来进行自我安慰,这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悲哀。

《玛丽和马克思》抓住了情感主线,利用这条线索将玛丽和马克思联系在一起,讲述了一个温情的故事。与同年度上映的电影《飞屋环游记》相比,虽然少了很多明丽欢快的色彩,却多了更多人性的光辉和温暖。影片中马克思的语言很富有哲理性,虽然在外界看来他是一个精神疾病患者,但导演恰恰以这个“病态者”的视角,来反观现实世界。他的一言一语,都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玛丽立志于治愈世上所有的精神疾病,她以马克思为原型出版了一本书。当她兴奋地把书寄给马克思时,马克思却感到愤怒,他认为玛丽是在利用他,伤害了他的感情。马克思在原谅玛丽之后给她的回信中写道:“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美的。你是不完美的,我也是。没有人是完美的。我必须接受自己,接受我的缺陷和一切。我们没办法选择自己的缺陷。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接受它们。”马克思的话直抵人的内心深处,很难相信这是一个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说出的话。马克思对生活有着精辟的见解,给人以启迪和思考,为什么我们这些正常人不能给予这些“非正常”的群体更多的关注?难道世界不应该是充满包容的吗?多一份包容和理解,生活将更加美好,这正是导演试图通过影片来传达的思想。

二、悲剧人物

《玛丽和马克思》中,所有人物身上都带有一定的悲剧性。无论是就性格还是命运而言,他们都散发出浓厚的悲剧气息。但是玛丽和马克思等人并没有一味地沉浸于悲剧之中,一段神奇、怪异的友谊之旅打破了他们生活的牢笼,使他们逐渐走出阴影。

影片的核心人物――玛丽和马克思,都是充满悲剧性的人物。玛丽是一个内心孤独的小女孩,她有一点肥胖,额头上有块褐色的胎记,脸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雀斑,容貌上的缺陷使她非常自卑。在现实生活中她没有朋友,父母对她也偏于冷漠,唯一喜欢她的爷爷也去世了。这些对于一个小女孩来说是非常残酷的,但是玛丽在面对生活所给予的困难时,仍然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她像普通的小女孩一样爱做梦,幻想有一天能够嫁给王子,住在城堡里。在与马克思成为笔友后,她克服了自卑的心理,重新找回自信,在自己热爱的心理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完成从一个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虽然中途出现插曲,一度放弃自我,但最后她克服了这些障碍,勇敢乐观地继续生活。马克思亦是如此,他出生时父亲离家出走,而母亲在他6岁那年饮弹自尽。孤苦无依的马克思作为一个犹太男孩遭受了周围孩子的欺侮,这在他的内心留下了深深的阴影。长大以后,马克思同样不善于与人相处,他无法解读人们复杂的表情,他的严谨、神经质显得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患上了抑郁症与肥胖症,他对客观世界有一种主观的排斥反应,与周围的环境一直处于紧张的关系之中。

除了玛丽和马克思以外,影片中众多的配角也都体现了一定的悲剧性。玛丽的父亲诺尔是一家工厂的茶包缝线工人,他日复一日地重复呆板单调的工作,而他的爱好就是在自己的小棚屋中喝酒,以及把他在高速公路旁收集来的鸟类尸体做成标本。微薄的收入仅够他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对生活也失去了兴趣,闲暇时间都用来陪伴他的死鸟朋友,而很少将时间花在女儿身上。而他的结局也很糟糕:他在探测金属时,被海啸夺去了生命。玛丽的母亲维拉喜欢喝着廉价的雪利酒,抽着烟收听广播中的板球比赛。维拉的生活也是一团糟,她偷窃超市中的物品,常常在家喝得烂醉,甚至将蛋糕错放进了洗碗机进行“烘烤”。维拉与丈夫类似,死于“意外”,她将有剧毒的甲醛防腐液当成了雪利酒,结果中毒身亡。值得一提的是,纽约的流浪老婆婆,也是片中设置的一个充满悲情的角色。她露宿街头,靠乞讨为生。然而,她丢掉的一个烟头,差点要了她的命。马克思看到了那个烟头,厌恶感顿生,卡住了她的脖子,幸好那句“sorry”令马克思恢复了意识。可以看到,影片对人物的设置,从主角到配角都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这使片中的人物具有一种普遍的悲剧性,影片也正是借此来讽喻现实世界带给人们从精神到肉体的迫害。

三、悲剧氛围

玛丽和马克思在互相不认识之前的生活是糟糕的,给观众带来一种悲伤的情绪,但当二人建立了真挚的友谊之后,不仅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带给屏幕之外的观众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作为一个个渺小的个体,我们应该努力接受自己的不足,勇敢地面对生活。正是二人的20年不变质的友谊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了陶冶和净化。影片的悲剧氛围营造可以说淡雅而不煽情,克制之中又有幽默,忧伤的情绪始终围绕着观众,但随之而来的则是温暖。

无论是玛丽还是马克思,他们的生活都具有浓重的悲剧性。但影片并没有通过煽情的手段来传达悲情意味。如,玛丽在做完美容手术后,头上的胎记消失得无影无踪,她也终于鼓起勇气搭讪达米。玛丽做了头发,穿了闪光的红皮鞋,着实令达米眼前一亮。达米走到玛丽跟前,眼神闪烁着要和她说一件事。正当观众期待达米的表白时,达米却对玛丽说出了“你的鞋子上有狗屎”。镜头一转,一坨黄褐色的狗屎沾在玛丽那耀眼的红鞋子上。虽然容貌上的改变给玛丽带来了自信,但建立在外貌上的自信只被一坨狗屎就轻松击败了。围绕玛丽的悲剧仍在继续,但这种苦涩的幽默使这种忧伤的氛围更加克制。类似的,在展现马克思的悲剧时,这种黑色幽默也无处不在。马克思作为一个渺小的存在,他的行为总会带来误会。在公交车站,一个孩子递给他一块饼干,投桃报李,马克思则将雪茄巧克力递了上去,结果孩子的家长以为那是真雪茄,并警告了马克思。影片在展现马克思童年被欺侮时,也是通过只有声音而黑暗的画面来减弱悲剧的氛围,达到既充分渲染又不刻意煽情的效果。

此外,影片真实地呈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之下,只有感受到来自大环境的关爱才能够健康地成长。但是在《玛丽和马克思》中环境显然并没有提供这种保护作用,反而制约了二人的成长,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冷漠而又自私的社会环境使玛丽和马克思的生活变得压抑,他们无法与周围的人建立正常的联系,无法感受到来自周围人的关爱,只能将苦闷郁积在心中。最后,他们找到了发泄内心情感的突破口,通过书信的方式诉说自己,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认知。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有效的发泄口,却可以在信中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多么大的讽刺!他们有亲人、有朋友,却形同虚设。可以说,玛丽和马克思内心的孤独是由于环境造成的,正是这种无名的孤独感将两颗脆弱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在寒冷的世界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成为彼此世界里最忠诚的依靠。事实上,这种孤独的感觉不仅存在于玛丽和马克思两个人身上,也是快节奏社会生活之下每一个个体的真实写照,我们或多或少都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才是影片的真正焦点所在。

综上,《玛丽和马克思》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影片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我价值的呈现上。虽然影片的结尾玛丽和马克思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见面,但当玛丽抬头看见马克思将信纸铺满整个墙面之时,二人的友谊得到了升华。原来,一直以来马克思都在如此用心地经营这段友情,如此真诚地对待这位朋友,正如他在信中所说的那样:“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唯一的朋友。”一段维持一生的友谊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不由得令人为之震撼,为之感叹,这就是悲剧美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