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谈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因材施教”问题

谈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因材施教”问题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11 00:22:01
谈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因材施教”问题
时间:2023-05-11 00:22:01     小编:陈楠

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亦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 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自由教育的思想。在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兴起,西方自由教育思想逐步演化为七艺教育。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教会束缚、解放人性,教育的目标被重新定义为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工业革命后( 18 世纪末至19 世纪初)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总量剧增,学科领域和职业分工不断分化,专业教育在实用主义的催化下开始盛行并对以古典人文学科为核心的自由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一矛盾的背景下,在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冲突中,通识教育逐渐走上教育的舞台。

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更是一种教育目标,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更加关怀学生的精神建构和精神成长,让学生在健康、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建立起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价值观,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和健全完整的个体,这不仅是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任务。通识教育是使人真正得到回归人本身的教育,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全人。

虽然通识教育在大学已经经历二十余年的发展,但是其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2014 年于淑秀主编的《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一书中就指出目前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通识教育课程尚处于边缘状态,导致这一状态的主观原因包括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教育者对通识教育理念及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目前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是,担任通识教育课程的老师基本上是各个院系专业讲授这门课程的专业教师直接担任。专业老师担任通识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专业知识储备方面是足够胜任的,这些老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储备和学术素养,但是作为通识教育的教师,笔者认为仅仅具有专业知识储备是不够的。

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出名之后,一次接受《鲁豫有约》的采访中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百家讲坛》讲课和你在学校讲课完全两回事,都以为不就是换个地方上课吗? 上课我还不会吗? 我一教书匠,教了一辈子,别的不会,上课会! 我换个地方上课有什么了不起的? 其实那是不一样的,他们不知道这完全不一样! 因为一般学生他必须得在那听着,不好也要听。而现在呢,你看,一般学生是有教室的,有没有教室是很有区别的。易中天先生的这段话,笔者认为对于今天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因为换地上课的思维方式普遍存在于担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思想意识中。目前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大部分是全校学生自由选修,来听通识教育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比如笔者所讲授的《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导读》的通识课程,是全校所有非文科专业的学生( 中文之外) 选修200多学生分别来自全校21 个学院,70 多个专业。

笔者曾经在上课的时候在学生当中做了一个简单调查问卷。调查一下学生选择这个门课程的目的以及希望从课堂中了解的内容。调查之后发现,其中10%左右的同学是对于课程内容非常了解的,有10% 左右的同学完全没有接触过小说,一点都不了解,希望来听听看课程内容自己是否感兴趣。80%的同学或多或少接触过这些小说,来听课的目的是想系统化自己对于小说的认识和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这些学生对于该课程相应的知识储备是无法和文学专业的学生相提并论的。所以,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对于担任通识教育课程的高校教师而言,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通识教育课程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特殊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最终实现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目前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问题集中表现为:

( 一) 缺乏专业的通识教育课教师,担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对于课程的教学目标缺乏清晰认知

前文已经谈到,目前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都是由各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担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很多并没有认识到通识教育课程和自己所讲授的专业课有什么不同,简单地把通识教育课程理解成为换个地方给学生上课。而事实上,专业课程的目标是培养熟练掌握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通识教育的目标和目的和高校的专业教育截然不同。

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李曼丽教授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__育的各种表述之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建构: 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 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 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李曼丽,林小英两位学者曾经在2003 年对于北京大学担任通识教育课程的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 北京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含义及目标理解不清。这一调查发现,北大教师中,不明白通识教育目的的教师占了13. 6%。在一个有着通识教育传统的国内顶尖综合性大学,也有这么多的教师,不知道通识教育为何物,对通识教育来说,实在是任重而道远。笔者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也感受到,确实很多教师是不明白或者也压根也没有这种意识意识想去理解和认知通识教育的目的,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换地上课就是他们担任通识叫教育课程教师的主要认知。

( 二) 没有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教材,现有的相关课程的专业教材往往不适合通识教育课程使用

正是基于之前所论述的任课教师对于通识教育课程认知的不足,也直接导致目前通识教育课程教材缺乏。大部分任课教师直接拿自己的专业课教材给通识教育课程的学生上课,或者干脆就没有教材。专业课的教材对于学习通识教育课程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笔者认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教材应该下功夫认真编写,它是学生学习通识教育课程有力的辅助性的学习工具。因为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熏陶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仅仅靠几节课的老师的课堂讲解,显然不够,教材刚好可以有效的地补充课堂讲解的不足,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 三) 授课内容忽视学生的层次和知识水平,生搬硬套专业课的教案

笔者前面也谈到,目前高校通识课基本上作为全校的公选课开设,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来学习同一门课程,对于课程内容的了解层次不齐。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也将面临一个挑战,内容太简单,那些来深化自己知识的学生会觉得老师没有水平。内容太深奥,大多数学生听不懂,学生将会产生厌学情绪,这都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 四) 忽视启发式教学,缺乏和学生的互动

在笔者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及和学生的交流沟通中,还发现目前通识教育的课堂教学还存在中教师一口气讲到底的现象。某些教师认为,反正这些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内容也不懂,干脆自己从头讲到尾,学生是否听懂不理会,教学任务完成即可。笔者的感受是虽然学生们不一定对于授课内容的只是很熟悉,但是一般能够选择这本课程说明学生还是对课程内容感兴趣的,部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发热兴趣还非常大,教师如果一口气一讲到底,忽视和学生的互动,不主动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考,通识教育课程只能是流于形式而达不到实际效果。

二、通识教育课程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因材施教

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对通识教育的教学目标的认真解读,认为想要解决目前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比较好的方法是因材施教。当然这里的材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通识教育本身,一是指接受通识教育的学生。

从第一个层面上来说,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的应对措施,首先要从担任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上入手。李滟波在她的文章《专业课教师讲授通识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一文中就提到: 专业课教师讲授通识课既存在教育理念方面的问题,也存在教学策略方面的问题。在教育理念方面,专业课教师往往用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素质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的概念来理解通识课程,简单地将通识课理解为专业知识的普及课,没有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研究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这也是目前高校专业教师对于通识教育的普遍性认知。所以解决好通识教育存在问题的关键先从教师入手。

( 一) 加强对于担任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培训,让专业课教师树立通识

教育的理念,认识专业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区别和联系通识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目的,同时和专业课程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文学艺术类的专业课程,它的教学目的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之外,也提倡通过课程的讲授,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这些和通识教育的目的不谋而合。所以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需要因地制宜地清楚认识自己所担任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区别与联系,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以及撰写教案。教师在认知和掌握通识教育的自身规律之后,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于即有的专业课进行改造,制定出适合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较好的达到通识教育教学的目标。

( 二) 为通识教育课程量身定做教材

前文已经说过,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人的素养,通识教育也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上几节课就可以完成的,以大学来完成通识教育的任务,教师授课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对教材的阅读、自学也是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所在的湖北大学开设《中国古典小说导读》的通识教育课程,就专门召集该校古代文学专业的专家学者精心编写了一本《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导读》的教材,选取了六本古典长篇小说名著进行解读和赏析。

侧重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的现实意义,教材浅显易懂通俗流畅,让非文学专业的学生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去感受到古典小说恒久的魅力。

( 三) 了解选修通识教育课程

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同时教育课程大部分高校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学生能够来选修这门课,大部分学生是出于渴望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的目的来的,少部分学生是出于混个学分好毕业的想法。但是学生由于专业的差异,对于课程知识的了解程度也就是千差万别。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笔者认为一定要先了解一下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一个调整。所以,笔者认为通识教育的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比专业课更重要,对一个毫无专业知识和背景的学生讲授一门专业的课程,大到课堂内容的安排、小到语言的表述都是应该精心准备和对待的。

( 四) 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教学目的

通识教育的课堂更需要启发和互动,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这种启发和互动也是在像学生传授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同样也是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