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对微信舞蹈评论及其传播的讨论

对微信舞蹈评论及其传播的讨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01 02:48:38
对微信舞蹈评论及其传播的讨论
时间:2023-02-01 02:48:38     小编:郝井华

2011 年1 月21 日,腾讯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微信的免费即时通讯服务应用程序。根据腾讯公布的2015 年业绩报告显示,有90% 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使用微信。而微信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5. 49 亿,用户覆盖200 多个国家、超过20 种语言。根据数据初步分析所得,微传播 的时代也许已经悄无声息地降临。或许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已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之一。正如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所认为的那样,互联网不是技术而是一种观念和方法论。由于微传播时代的来临,它也孕育出一种新的文化、艺术、评论的消费模式O2O 模式。如果我们将视线聚焦在微评论上,我们将会发现一种新型的评论形式正在进入人们的视线,它以全新的形态发出声音、产生影响、重构评论观念。目前,这种评论形式呈现出了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同时,微评论正不断渗入众多行业领域之中,如新闻评论、电影评论、舞蹈评论、音乐评论和美术评论等。而它主要是从传播的载体与传播的主体方面进行渗透。我们知道,在传播载体上,评论可以划分为传统纸媒与新媒体两大类。而新媒体又可以细分为微博、微信等。从传播主体进行划分,它们又可以划分为公众媒体与自媒体。如慕容习习的博客、白兔快跑和舞评有艺思等,这一类自媒体舞蹈评论( 微博舞蹈评论与微信舞蹈评论等) 在不断兴起,或许在舞蹈界内人人都是舞评人的微舞评时代就要来临。微舞评在严格意义上包含两种,一种是微博舞蹈评论,另一种是微信舞蹈评论。而本文将视点聚焦在微信舞蹈评论上,并将其简称为微舞评来与微博舞蹈评论加以区别。

一、微舞评的概念

由于微信的广泛使用,全国各地的演出剧场与艺术高校都相继通过微信公众号来推广各类演出的信息与作品的评论。例如,2016 年5 月23 日,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推送了舞研堂特约舞评与写微评留言、评选我最喜爱作品赠票活动的信息。在此期间,北京舞蹈学院举办的第四届舞研堂的所有演出作品都进入微舞评的视野之中,即以微舞评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因此,笔者试图对这种新媒体舞评做些分析,并将之与传统纸媒舞评进行初步比较。

( 一) 微舞评的概念

在解释微舞评的概念前,我们要弄清楚两个问题: 第一,微评论是评论吗? 第二,微舞评属于舞评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术界内其实早有争议,但新闻评论界也早已给出自己的观点,即微评论理应被视为一种评论。《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的观点: 微评论虽然只有140 字,但已经包含了一篇好的新闻评论所应该具备的所有要素: 醒目的标题、独到的论点、形象的比喻、流畅的语言和清晰的论证。此外,时评界还有一种意见,并不是所有的评论都需要很详细的论证。由此不难看出,这种微言快语理应被视为一种评论,即微评论。关于第二个问题,笔者想引用王元麟先生的解释,广义的说,有关舞蹈的各种评论,都可以叫舞蹈评论。其中可以包括对舞蹈思潮、风气等的评论。但狭义而言,舞蹈评论应当指对舞蹈作品的评论( 当然也可以包括对某作者创作思想及一定社会思潮的评论,但这总应是连系着具体作品的评论) 。根据以上的解释,微舞评也理应属于舞蹈评论的范畴,只不过其媒介载体发生了变化。笔者对微舞评的概念解释是: 微舞评全称为微信舞蹈评论,即通过微信这一款社交软件来发表或转载舞蹈评论。它的主要类型有公众媒体与个人舞蹈评论网页的转载、即时发表的自舞评,也有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微舞评,如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舞评有艺思舞蹈人等官方微信公众号都不定期地推送舞评,让所有订阅者能及时了解最新的舞蹈信息与评论情况。它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即时性、互动性、参与性和多样性等。如即时性和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能即时发表观舞后的感想与评论,并可附上免费的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 参与性和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可以通过朋友圈、公众号平台等途径来共享主流媒体评论与自媒体评论的内容,可以通过点赞、文字留言、语音与转发等形式进行互动。

微舞评的出现,引起了哪些新的变化呢? 其一,它促使我们养成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 其二,它迎合了网民现在的移动终端阅读习惯; 其三,它逐渐打破了舞蹈评论的藩篱,进一步拓展了舞蹈评论的领地。对于传统纸质的舞蹈评论而言,微舞评所形成的新风尚应引起学人的关注,我们不仅要关注发布者与受众群的关系及群体类别,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舞蹈评论的职能与价值将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微舞评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新动力来推动舞蹈艺术的发展?

二、类型与特点

微舞评与传统媒介的舞评在媒介载体上存在差异,但舞蹈评论文章的类型、适宜的消费者存在共通性与相同性。

( 一) 共通的舞评类型

著名舞蹈理论家叶宁先生,曾从舞蹈评论文章本身属性出发,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新闻报导性的; 二是作品分析性的; 另一种是理论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写作开始形成更加多元的舞评+,进一步形成了普及型( 即新闻类舞评和大众舞评) 和学术型( 学者舞评) 。根据舞蹈评论文章的作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编导的舞剧自评。如《小麦丰收的创作和演出》与《乘客之家的创作过程》,编导从舞剧的缘起、构思、情节安排、创作过程、选材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反省作品的不足之处,可以说是编者与评者合二为一的自我否定之否定的舞评。

二是舞剧作品主演的舞剧自评。如《行动冲突舞蹈形象从芭蕾舞剧 海侠 的演出中学习》与《 俄狄浦斯王 形体塑造的体会》,演员从自身的视角出发,从舞剧的主题和思想入手,讲述如何通过舞蹈技巧的使用、舞蹈动作的连接、舞蹈形象的塑造与其他角色的互动来展现内心情感、刻画人物形象与内心的活动变化。

三是对舞剧舞台美术的评论。如《化景舞为情思舞剧 冬兰 舞台美术观后》与《作品与灵魂彼此相恋周立新舞美作品谈》,作者主要对舞台灯光、技术和舞蹈服饰等对舞剧的影响进行评论。这一类的评论能有效扩大评论的范围与受众群,更重要的是能促进舞蹈编导与舞台设计者更好地进行合作与创作。然而,笔者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编导的舞剧自评与舞剧作品主演的舞剧自评逐渐淡出了舞蹈评论的视线,逐步让位于观众对舞蹈作品的评论。

四是观众对舞剧作品的评论,又至少可以细分为以下七种:第一种是对国内外舞蹈编导与作品的评论。这类舞评主要围绕着编导与针对舞剧的选题、立意、结构、舞台调度、设计和身体的语言、律动与形象塑造等进行评论。如《福金与 天鹅之死》与《邓佑玲: 观万素舞蹈 人间情味》等。

第二种是对国内专场舞蹈会演的评论。这一类舞评主要以精炼的文字对晚会作品作出简要的点评。如白山先生的舞评玩物得志: 《缘从民间来》,田露的这些玩物创作,多起始于一个简练的动作单字: 《翠狐》采撷海阳秧歌提气悬针状态的拧倾体态( 教材中称为欲动先提夹臂探扇 《磨》截取海阳秧歌的追步动势; 《红珊瑚》在胶州秧歌丁字拧步8 字绕臂动态基础上夸张开指盘腕;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更是只一字曰转。动作的单纯带来了意象( 形象) 的反复缠绕和集中凸显,更制约了动作的微言大义和功利说教。瑏瑠他一针见血地点出作品之魅力。

第三种是对国内外舞剧新作的专题评论。如1958 年的《舞蹈》杂志,关于金明的作品《孔雀舞》的舞评论战瑏瑡与舞评有艺思推广的《人间情味》专题评论。本次《人间情味》的专题评论席间分别访谈了潘志涛、贾安林和慕羽的观后点评。而点评的内容主要围绕着对丰子恺漫画的演绎、艺术跨界融合与用肢体呈现人间情味等问题。

第四种是对国内外经典舞剧的评判。恰逢2016 年的世界舞蹈日,加拿大著名艺术设计师马斯科钦专门为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分别设计邮票。其中的一枚邮票的图案便是中国汉唐古典舞学派创始人之一,孙颖老师所创作的剧目踏歌。随后,微信上便疯转《孙颖与他的 铜雀伎》与《国际舞蹈日那枚邮票背后的故事》等这一类评判舞蹈经典的舞评。

第五种是对国外舞评的翻译。如《 舞姬 传说》与《表演镜拴》等。可惜的是,这一类舞评已经逐渐淡出舞蹈评论的视野,成为高级的消费品。第六种是对舞蹈小品的评论。这一类舞评基本遵循严格的写作规格。如《山东秧歌作品 的创作特征及文化意象解读》这一类的舞评。第七种是记录整理专家口述点评。这一类评论多属于预约或席间访谈,抓住重要的问题进行提问,其后再整体发表的舞蹈评论。如《作品与灵魂彼此相恋周立新舞美作品谈》与《专题舞剧 人间情味 特别访谈潘志涛》等。不管是微舞评与传统纸质的舞蹈评论都基本归类为以上七种舞评类型,但这七种类型的舞评大多属于学术舞评,而微舞评的优势在于对非学术大众舞评的高效传递。

( 二) 共同的适宜消费者的特点

微舞评与传统媒介( 纸媒、网媒等) 舞评文章的媒介载体虽有不同,但都拥有共同的适宜消费者群体,前者的消费者基本以微信通信录的朋友与平台订阅者为主,而后者则以订阅相关舞蹈艺术类杂志、报纸等的消费者为主,这些适宜消费者基本由舞蹈艺术家本体、舞蹈领域的从业者( 舞蹈评论者、舞蹈教师、舞蹈生等) 与舞蹈艺术机构、相关艺术的从业人员与感兴趣的大众所组成,而普通大众暂没有消费的欲望,所以他们较难成为适宜消费者。根据适宜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的强弱,笔者试提出两点假设。

其一,舞蹈评论的适宜消费者至少可为分为以下三大类消费群: 第一类为最适宜消费群,如舞蹈评论者、与被评论的作品有密切关系的舞蹈编导、舞蹈演员、粉丝与舞蹈经纪人等。第二类为较适宜消费群,如舞蹈教师、学习舞蹈理论的学生等相关舞蹈从业人员。第三类为适宜消费群,即舞蹈爱好者。

其二,舞蹈评论的文化折扣问题。根据赫斯曼与科尔伯特所提出的理论,笔者以为,这与文化折扣理论有着同工异曲之妙。文化折扣( Culturaldiscount) 一词最初由德国人希尔曼艾格伯特( Seelmann Eggebert) 用来描述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必要性,加拿大学者科林霍斯金斯( ColinHoskins) 将其适用范围扩展至传媒经济学,以此来测算文化产品跨境交易需要考虑的文化差异。并将文化折扣界定为: 文化项目的吸引力总是产生于既定环境,在跨文化交流中,这种吸引力会随着所传递信息与受众的文化差距的增大而减少,这一文化差距主要体现在对文化项目所体现的形式、价值观、信仰、制度和行为模式等的不认同,结果导致受众既不愿意更懒得理解这些信息。现在,文化折扣这一理论被广泛地运用到电影、电视、动画、马戏等进出口文化产品中。因此,笔者大胆尝试将该理论初步引用到舞蹈评论,并以为:

第一,舞蹈艺术与舞蹈评论之间的文化折扣是成反比的。主要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语言是文化产品对外传播的第一道屏障,也是导致文化折扣产生的关键因素,而舞蹈评论主要以文字语言作为首要的传播载体。即使懂得中文,但没有看过舞蹈作品,也会存在难以读懂舞评的情况。第二点,舞蹈艺术属于非语言类表演,即动作性节目,是文化折扣最少的类型,所以具有直接跨越语言所产生折扣的能力。舞蹈、武术、杂技等属于动作表演,本身并不需要语言,戏剧、电影、音乐在剧目编排的时候也非常注意非语言的表达,乃至直接取消有意义的语言文字,这都是直接规避文化折扣中最大的折扣 语言的利器。因此,舞蹈艺术与舞蹈评论之间的文化折扣的反比现象是注定的。

第二,职业、文化背景与审美习惯也是产生文化折扣的原因。折扣的产生主要源于消费者文化背景差异、是否经常观看舞剧、个人的审美品味、个人的艺术或技能水平等因素引起。因此,对于第一类适宜消费群来说,由于他们基本为舞评人与被评论的对象,同时他们的文化背景与审美水平较高,所以折扣程度相对较低。但对于第二类适宜消费群与第三类适宜消费群来说,由于背景与审美趣味存在差异,折扣就不可避免地显现出阶梯式下降的问题。

第三,舞蹈评论维系消费者的作用稳定老受众,吸引新受众,培养小受众。舞蹈评论不仅仅是评价舞蹈作品的好坏,同时,还具有吸引消费者与维护消费者关系的能力。如果舞蹈评论能将优秀的舞蹈作品庖丁解牛,消费者能很好地吸收,引起他们的消费欲望,无疑扩大了舞蹈受众群。尤其是一些著名的舞蹈评论家,由于他们自身的魅力,逐渐培育了一波粉丝,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而他们的舞评将会起到吸引与维护粉丝的作用,吸引他们对被评论的舞蹈作品进行消费,从而促进舞蹈艺术市场的繁荣发展。但如果舞蹈评论失真,不仅会影响舞蹈评论者自身的声誉与形象,同时,会增加文化折扣、信任折扣,这不利于维护粉丝,从而促使舞蹈艺术市场出现衰退的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好的舞蹈评论对最适宜消费者中的编导与演员的促进是最大的。虽然微舞评与传统媒介( 纸媒、网媒) 的舞评都存在共同的适宜消费者群体,但对于文化艺术产品适宜消费者的维护却有着不同的维护方式与价值取向,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传统媒介的舞评与微舞评的比较

( 一) 传统媒介的舞蹈评论与微舞评传播的差异

微舞评与传统媒介的舞评文章虽然类型与消费者有着共通性与共同性,但由于媒介载体的不同,两者之间也存在许多差异。笔者试从评论主体、评论对象、评论锐度、载体、传播方式、文体与字数要求、受众( 消费者) 、范围、费用、效果、传播速度、互动性、信用度、呈现样式、价值取向与评论深度等方面来分析传统媒介的舞蹈评论与微舞评之间的差异( 见表1) 。传统媒介的舞评主要以纸质为主,基本都是给相关的杂志期刊投稿。成功发表的舞评基本会录入中国知网、万维网等学术资源网站。由于正规的杂志、期刊会有字数、文体等格式的要求,所以极大限制评论主体与评论对象,锐度上比较注重平衡,多为公文式的语言。而媒介载体基本以纸质与学术资源网站为主,传播的方式、受众( 消费者) 与范围基本是以期刊杂志与网页浏览的订阅者或订阅单位为主,并要收取相应的费用。期刊、杂志基本为半月刊、月刊、双月刊或季刊,所以传播的速度较慢,互动性自然也相对较差,但信用度较高。由于纸媒自身的局限,其呈现的样式相对单调,基本以文字为主,辅以图片,其价值取向基本趋向于较高的学术价值,所以具有一定的评论深度,对巡演中的舞蹈作品的传播效果一般,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演出前的宣传,与演后的学术探讨。

微舞评以微信APP 为主要媒介载体,通过微信平台、朋友圈、微信群、微信好友、转载等方式进行传播,受众( 消费者) 主要以平台订阅者、通讯录好友与转载后的受众群为主,传播的范围基本可以覆盖全国。如2016 年期间,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官方微信平台所推送的舞研堂特约舞评的微信平台分析的数据。图表显示信息送达人数约为2800人,图文阅读人数最高为689 人,最低人数为294人,分享人数为25 人左右。5 月28 日写微评留言、评选我最喜爱作品增票活动信息送达人数为2835 人,图文阅读人数为5233 人。5 月23 日至29日期间,阅读总数为10699 次,在阅读总数中,有49. 64%的人是通过朋友圈阅读微舞评,有48%的人是通过好友的转发阅读。其中分享人数为317人,送达31 个省份。随着关注人数的增大,阅读的人数也会逐渐增多,同时,如果停止推送,掉粉的人数也会自然增长。微舞评的互动性强,主要表现在好友能通过转载、点赞、留言、语音、分享、推荐等方式进行互动,多样的、个性化的互动方式进一步丰富了微舞评呈现样式的多元与多样,语言锐度上较强,它往往直指本质,常常一针见血,少走曲线救国的路线。它的价值取向是趋向于大众共同参与的人人微舞评,但是这种人人微舞评受到文化艺术产品适宜消费规则的影响。微舞评的评论主体与评论对象较为宽泛,评论的主体既可以是专业舞蹈评论者、与舞蹈相关的从业人员,也可以是舞蹈爱好者与观剧的普通大众,所以在评论深度上往往参差不齐。微舞评不受期刊、杂志的投稿要求的约束,无严格的字数、文体要求,学术规范要求因人而异,评论者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但由于过度的自由,所以会导致信用度上存在一定的漏洞。

( 二) 传统媒介的舞蹈评论与微舞评传播的优势与不足

1. 传统媒介的舞蹈评论与微舞评的优势

根据《北京舞蹈学院学报》与《舞蹈》等期刊、杂志的投稿要求可知,传统媒介的舞蹈评论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多数为舞蹈界大能的评论。而微舞评的优点主要表现在文章来源多渠道、多类型、多平台、及时化,文章发布逐渐权威化、整合化,百家争鸣的局面明显。对新作新人具有实际的推广作用,有利于刺激消费者购票观剧的欲望( 尤其是连续演出与巡演的作品) ,并有效维持舞蹈圈内活跃的热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很少接触舞蹈艺术的普通大众。由于微舞评的自由性,微信的好友都可以自由参与到微舞评的互动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观众更好地看舞剧与积极参与到人人微舞评的活动之中。对于推广作品的效果来说,微舞评具有植入式广告的效果,能有效打破传统纸媒的文字、图片单一化现象,同时,由于小视频的植入会含有剧透的成分,或许这点会有效吸引消费者,从而形成一种文字评论+ 图片或小视频+ 转发+ 点赞+ 留言互动的微舞评模式。更重108要的是,微信平台能提供详细的微数据分析,有助于我们对消费人群进行剖析与对症下药。

2. 传统媒介的舞蹈评论与微舞评的不足

传统媒介舞蹈评论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时效性、互动性较差,专业舞蹈评论者垄断,过于学术化与舞八股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缺少舞评争论,阻碍新人涌入与使得普通大众难以阅读( 1996 年《舞蹈》杂志有一篇普通读者的信,明确提出了这一问题) 等问题。微舞评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缺乏严谨性( 个人差异的评论、攻击性的评论、跟风的评论等) 、深刻性、权威感( 很多用户都是舞评新人等) 、无视期刊权益等,这些不足有待今后网络制度的完善与各微信平台自身的规范。对于违反剧场的相关要求,如演出中拍摄小视频与照片等,也是需要进一步共同探讨的问题。

虽然传统媒介的舞蹈评论与微舞评有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但如果能相互借鉴、互补不足,舞蹈评论的论证便会更加充分,观点会更加新颖,表述方式也会更为多样。如果文章的标题与文章内容、论证过程与结论、语言与逻辑的推理都能充分糅合两种舞蹈评论的优点,无疑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结语微时代的今天,微舞评的出现使得舞蹈评论与舞蹈作品连成一线,为舞蹈圈内外搭建了一条光速通道,维系着爱舞蹈、喜欢舞蹈的大众,使得他们都一同卷入人人微舞评的生态圈之中。同时,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理论评论工作,并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提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以微评论为首的网络文艺评论由于其自身的优势会逐渐占领评论界的半壁江山。但是,我们仍必须要坚守着由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资华筠先生所倡导的舞蹈批评三真精神,第一是真实的感受,第二是真切的表达,第三是要能揭示艺术的真谛。因为无论是微舞评还是各类舞评都必须以真实的感受、真切的表达来揭示哪些艺术作品才是人们真正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最后,需要引起研究者和微舞评者反思和讨论的是信任折扣的问题。因为我们已经进入微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此,笔者以为微舞评会直接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所以利益关系就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即舞蹈评论的公信力问题。如果微舞评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无疑会对品牌的打造不利。但如果评论中肯、到位、并独具见解,甚至说出大家的心声,无疑公信力会提高,信任折扣会降到最低。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