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分析茅盾“文学生活”与书法文化的关联

分析茅盾“文学生活”与书法文化的关联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8 01:55:45
分析茅盾“文学生活”与书法文化的关联
时间:2023-03-28 01:55:45     小编:孙兴华

过去我们习惯说文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且应高于生活,如今我们提倡说文学就是生活、体现生活且应激活生活。这对作家文人本身来说更是如此。

文人与文学生活关系密切是自古而然的,扩大些说,文人与文化生活关系密切也是自然而然的,且更具有日常性和普遍性。所谓文学生活、文艺生活、文化生活以及文学人生、文学生涯、文艺活动、文化体验等概念,都质朴无华、素为人知,并不是多么新颖的概念,但在学术界的文学研究、文人研究中却常常被忽视,或仅仅作为铺垫及背景而存在。研究者往往都紧紧盯着时代主题(如国家民族、民主自由、斗争解放、生产劳动等)和艺术成就(如形象塑造、个性风格、美学特点、历史地位等)之类的重要命题,对作家和读者日常化、多样化的文学生活则明显关注不够,相关研究更欠深入。尤其对以书写为生的作家书写行为缺乏综合考察与总体研究。显然,作家是文人,是文人中最擅长书写的群体,其中兼通书法的作家文人则将自己的文学生活与书法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了弥足珍贵的具有复合价值的第三文本①。有鉴于此,本文拟就茅盾生活化的书写行为进行一些考察,尤其对茅盾文学生活与书法文化的关联进行重点考察,以此确证茅盾的一种活法活在勤奋的书写中,活在浩繁的墨迹中,活在自己的爱好中他的文学为人生由此有了新的意味,即不仅是为了社会人生,而且是在书写自我人生他的文化生活也由此有了更为丰富的含义,即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将文学与书法或书法与文学紧密结合,创造出许多第三文本的杰出书写者,即使纯粹从书法角度看也是一位不可小觑的书法家。从书写行为的综合研究视角,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加贴近现代文化、文学大家及书法名家的茅盾先生。

从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初叶,茅盾研究业已取得相当可观的业绩,其中对茅盾生平思想、文学创作的研究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但其间对茅盾文学生活中最突出、最频繁的书写行为的细化研究、系统研究却非常欠缺。毋庸置疑,对茅盾书法书写及其创造的书法文化进行研究,是茅盾整体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且与茅盾文学书写研究有明显的交叉关系。目前看来,无论是对茅盾书法文本的研究,还是对茅盾与书法文化的关联性研究,目前看来还都相当薄弱,较之于文学文本研究、茅盾思想研究等,尤其显得薄弱。在综观、综论中国现当代书法史时,专业化的书法圈内学者教授一般都不会顾及茅盾书法,但在综观、综论现代文人书法时,无论是谁的相关言说,通常都不会忽视茅盾书法,如斯舜威的《学者书法》(2002)、方建勋与杨谔的《书法赏析》(2009)、管继平的《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2011)等,都会专列茅盾一节进行介绍和点评。与此类似,综观、综论现当代文人作家与书法的论文也经常会谈到茅盾书法,如笔者的《书法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论书法文化与中国近现代作家的关 联特征及功能意义》(《书法》2013年 第12期);薛帅杰的《试论民国文人书法的退变以鲁迅、梁实秋为例》(《鲁迅研究月刊》2013年第5期)等,对茅盾书法或茅盾与书法文化这样的论题多少都会触及。但专论茅盾书法文本且有深度的文章迄今确实还不多见。其中,《茅盾书法小考》(盛羽、盛欣夫,《中国书法》2005年第10期)、《略论茅盾书法风格之形成》(盛欣夫、盛羽,《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骨格清奇写天趣茅盾的书法》(李建森,《小说评论》封三,2006年第5期)、《茅盾 的题字》(李黎,《新 民晚报》,2011年11月30日)等较有分量,梳理史实较为充分和扎实,点评书法也比较审慎和准确。譬如盛羽、盛欣夫的《茅盾书法小考》,对茅盾一生与书法的结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并借鉴传统书论,对茅盾的书法个性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又如李建森说:茅盾书法的整体风格是这样的:瘦硬、清奇、峻峭、劲挺,在温润清和的书写中,有丰富的提按,点划舒扬,结撰险绝,婀娜摇曳,有雅致的书卷气息,见骨格和天趣。所评亦堪称恰切、允当,是对茅盾大量书法真迹整体风格的一种相当准确的把握。此外,涉及茅盾书法的文章还有一些,但多以介绍相关史料为主。如韦韬《父亲茅盾的书法》(《出版史料》2011年第12期),是《茅盾墨迹》一书的序言,以客观求实的态度和笔调,介绍了茅盾与毛笔结缘一生的诸多情况。这里明显触及了茅盾的书法生活,主要介绍了这样几个方面内容:

其一,茅盾一生勤于著述,始终保持着使用毛笔书写的习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也根据实际需要使用钢笔,尤其是创造长篇小说多用钢笔。但抗战开始后,物资匮乏,洋纸很难见到,用的多是毛边纸或土纸,不适宜钢笔书写,于是茅盾多用毛笔书写,并从此保持到晚年,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家中书房,毛笔、砚台都是他的案头长物。

其二,茅盾一生用毛笔书写,但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书法家。他写字是为实用,并不当作是艺术创作,对笔墨纸砚不考究。直到晚年,家人才为其选一些较好的宣纸和湖笔。

其三,文革结束后,茅盾与许多老朋友开始书信往来,信札多为毛笔书写,朋友中也有不少人向茅盾求取墨宝,茅盾总是有求必应,一面谦虚,自称字殊拙劣,一面开始讲究书法形式,于是,求字的人愈来愈多。其中,要求题写刊名书名、校名,以及为名胜古迹书写楹联等内容的较多,后来甚至到了应接不暇的地步。

这样的回忆文字是很珍贵的,虽然过于简略,但作为第一手资料文献,可信度很高。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及思路。遗憾的是,从学术研究角度看,迄今能从书法文化视野深度阐释茅盾书写人生及书法生活的学术论文还几乎是个空白。至于专题研究茅盾书法,或深入研究茅盾与书法文化关系的专著则更是一个空白。倒是近些年来出版了茅盾手迹及茅盾书法的专集,比如华宝斋2001年推出的《茅盾文课墨迹》,浙江大学出版社近几年陆续推出的系列的《茅盾珍档手迹》,以及由桐乡市政协与桐乡市档案局联合编纂,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茅盾墨迹》等,都是相关文献整理的初步成果,非常难能可贵,为后续相关研究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总体看,从书法文化视域探讨茅盾书写行为与书法文化的关联,还有不少课题值得深入探讨。比如,茅盾与书法文化的互动研究、茅盾文学与书法书写、茅盾手稿整理与研究、茅盾书法活动及其养生效应、茅盾书法的接受及传播、茅盾书法的应用性研究、茅盾书法年谱、茅盾书法人生论、茅盾书法个性及美学特征论等。这些论题也都与茅盾文学生活、书写人生有着密切的关联。限于篇幅,以下仅涉论三个方面:

1.茅盾书写行为具有三高即高度自觉、高端品位、高产海量的特点。茅盾文学书写的自觉性显然很高,即使无意于成为书法家,茅盾也还是在实践层面成了一个著名的书法书写者。在这方面与鲁迅的情形非常相似。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茅盾作为现代著名作家、文化名人,他的一生,是将书写作为基本生活方式的一生。在书写行为的自觉追求方面,堪称是现代作家文人的一个杰出代表。笔者曾说:由于中国现代作家是中国古今文学和文化之变的桥梁式人物,自小又受过书法文化的熏染和教育,之后又没有放弃毛笔书写,故而,他们并没有割断与书法文化的血脉关联,他们的书法手迹也是一笔相当宝贵的文化遗产。②其实,从宏观书法文化史角度看,即使采用西式硬笔书写中文乃至外文,也可以臻于书法的境界。验之于茅盾手稿,此言是成立的。譬如他的《子夜》(原名《夕阳》)初稿手迹第一页,就给人以清雅俊美、出手不凡的印象。他的《子夜》手稿,可谓是20世纪30年代文化艺术界收获的硕果,那清劲、博雅的硬笔行书,叙事长篇与书法长卷的复合似有一泻千里之势,足可以令人流连忘返(即使在初稿书名夕阳旁边书写的英文,也和他的其他英文手稿一样飘逸,具有美感)。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曾说:1956年偶见茅盾先生所书《子夜》手稿,近乎工楷,一丝不苟,劲秀中见风采,堪称典范。③我们还看到,诗书画的相通往往成为诗人、书家和画家共同的追求,由此更可以臻于高品位、达至高境界。如茅盾曾为高莽为自己所画肖像题诗,云:风雷岁月催人老,峻阪盐车未易攀。多谢高郎妙化笔,一泓水墨破衰颜。④这一合作产生的视觉艺术,也可以令人期待这样的境界:诗中要有画的意境,最美的诗却要用最美的的书法形式来表达;画中也往往可以书上美妙的题画诗,这样,将诗书画在空间、时间及境界、韵味上有机地融为一体,便化合、交融出一种中国创造的复合性艺术。这在其行书自作诗《题白杨图》条幅中,也有很充分的体现,也是诗书画在艺术化境中的结合:白杨图原是茅盾名文的精神创化,此图如今成为茅盾歌咏的对象,而这诗歌又被茅盾挥笔书为精彩的条幅,这样的连环式的审美创造,确实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

从书法文化范畴而言,作家书法可以说是文人书法的主体部分,能够充分体现文人书法的特征。这样说来,从书法文化研究角度,整理像茅盾这样的作家书信、传记或回忆录等与书法相关的文献,也将是非常繁重的工作,当予以高度重视。而个别出版社已经出版的茅盾手书古诗文集,毕竟只是其浩瀚书稿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茅盾的手迹,历经劫难而保存下来的,尚有创作的手稿、笔记、摘抄、古诗文注释、书信、日记以及题签等,大约300余万字。其中广为人知的是他的作品手稿,这些手稿卷面整洁,字体隽秀、飘逸,如同一幅幅精美的书法,深受书刊编辑们的喜爱,也被文艺界人士视为艺术珍品。1996年,为纪念茅盾诞辰一百周年,中国青年出版社便出版了《子夜手迹本》的精印本,并作为出版社的典藏珍本。而后,华宝斋书社出版了一套更完整的精选线装本《茅盾手迹》,其综合篇包括茅盾各个时期的不同墨迹,一函五册;正版手工宣纸线装茅盾手迹《子夜》篇,一函三册。主编为茅盾儿子韦韬,足见货真价实,全为可信的真迹留影。这些手迹被出版界命名为文学书法,而笔者则名之为第三文本。真迹诚为宝贵,能够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被保存下来,这里面又有多少故事和文史掌故呢?即使是这般精致的印刷品,在世人眼中也堪称是难得的宝贝了。即使仅就书法艺术而言,在文化界、文学界,茅盾的书法确以端秀遒劲、骨骼清奇、清隽雅致的书法而闻名。大致而言,茅盾书法是其常态书写行为的结晶,很少刻意为之,自然而又潇洒,顿挫而有力度,清爽却也飘逸,特别是他的手稿书法,堪称进入了墨香秀雅、斯文酣畅的艺术世界。众所周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向来有鲁、郭、茅、巴、老、曹之说。这六大家中,固然书法技艺确有高下之分,但喜爱书法且有很多书法艺术形式的墨宝传世则是相似的。他们都与中国书法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都将文学书写与书法书写进行了成功的结合,并且都将在墨迹中永生。这就是难以磨灭的墨迹的力量,使他们获得远远超过自然生命的文化生命。而这生命的获得,往往是文学与书法以及人格的合力使然。他们的书写行为可以终止,但他们的墨迹却流芳百世。而在中国现当代作家浩大的群体中,完全可以说,茅盾是非常杰出的一位,在中国书法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茅盾也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发挥了典范的师者的作用。茅盾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内得中国古代文化(文学)之滋养,外汲世界文化(文学)之精髓,且能够自觉地将二者融为一体,于温文尔雅的仪态和笔迹中,足可见其清雅不俗的风骨,于沉静舒徐中见其坚强不屈的锋芒。茅盾作为书法文化创造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为了文学和人生,也为了书法和文化,他的手迹便成了世间最为有力的证据。那些小觑茅盾的人士或有某种成见的文人,在意义丰富、技巧扎实、功夫了得的文稿手迹面前也往往会失语的。《茅盾手迹》⑤的问世,即为后人提供了范本。而他的存世手稿堪称海量,也堪称是文学与书法相结合的典范文本,美不胜收,无论是从量上看,还是从质上看,都达到了中国现代作家的顶级水平。用书品定格的话,当视为文学文本与书法文本合成的第三文本之极品。由此世人宝之,文化市场上偶见茅盾手迹,即以一字万金为人所重。而出版家则独具慧眼,继续搜集整理并出版茅盾手迹,如近期陆续问世的《茅盾珍档手迹》⑥,业已蔚为大观,令人叹为观止了。从《茅盾珍档手迹》中,我们依稀可以看见一位业已远行的文化名人的庄严而又唯美的背影。这些倾注了茅盾无数心血的墨迹,透出了强烈的时代气息,既有其内容层面的丰富性,也有字如其人的鲜明个性。虽不能说字字珠玑,笔笔精美,总的看却可以说美不胜收、美妙绝伦,在现代文化名人中仅仅依靠这幅笔墨,也足可以傲视群雄、独步文坛了。过去我们都以为作为作家、文化名人的茅盾,只有文学作品才是他留给人们的文化创造物,至少是其文学之名掩盖了他的书法之名。笔者在《鲁迅与茅盾比较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创造》等著作中也是这样阐述的,而今看到这恢宏的《茅盾珍档手迹》系列出版物,不免心生感叹:这些手迹本身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文物价值,具有手迹学或书法文化学的价值,是由茅盾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那些文学文本的手迹手稿,既具有文学文本的特征,也具有书法文本的特征,堪称茅盾倾其生命创造的第三文本,其复合性的文本体现了多方面的文化价值,更值得后人加以珍视和研究。《茅盾珍档手迹》既是现代文献整理,也属于文化遗产保护,无论是从文学文化研究还是从书法文化研究方面看,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对研究书写者茅盾特别是书法文化传承者或茅盾与书法文化的关系,无疑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2.茅盾是乐于书写、乐于交流且乐用书法的现代文化名人,因书写而活着、因书写而美好的特点相当突出。茅盾与文学和书法的关系确实很深。他从小读书作文且乐于习写书法,一辈子都与毛笔书法、硬笔书法有着难解的缘分。他乐于收藏碑拓及友人书法,仅仅有书法交往的朋友也多达数百人,而那些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故事和情意,借助墨迹或线条,可以一一浮现出来,且会令我们不时地欣羡和赞佩。特别是,作为提倡新文化、新文学、新文字的茅盾,却在看上去并不怎样刻意为之的书法书写中,与古为邻,书写古人或自创的旧体诗文,从其手迹中流露出了令人感到熟悉的古老诗意及惬意,从其书写行为也可以领略到文学文化与书法文化的互动、共存,别开生面,显示出了中国现代革命文人的精彩与雅致。

书写和交流能够彰显作家文人的活力。从茅盾和友人交往信札中,就可以看到信札书法之外的一些书法交往方面的信息。有人已经指出:在茅盾与朋友的通信集中,可以发现有不少朋友在与茅盾的鱼雁往还过程中,在问候、请益、探讨之余,几乎无一例外都有一个请求,以获得茅公的一幅墨宝为幸。其中不乏像巴金、施蛰存、姚雪垠、周而复、戈宝权、赵清阁这样的大名家,由此可见,茅盾的文人书法在文人圈子中确实有其不俗的魅力。⑦正是这样的文人书法交往,珍藏和传扬了传统的书法文化,同时,这也是茅盾书法墨迹传播非常广泛的一个原因。用书法来进行交友,是现代文人之间特别风雅的事情,对现代文人作家来说,不是附庸风雅,而是文学交流、文化会通及书艺切磋。其友曹靖华就曾获得茅盾的书法作品,其内容是他访问海南岛时写的一首古体诗《椰园即兴》:六鳌钓罢海无波,斜雨乘风几度过。安不忘危常警觉,军歌声里跳秧歌。形式上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堂,结构相对宽博舒朗,墨迹显得粗壮有力,意象上与历史兴叹相契合,堪称是茅盾书法的代表作之一。曹靖华珍爱有加,精心装裱后悬挂于房中,两边配上著名画家陈半丁老人绘的梅、菊图。来访的友人都会对这幅墨宝驻足观赏、赞叹。同时也表现出曹靖华对茅盾诗文和书法的敬重、欣赏:敬重茅公,也仰慕他清新、隽永的诗和他自谦约约乎的飘逸、俊秀、自成一体的书法。不然,他生前为何独独将这帧墨宝悬于室中,时时作壁上观。⑧为老朋友黄源所书的立轴,也为黄源亲友所爱,观赏者常为茅盾的书法美所折服。而他赠送女作家赵清阁的《清谷行》长卷,更是稀罕之物,茅盾逝世后,年龄也近85岁的赵清阁将此件珍宝题字说明,郑重捐赠给了茅盾故乡的纪念馆珍藏。他给赵清阁的信中说:嘱为写小幅,敢不遵命。但书法恶劣,聊供一粲,并以存念。⑨他把自己的书法作品定位在交友层面,显示的确是一种清冽纯净的文人襟怀。

此外,茅盾作为现实主义作家文人,对书法的文化建设作用自然是重视的,也是身体力行的。比如,除了写稿、写信,茅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题字题词就有很多,如《新文学史料》《文学报》《上海孤岛文学回忆录》《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啄木鸟》《湘江文艺》、上海书店、乌镇电影院以及为许多友人、学校、图书馆的题字题词等,几乎成为其生前一件相当重要的工作了。而他的这些题字题词等,和相关的文化现象结合为一体,也成为期刊装帧、教育文化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再比如,他曾为西子湖畔的曲院风荷景点题写了曲院风荷四个字,挺拔秀颀,与西湖之景交融衬托,本身也成为景中之景;他认真题写的瞿秋白同志故居、厦门园林植物园、栖霞楼等,也有引人入胜之处,与旅游文化有了交集。而他最为常写的,也许还是应邀或自愿题写书名,如《唐诗行楷字帖》《中国新文学作品选》《鲁迅书信新集》《在法国的日子里》《郭小川诗选》《赵树理小说选》《陈复礼摄影集》《绿叶赞》《杨虎城传》《外国名作家传》《故国》《蚀》《子夜》《腐蚀》《锻炼》以及《我走过的道路》等,经茅盾妙手所题,多有点睛之效,令人感到了图书文化的风雅趣味。只要稍微留心一下,读过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茅盾全集》的人都会注意到茅盾文学与书法文化的关联,不仅仅是他本人的书写留下的手迹手稿以及书名题写,而且有他人的书法题名及书籍装帧中的书法元素。比如,《茅盾全集》封面有大红篆书印章茅盾二字,内封题名茅盾全集四字为叶圣陶所题,外封也用茅盾手迹作为背景,装帧设计的创意很好;《蚀》《三人行》《春蚕》《虹》初版的书名书写皆为篆书;《子夜》初期版本则有多本书名为篆书、楷书,有自题,亦有他题;《少年印刷工》初版本为楷书;《腐蚀》初期版本中有楷书题名本;茅盾五十大寿,贺诗贺联多有书法,图片显示现场有张贴、悬挂;《锻炼》《杂谈苏联》以及茅盾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做报告的手稿等,无论是用毛笔,还是用硬笔,都具有艺术性;新中国成立前的《茅盾自选集》《茅盾短篇小说集》《茅盾散文集》《速写与随笔》《清明前后》等书名多为茅盾自题,或为楷书,或为行楷;小学文课手稿皆为毛笔,楷书,功力不俗,老师赞其行文,虽未明显涉评书法,但也明显给老师留下了好的印象;1946年摄于上海寓所的一张老照片:茅盾手执毛笔书写的身姿,其神情专注,笔直气凝,心手双畅,此照片可作为茅盾书写行为研究的典型例证;《茅盾全集》中的书信,如38卷,可多见茅盾书法活动,其晚年被索字现象频发,题字,寄字或送字的事情连连出现,字债的出现频率也多了起来;茅盾日记多为毛笔所为,见全集39卷,日记中时或记写诗书赠友人的事 3.茅盾在双书性实践(文学书写与书法书写)方面有着自觉结合的意识,他的墨迹大多体现为文学书法。他的墨迹中充满了文学性内容,无论是自创文学,还是书写古人、他人诗文,总是多与文学相关。尽管茅盾的书法书写意识似乎弱于文学书写,但留给后世的书法文稿墨迹却会显出愈来愈大的文化价值。诚然,擅长双书的茅盾是五四以来中国作家中的佼佼者,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书法文化的传扬和创作并非他的主要从业内容,甚至可以说,在没有意识到书写行为往往既与文学创作相关,也与书法文化生产相关的情况下,茅盾还是将书法当作最重要的业余爱好了。尽管如此,茅盾在客观上还是通过不断的书写,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精彩的书法作品。在作家群体中,他和鲁迅、老舍、郭沫若、沈从文等一样,也是属于文学与书法都可以列入上品或上上品的方阵的。

茅盾的书法,最有特点的就是其线条及结构。他的书法大都将字的中宫收得较紧,所以结构严整美观,线条舒展雅致,虽入笔轻而线条细,但却细而不弱,线条非常秀挺而富有弹力。尽管有人以为:唯一不足或可说写得过于光滑流畅,似乎美妍有余而韵味不足。当然,这也只是某些人的一种审美结果,主观局限是明显的。显然,茅盾的这种书法风格原本就不是以书法史上的四宁四毋为旨归的,而是既有南方文人特别是浙西文人及其二王的流韵,又有北国白杨的挺拔,是南北、刚柔、古今、人我高度化合的产物。茅盾书法,实际已经卓然成家,我们应当为拥有像茅盾这样的杰出文人书法家而感到骄傲。每当我们看到他写在彩色信笺上的书法小品(如书《林和靖旅馆写怀》以赠黄裳,书旧作《西江月几度芳菲》赠唐弢等),写在宣纸上的条幅和横幅(如写给蔡元培的条幅、写给臧克家的条幅、写给赵清阁的横幅长卷等),以及写给曹靖华的中堂等,尽管只是在展览中或图片中观赏,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来自书法也来自文学以及情谊的美好及妙味。值得注意的是,作家书法固然会具有文人书法的一般特点,但作家文人往往更率性、更情感化,更具有诗性及自创性。热衷于双书书写的作家,往往是文人群体中最具有文学性和情感性的人。他们的墨迹中往往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故事,为此而为人们津津乐道。他们不仅在文学文本中体现出作为作家文人的本色,而且也会在书法文本及书法思考中体现出这样的本色。他们的双书(文学书写与书法书写)特征也更加鲜明,从手迹书迹存量看通常也多于其他社会群体。他们有意无意的双书性实践,对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文学和书法传统的继承和转化,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茅盾80余年的双书实践就充满了情感和故事,且在传承、弘扬文学和书法方面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例如《古诗文注释:茅盾珍档手迹》(桐乡市档案馆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便是生动的一例:它是茅盾亲自动手,精心选择并抄录部分中国古代诗文,加以相当详细的注释和解说所形成的手迹。这些手迹曾分别装订成一本本小册子,作为一位慈祥的长者独家编辑的语文教材,用来帮助孙儿辈学习古诗文以及相关语文知识的。据《茅盾年谱》(唐金海等主编),茅盾在1970年已是75岁的高龄,仍一直关切孙辈的学习和生活,可是正值文革,孙辈失学。茅盾便亲自上阵,自编教材并亲自讲授。由于茅盾中年失去至爱的女儿,伤心至极,故对孙女沈迈衡格外疼爱,在她闲在家里的时候,茅盾便为她拟定学习计划,并亲自选定古典文学篇目,为孙女答疑解难,细心讲解。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在文革那样的大革文化命的岁月里,居然会发生这种志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家学及文学的教育事件,其意义自然非同寻常。很多人都以为文革中文化灰飞烟灭,良知灭绝,其实仍有地火在地下运行。事实正是如此,文革地下文学的传播以及如茅盾坚持的这种文革地下教育,就都是维系中国文化命脉的行为。尤其是,茅盾在暮年还能手执毛笔编写这么一本宏大的教本,着实令人感叹不已!如今经由有心人编印出来,并特别说明全书皆由茅盾用小楷写就,字迹端庄工整,注释简洁明了,既可以帮助读者学习古代诗文,还可以作为书法欣赏。展读此书,信之确非妄言。不仅如此,该书还可以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对那些喜爱茅盾书法的人来说,还可以将之作为法帖来借鉴、临摹的。茅盾的书法个性和鲁迅、郭沫若、沈从文、老舍等一样鲜明,具有自家特异的书法面貌。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说过书贵瘦硬方通神,茅盾条幅书法确是比较贴切的。在文人书法中的瘦硬者,茅盾应该算是非常典型的一家。作为著名文学家、又是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的茅盾,当年给各种报刊书籍题名的事情自然很多,他的瘦硬和清秀居然可以结合到如此完美的境界常常令人艳羡不已。他的这种书法个性,主要是成长于浙西文化圈的自己个体生命律动的外化,但也会有传统书法文化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茅盾很少标榜自己师承名家,但偶尔也会透露自己读帖、临碑的经历。他在1979年1月22日《致施蛰存》中(署名沈雁冰,载文化艺术出版社版《茅盾书信集》),就曾说到自己的书法:认为不成什么体,瘦金看过,未学,少年时曾临董美人碑,后来乱写。近来嘱写书名、刊名者甚多,推托不掉,大胆书写,都不名一格,《新文学史料》五字,自己看看不像样。现在写字手抖,又目力衰弱(右目0.3视力,左目失明)。写字如腾云,殊可笑也。并答应老友的请求:写唐诗,容过了春节再写。⑩除了习惯的客气及谦虚,明显道出了看过瘦金体书法、临写过董美人碑瑏瑡、暮年仍坚持书法书写等重要信息。所谓大胆书写云云,恰恰是积累到相当程度,便可以信手任情挥洒,却不失自家面目。

在书法界及公众舆论中,向来有人诟病文人书法特别是现代作家书法的功底不足,且看茅盾书法,却功底十足,独具风姿,文学和书法同辉,文化名人的巨大效应和功底非凡的书法手迹,令人几乎叹为观止。茅盾早年深受家学影响,其祖父虽然科场失意,但书法却声名乡里,在乌青二镇经常为人题写匾额、店号、楼名及文书等。其父母也喜欢文墨,能书对联。上学过程中,也常能得到高人指点,学习书画和篆刻成为人生的一个乐趣所在。在进入北京大学学习时,还曾受到沈尹默、沈坚士等人的直接影响,对书法文化有了更多的接触。他的书法在颜柳楷书的临习方面下过不少工夫,对书法史上的行草法帖也多有借鉴。即使是其早年在故乡学习留下的作文本,也被发掘出来,成为其文章和书法方面的重要文献。桐乡市茅盾纪念馆编的《茅盾文课墨迹》(1-2册,2001年3月华宝斋书社出版),就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切的印象。有人认为其字其文水平高,13岁的茅盾书法写出了相当于现在省级书协会员的水平。章法严谨,笔法稳重,浓淡适宜,在灵动的结体中显现着宋唐书风,从圆润的笔划转折中,体现出颜筋柳骨。瑏瑢还有重要的一点,可以见出茅盾对中国书法文化的修养之深,这就是他对篆刻的喜爱,且技能不俗,早年曾在中学同学影响下,认真学习篆刻,1910年的暑假全力习刻印章,刻工大进,对剖石章及拓印法等技巧也能掌握。瑏瑣虽然后来不再自刻印章,但这方面的修养却是具备了,对促进他对书法文化的系统把握和深入了解有所帮助。如他晚年曾说钱君匋篆刻,善矣而未尽善也。这玩意儿,功夫深浅大有讲究,不容易尽善尽美。我在中学时玩过这东西。当时中学里有这门功课,五四后就不玩了。瑏瑤任课者为邓石如,乃为江南书法、篆刻大家。幸运的是,茅盾于中学时自刻的印章多枚至今仍留存于世,如:1910年茅盾在湖州自刻的仲方阳文印、沈大石章以及德鸿与斌双面印等,尽管皆为习作,却也水平颇高,皆被茅盾故乡纪念馆视为一级文物而妥为珍藏。 茅盾书鲁迅诗句

对茅盾书写行为所显示出的综合文化创造力和成就,我们应给予很高的评价。比较而言,茅盾80余年的书写生涯所显示出的文化创造能力的确是非常巨大的,其成就也是非常杰出的。如果孤立看某一个方面,也许会看出相对意义上的不足。比如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茅盾的文学成就确实高于他的书法成就,也更吸引眼球,传播更为广远,多少掩盖了他的书法之名。其实,茅盾的书法功底与其文学功底一样是相当深厚的,其书写行为(特别是双书行为)是其人生行为中最为辉煌、持久的行为方式,相应的业绩也是非常显赫的,其手稿大多都达到了书法艺术的层面,即使仅仅从文化市场价值来看,也达到了顶级水准。瑏瑥而更重要的是,茅盾作为跨越民国、共和两个时代的高寿文人,他的书写人生在传承中国文人书法文化方面也堪称是最为杰出的一个代表,能够有力地说明文人书法传统的赓续及拓展。并非如某些人认定的那样:五四以降,传统文化中断了,笔墨书法衰微了,于是有了笔墨祭。事实也许是:一面是笔墨祭,一面是笔墨继。

当今书法界普遍认为:在民国之前,文人的日常书写既是实用的,也往往是艺术的,文人书法成为一种最为显赫的文化现象,文人作家与书法家常常是复合的,甚至是一体的;进入民国,尤其是进入民国之后的共和时代,换笔节奏不断加快:毛笔的实用性渐渐被钢笔、圆珠笔等取代,毛笔的适用范围缩小了,于是文人书写和书法家书写相互剥离,书法的艺术性、专业性逐渐加强,并成为单独的艺术形态,相应地,也形成了高度职业化的书法家群体。于是一个文人书法时代结束了,另一个书家书法时代开始了。其实,以笔者看来,在毛笔书法一枝独秀的漫长时代,书法艺术性已经得到弘扬,如著名的《兰亭序》《祭侄文稿》,张旭怀素草书,唐楷宋行,等等,都达到了书法艺术的巅峰状态。而现代职业化的书法家则未必能够达到这样的巅峰状态。但同时,我们也不能轻易说,是民国时代结束了这种艺术巅峰状态,是民国文人普遍的笔力不逮、功夫渐渐弱化造成了毛笔书法艺术的衰退。其实,恰恰是自晚清以降的大现代进程中的作家文人和专事书法的书家文人(专事书法的优秀书法家本质上也仍是文人且多精通诗文之道)携手联袂,既分又合,切实地继承、弘扬着中国的书法文化,因此我们不要顾此失彼或扬此抑彼。固然不能简单说,迄今的现代作家文人和书家文人的书法文化成就超越了古人,但也不能轻易说他们的书法文化创造成就一定低于古人。古代顶级诗人作家如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等很少有真迹传世,即使苏轼传世的真迹数量也很有限。何况,艺术的时代个性、创作个性总是存在的,现代作家文人创造的文艺世界无疑会体现出现代之美。针对厚古薄今的文化思潮,笔者则宁愿主张厚古厚今、古今共和;古今中外,化成现代虽然在艺术领域也经常强调创新和突破,但大局却依然是共和:同在共生的各个艺术主体必然会各显其美,各美其美,一方面不能说现代美就肯定强于古典美,一方面也不能说古典美注定要高于现代美,只有共有、共和、共美的世界,才更能构成并衍生出大现代亦即大美的文艺、文化生态。

此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毛笔书法虽然应用不那么广泛了,但硬笔书法却应运而生了,且书法意识和书法文化传统仍然存在。其实,民国时代之后是探索性、实验性的共和时代,虽然曾经走向极端化,但历经曲折最终还是创造出了一个迄今虽不完美却也丰富多样、具有活力的大时代,这便是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继往开来的交叉或过渡的时代,复合多元的时代。这个时代在总体上确实能够体现出文化层面上的共和特征,兼容并存,有矛盾有冲突,却也依然相激相荡,相互促进。所以,从文化上看,中国的民国与共和毕竟有内在的贯通性,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时代,民国结束,也并不是一个书法时代的结束,以及另一个书法时代的开启,因为,从大历史观来看,中国传统书法依然在中国作家文人和书家文人的继承中延续着、发展着,其间也出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一些变化。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茅盾与书法文化的关联性研究,进入到更为宽广而又具体的文化论域。从中亦可以探讨茅盾笔墨所蕴含的书写文化真谛以及书写者心脉律动的奥秘。

如今,世间珍视茅盾书法及手迹者仍然很多,可以说其手书真迹是真正意义上的墨宝乃至国宝了,民间收藏已经非常罕见,拍卖行中的作品时或有之。在宝岛台湾,有一位作家叫李黎,其家居客厅壁上有一幅字:西江月/茅盾题,底下一方钤印茅盾。挂了许多年,被他视为珍宝,也令其友人惊奇、赞叹。瑏瑦现居香港的著名老作家董桥也很欣赏茅盾的诗书合璧的作品,曾寻寻觅觅许多年。他曾介绍道:朋友倒替我弄来一幅茅盾写给荒芜的一纸诗笺,录《读稼轩集有感》一律。茅盾拿荣宝斋溥心畲画的笺纸写的这幅小字倒是见树见林了。我喜欢这样纤秀的小文玩,书法艺术如今是残山剩水了,老前辈遗墨难得流传下来,有缘邂逅我总是尽量捡来保存。瑏瑧董桥的喜好很高雅,然而说书法艺术如今是残山剩水了,却未必公允。

当然,也有对茅盾书法持异议的文人。1944年第7期《万象》上曾刊登徐调孚化名贾兆明的书信体散文,题为《闲话作家书法》,文中先曾说到茅盾的稿子颇受排字人的欢迎,但后面又说:茅盾的原稿虽则清楚,但字却写得并不好,而且笔画常有不到家处,以致极易被排字人认错,我们校对人实在不欢迎他的稿子。他的字瘦削琐小,极像他的人体。这里的自相矛盾是明显的,且仅仅有实用的判断而没有书法艺术的判断,言说者的书法修养及校对者的能力也令人怀疑。至于说瘦削琐小如其身体,也忽视了浓缩的是精华抑或瘦小机灵、体小神大的事实。又如胡风也曾说:《新文学史料》适夷给我带来一本那个刊物名称的题字就是我觉得滑稽,好像现在没有这位大人物的题字,刊物就不能取得合法的形式。瑏瑨这里的不满似乎并非针对茅盾书法技艺本身(事实上茅盾书法功底远胜于胡风),而是针对茅盾的大人物形象和题写刊名的行为。因二人后半生不和,所以其中的情绪化倾向是相当明显的。如今,人们对茅盾的书法赞佩有加毕竟是主要的方面。

无论褒贬,茅盾文学生活与中国书法文化的密切关系则是基本史实,这关系涉及许多方面,不仅是茅盾被动的接受影响,而且也有主动的创作和传播;不仅是自己挥毫书写书法自娱,而且在印章、文房四宝、书法交际、题字题签等方面都有深度介入,进入了文学生活与书法文化扩展、拓展及广泛应用的动态场域。

面对新旧、中西之间的五四一代文人,令人赞佩不已的就是他们的文化胸怀和多才多艺,他们精通中西之学,贯通古今之道,特别是能够审时度势、兼容并蓄,采取必要的明智的适时的文化策略,对我国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茅盾即为这一文化精英群体中的佼佼者之一。其中,可以传诸后世的文化创造物颇为丰富,而其留下的书写手迹,则是特别值得后人珍视的文档文献文物,具有复合文本特征和多方面的文化价值。

笔墨当随时代,在茅盾书写行为包括书法书写中也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1988年北京出版且影响很大的《中国当代书法大观》中,茅盾书写的行书《一剪梅六十年前》即被收入瑏瑩,这幅书法作品用笔细劲坚挺,结字工稳偏长,布局大方得体。书写时爽然快捷,纵横自如,书卷之气扑面而来。瑐瑠此外,这从一个小小的侧面也显示着现代老作家与当代书写者的贯通。茅盾1979年3月两次书一首诗《题红楼梦画页》,认真地谋篇布局,一气呵成,神完气足,是茅盾书法中的精品。茅盾也曾给西北大学教授单演义等学者书写横幅或竖幅书作相赠,他对学者的热情由此可见一斑。而书法界也有不少人对茅盾有着浓厚兴趣,赠书法,赠印章,在其身后,也仍然热情不减。如《茅盾笔名印集》的出版,即为一例。《茅盾笔名印集》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分会、浙江省桐乡县文化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该书共收录根据茅盾曾经使用过的笔名篆刻成的作品125方。该印集缘于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组织本省部分篆刻家在茅盾故乡乌镇举行的茅盾笔名印集创作活动,把收集到的茅盾笔名数据,按编年顺序进行创作而成。这些印章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有珍贵的文化数据价值。此外,还有这样一个命题,即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与书法文化就是一个很有意趣的课题。迄今为止,茅盾文学奖每一届都有钟情于书法文化(或精于书写,或热爱收藏,或乐于鉴赏,或兼而有之)的作家进入获奖名单,如第一届中的姚雪垠,第二届中的李凖,第三届中的刘白羽,第四届中的陈忠实,第五届中的王旭峰,第六届中的熊召政,第七届中的贾平凹,第八届中的莫言,都与书法文化有较为深切的关联。虽然不能说这是对茅盾那一代作家的自觉师法和传承,但也不能说毫无因缘关系。中国文人的文化生活中,书法文化的创造和消遣是重要的一种方式,这是一条文化河流,很幸运,通过茅盾文学奖串联起来的作家中,就有延续这条文化河流的优秀作家不断涌现出来,这并非偶然,而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使命得到了自然而然的显现。

将文学生活与书法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益于身心,利于家国,文人作家何乐而不为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