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清朝之后戏曲文学中西施形象的概述

清朝之后戏曲文学中西施形象的概述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8-13 00:29:39
清朝之后戏曲文学中西施形象的概述
时间:2022-08-13 00:29:39     小编:蒋金良

1引言

清朝以后的中国,在短暂的和平之后便经历了变幻莫测的政治风暴的洗礼,进而经济、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对久为封闭的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方启蒙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对男女平权、妇女解放的宣扬,使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是带来了新的视角,于是戏曲作品中西施的人格便随着时代思潮的进步得到了完善和提升。

2清代戏曲文学作品中的西施形象

每一代文人笔下都力求脱胎换骨,即形式上来看依然是旧瓶,但内容上来看己装上了新酒。对于文学作品中的西施形象的塑造,清代文人依旧如此,力求其人物带有新思维、新观点,但每个时代带有的新思潮也必然会带有局限性。明中后期对人性的稍稍呼吁之后,社会思潮出现的短暂骚动到了清代却被压抑在理学之下,文学思想也因此进入了下一个流转的轮回。

清代传奇、杂剧中有关西施的剧作,今知仅有徐石麒《浮西施》、玉田仙史《陶朱公》杂剧、陈栋的《竺萝梦》三种。徐石麒的《浮西施》为一折杂剧,从题目上来看便知此作亦是贬毁西施之作,写范氯功成名就、辞赏归山之时,顾及西施是个妖孽女子,留向国中,终为祸本,故而载西施同去,拟将她投入江中,令从鸦夷以终。吴江玉田仙史所撰的四折杂剧《陶朱公》,演绎范氯救中子之事,剧中有范妻而无西施,故此不赘述。清代陈栋的杂剧《竺萝梦》是富有神话色彩的剧作,写的是一个浪漫故事,也可以说是西施的后传。故事情节由唐代范摊的《云溪友议》中记载的王轩遇西施之事扩展而成,此剧中西施因家亡国破,被越夫人沉水而亡,之后王母娘娘命她去做蕊珠宫管领司花天女。虽然她位列仙班,但情丝未断,一直牵挂吴王,想在生的时节与吴王何等欢爱。她很清楚地知道亡吴后,奴家始终总是一死。

但对于别人的误解,她心中有实在冤屈,说道:越夫人呵,纵不念亡吴霸越,也须晓玉洁冰清,怎说留着奴家还要倾亡家国。越夫人不谅解同为封建女性的苦衷,道自古道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奴家之死,谁人不知,后世乃云为范拉载入五湖而去,岂不可笑,越夫人用传统的贞节观间接促使西施成为忠节两全的女子。西施对夫差的忠贞感动了天地,王母娘娘便下旨让西施下凡,与二十年前重生人间的夫差(更名为王轩)卒卜完前恨,此剧并无什么新奇之处,清代戏曲对西施形象的塑造虽稍有变化,但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依然是封建礼教对女性忠贞的道德要求,因此不再详谈。

可以说清代有关西施的剧作,从用词遣句、创作思想到人物塑造都没有什么创新可谈,对后世西施戏曲的创作更是影响甚微。纵览西施文学作品,只有明代汪道伦的《五湖游》和梁辰鱼的《烷纱记》对其形象肯定和美化,且对近代及现当代的西施形象影响颇远,但却疏于对人物个性的丰满。在漫长的审美取舍之后,广大群众和文人按照自己的评判标准、趣味、时代思想和审美特点的影响及对历史的解读,近现代有关西施的剧作,选择了《烷纱记》,抛弃了那些否定西施的剧作,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地提高,近、现代对西施形象的刻画便更加地客观和人性化了。

3结语

近代以来有关西施的戏曲对西施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是五彩纷呈,各有特色。在这并不算长的历史时期内,出现的戏曲剧作家人数众多,剧本从思想到内容到艺术的取向,都十分的复杂。尤其是近代,在中国文化从古代走向现代、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这样一个历史转型期间,戏剧所面临的文化环境和文学思想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戏剧从思想到艺术的许多变化也是空前广泛深刻的,有关西施的作品,近代以来值得一提的便是1951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西施》、八十年代郑兰香的黎剧《西施泪》、九十年代推出的有台湾雅音小集《归越情》、黄梅戏《西施》及越剧《西施断缆》、2005年豫剧《烷纱记》、2006年昆曲《西施》等剧目。但值得一提的是梅兰芳大师演绎的《西施》和九十年代有关西施的剧目,这些优秀的剧目也演绎了戏曲作品中西施的人性回归的历程。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