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谈“理想声音的概念”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谈“理想声音的概念”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1 01:18:49
谈“理想声音的概念”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3-03-11 01:18:49     小编:秦久莲

理想声音的概念是人们认识和使用声音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它存在于人的思维中,是一种主观存在,而非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在声乐演唱中,理想声音的概念是指演唱者对即将发出的声音的明暗、刚柔、粗细、高低、强弱、长短等一系列声音属性的预设指令,能够对歌唱时的动作产生调节与控制。演唱者的歌唱器官都在声音概念的主导和支配下协调工作,从而发出符合作品要求和观众审美品位的歌唱声音。

一、理想声音的概念在歌唱中的主宰地位

在歌唱艺术的初级阶段,技术因素所占比重居多,但是到了歌唱艺术的高级阶段,演唱者会在成熟理念的指导下超越具体的技术手段。声音概念在其中起着支配的作用,当技术手段内化成具体理念以后,就会通过声音概念作用于歌唱艺术中。

(一)歌唱中的声音概念

美国音乐人类学家亚兰梅里亚姆(Alan PMerriam)提出过影响深远的梅氏三角模式,深刻地揭示了概念、行为、声音三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可知,声音概念是借助思维实现的。作为认识世界的思维表现形式,声音概念并非一种空洞的形式,而是与具体、鲜活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的。歌唱艺术作为演唱者内在精神、丰富想象的外化形式,通过歌唱行为、借助于音乐形象体现演唱者的情感和思维。在此,笔者要强调图中所示的情感与智慧、想象与技巧、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三对矛盾。在演唱实践中,理想声音的概念是通过这三对矛盾的运作过程而作用于歌唱行为的,虽然在本文中笔者着重阐述的是形象思维方面的内容,但是如果逻辑思维完成得不理想,也会制约演唱者对于音乐形象的塑造。如有的演唱者歌唱时情感非常丰富,基本符合作品要求的情感状态,但是由于技巧上的缺失,不能选择适合该作品的演唱音色或力度,从而导致塑造的音乐形象并不理想。这说明即使有了积极的形象思维,如果缺少相应的逻辑思维,演唱者塑造的音乐形象也不会理想。可见,演唱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相互作用、互为支撑的,就像天平的两端,无论偏向哪一方都会导致不良的结果;只有保持双方的平衡并付诸于歌唱行为,才能塑造出理想的音乐形象。

(二)音乐形象的塑造依赖于声音概念

在歌唱活动中,演唱者最终表现出来的音乐形象依赖于声音概念。如果没有声音概念,就不会发生由它所支配的一系列行为,也不会产生理想的音乐形象。声音概念在歌唱中的主宰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当然,笔者在肯定其主宰地位的同时,并不否认技术性因素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相反,笔者认为,在声音概念确定以后,技巧是影响歌唱质量的重要因素,技巧越高超,就越容易发挥声音概念的作用,更好地为歌唱服务。但是现在很多演唱者却脱离开声音概念的决定性作用,单纯地追求发声技巧,这也是不能正确地认识二者之间关系的表现。演唱者首先应该深入地了解:什么样的声音是相对理想的?理想的声音有什么特点和效果,以及一些有关歌唱的内容、风格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歌唱时演唱者一味地想着喉咙打开、横膈膜支持、面罩共鸣等发声技巧,就会造成一些问题,如有的演唱者嘴形张得很大,但是声音听起来不是被卡住,就是感觉空洞⋯ .事实证明,这种机械的、操作型的训练方法已经脱离了歌唱的本质,并不能达到歌唱的目的。

(三)声音概念与歌唱技巧密不可分

在歌唱过程中,声音概念与演唱技巧是紧密相连的。演唱者打开喉咙,加强声门的控制,有计划地使用气息,良好地调节共鸣,进行向前或向后调整等技巧的训练与使用,都是为了获得纯正、通畅、自然、饱满、圆润的声音。也可以说,歌唱技巧是为了理想声音的概念服务的;反之,如果演唱者掌握了理想声音的概念,就会不断地为了实现理想的声音而提高演唱技巧。只有能够充分体现声音的本质、规律、音乐风格和内容表现的技巧,才能被称为高超的技巧;反之,不能充分体现这些要求的技巧都不能算是高超、合理、科学的技巧。演唱技巧要随着作品对声音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因此,理想声音的概念处于演唱中的主宰地位,明确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其两者与声音概念的关系是演唱者更好地进行歌唱、塑造理想音乐形象的关键。

二、理想声音的概念有助于规范演唱者的演唱

理想声音的概念要符合某种客观的审美标准,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声规律与方法。因此,它不仅在声乐演唱中处于主宰地位,也能够对演唱者的演唱起到指导作用,能够规范演唱,而且使声音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歌唱中,漏气颤抖等是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某些演唱者即使到了歌唱的高级阶段,仍然存在这些现象。原因并非演唱者没有声音概念,而是其所具有的声音概念并不理想,导致声音不规范、缺乏美感。在美声唱法中,一般认为声音以纯正、轻松、自然为美,一切粗糙、颤抖的声音都是不美的。漏气现象的表现就是声音不纯正、不清澈、具有粗糙感,这主要是由于声门控制不好和气息使用不当所造成的。另外,声音颤抖主要是由于气息使用不平稳所造成的。如果演唱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在歌唱时只想着加强声门控制或者一味地要稳住气息,只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当然,笔者并非否认歌唱时要有技术上的考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演唱者要清楚地知道,声门控制不好和气息使用不当只是造成这些现象的表面原因,并非问题的根源所在。其根源是演唱者在歌唱时并没有在发出声音之前预想所要唱出的声音效果,在唱出声音之后也没有进行检验,即演唱者的声音概念不理想。这种自我评价对于演唱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学会自我评价,才能使演唱者的声音概念日益趋向理想状态,进而唱出规范和具有美感的声音。

另外,在歌唱中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歌者采用同样的声音诠释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导致所塑造的不同角色让人感觉不到声音与角色个性上的差异,如将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作品演唱得像意大利歌剧大师贾科莫普契尼的作品一样富有戏剧性。这都是因为演唱者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理想声音的概念,或者说演唱者已经建立了声音概念,但是不够理想所造成的。演唱者除了应了解作品的内容、风格、音准、节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该作品需要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是暗淡、柔和的,还是明亮、饱满的;是抒情的,还是相对戏剧性的。可以说,演唱者所有对音乐作品的努力,都是为了恰当地表现作品而寻找一个恰当的声音形象。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演唱者想到了声音形象,生理上就能做出既准确又完美的表现,这要求演唱者在日常训练中依据这种对声音形象的要求而不断地进行技术上的练习与调整,直到达到一种在潜意识下就能实现的状态。只有在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演唱者才会逐渐认识到哪种声音更动听、哪种声音更符合作品的要求、哪种声音更能够满足听众的审美、哪种声音更接近于理想的状态,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演唱者的演唱得到了规范。

三、理想声音的概念使声乐演唱充满生机与活力

音乐是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情感表达形式,声乐演唱更是如此,它不能只是符合某种规范,这样演唱者所诠释的音乐作品就会变得呆板、缺乏生气。如果演唱者将声音传递给观众的同时,只想着如何展现歌唱的技巧,这样的演唱只会让听众感到昏昏欲睡或坐立不安。就像每首作品都会包含着情感和基本情绪一样,演唱者的歌声也应该包含着演唱者的情绪,哪怕只是演唱一首短小的练声曲。理想的声音是充满生气和律动的,且带有情绪、情感的声音。演唱者只有将某种情绪和情感赋予自己的演唱中,才会使演唱变得饱含情感和富有生命力。这种具有生命力的声音才能让听众感觉到生机与活力。

因此,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演唱者歌唱情绪、情感的培养是关系到声音理想程度的关键性因素。笔者在此所提到的歌唱情绪与情感属于理想声音的概念中形象思维的内容,如果演唱者不具备这种歌唱素质,歌唱就会过于机械化,从而导致塑造的音乐形象缺乏生命力。在演唱者进行歌唱的同时,应该将歌唱的情绪和情感准备好,事实上也可以理解为对于语言及气息的准备,当开始歌唱时,这三者是融为一体、同时进行的。由此看来,在理想声音的概念的指导下,通过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平衡,能够让演唱者的演唱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感动演唱者自己的同时,也能打动欣赏者。

结语

理想声音的概念在声乐演唱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演唱者的灵魂。如果没有了灵魂,演唱者的演唱就无法体现出歌唱的艺术性与意义。因此,演唱者只有意识到理想声音的概念的主宰地位和作用,并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与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的演唱愈来愈规范,并充满生机与活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