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趣趣相连赏古曲

趣趣相连赏古曲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3 01:20:23
趣趣相连赏古曲
时间:2023-03-23 01:20:23     小编:焦继传

古琴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学生对古琴曲却十分陌生,他们不喜欢也不知道如何欣赏古琴曲。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古琴曲的欣赏置于音乐文化中,让学生探趣、品趣、玩趣、拾趣、凝趣,趣趣相连赏古曲。

【关键词】琴曲;激趣;音酚胛幕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如苏少版《音乐》教材中的民歌、戏曲、曲艺、古曲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宝石。但对于学生而言,这些宝石虽然耀眼,却十分陌生,不知如何欣赏。以古琴曲为例,古琴曲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学生对它很陌生,他们不喜爱也不知如何欣赏琴曲。因此,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责任重大,我们必须改变观念,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一无所知到理解接受。下文,笔者以人教版《音乐》六上《阳关三叠》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感受古曲的魅力。

一、琴筝同台――探趣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琴曲《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但学生很难听出其激动而沉郁的情感。如何拉进学生与古琴曲的距离,变陌生为熟悉,变漠不关心为跃跃欲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需要找到一把能打开学生好奇心、激发其探究欲的钥匙。笔者想到了学生熟悉的古筝,于是让学生比较古筝与古琴的异同,如外形、体积、琴弦的数量等,在有趣的对比中,学生消除了对古琴的陌生感。接着教师进行对比演奏,让学生领略古琴古朴、苍劲的音色,感受它与生俱来的历史沧桑感。在有了直观感受后,教师播放一段视频简介,让学生明白古琴的造型与“天圆地方”的联系,知道古琴三尺六寸五分长度的寓意。如此,学生便逐步熟悉了古琴,了解了它的文化含义。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中的文化,感受文化中的音乐打开了一扇窗。

二、声声交融――品趣

琴曲中蕴含着文人墨客时而细腻温婉、时而豪爽奔放的情感。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琴曲《阳关三叠》情绪的跌宕起伏和波澜不惊,让学生品味琴曲的趣之雅、情之浓,教师必须将音乐与文化融合在一起。当然,这种融合一定要让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雅趣浓情。

古琴有一种常用的演奏技法叫“绰上”,即左手某一手指在琴弦上按一定规律向上方音滑动(可以理解成歌曲演唱技巧中的“上滑音”),这可以产生时而委婉时而苍劲的音效,表达丰富的情感。笔者通过演奏有“绰上”和无“绰上”的旋律,让学生聆听比较哪一个更能表现出作者送友人时无奈、悲凉的心情,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感受“绰上”时如同叹气般的音调中蕴含的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为了引导学生边体验边品味,笔者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嗓音学一学“绰上”的音调,让自己的声音滑动起来,唱出“绰上”的独特韵味,在模仿中品味古琴的韵味,同时了解古琴的演奏方法为乐曲的情感表达起到的烘托作用。接着笔者演奏古曲,逐步引导学生用缓慢的速度、轻柔的力度读一读、唱一唱诗句,在朗诵声与琴声、歌声与琴声等的交融中,学生兴趣盎然,一个个宛若古时的琴者。由此可见,欣赏古琴曲,就如同品一杯醇香的茗茶,需要细细地品、慢慢地品,这样才能品味出它独特的趣味。

三、身心共融――玩趣

《阳关三叠》每一叠的后半段音调纯朴、富有激情,连续的八度跳进及“历苦辛”等处的反复呈现,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和感伤之情。这样的情感若单一地表达,对于小学生而言无疑是索然无味的,那么,教师应如何让学生满怀学习激情而又始终陶醉曲中呢?《诗・大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们可以借古人之智,在古曲中动一动、玩一玩,需要注意的是古曲中的“玩趣”一定要玩得恰当而巧妙,要既不失趣味又能升华学生对词曲、旋律、情感的理解。

【教学片段】

师:旋律较之前有没有变化?什么变化?

生:音区变高了,起伏变大了。(出示旋律对比线)

师:这样大的旋律对比,对乐曲有什么作用?

师:我们现在的声音条件还不足以充分地表现出“大跳”音程中的不平静,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可以用怎样的身体动作来弥补?

生:在大跳的高音处,“行”这个字上加上连续的跺脚,表现急速的行走,烘托诗人心中的不平静。

师:你们发现后面还用了什么记号?(重音记号)

师:这个重音记号,说明了艰辛的程度。

师:现在跟着老师的琴声唱一唱,我们可以将刚才跺脚的方式加进去,渲染歌曲的情绪,每个重音记号处踏一次脚。

师:现在,同学们把大跳中的强度和重音记号中的力度完整表现出来好不好?(教师伴奏,学生演唱)

通过以上教学,不难发现,在随着乐曲旋律、力度变化的连续跺脚和单独跺脚等玩趣体验中,学生更好地体会了古人的深切情感。古人的情感在学生真切丰富、身心共融的表达中得以彰显。

四、研究乐谱――拾趣

古琴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若要真把它在40分钟内讲解得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为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教师必须乐海拾贝,选出学生最感兴趣、最易体验的部分进行教授。

例如:在《阳关三叠》一课中,笔者给学生介绍古琴的琴谱――世界上唯一的文字记谱方式――“减字谱”。“减字谱”是把一些有代表意义的字的笔画缩减掉,然后重新组合,所以减字谱像字又不是字,每一个减字谱都包含了音的高低、快慢、长短以及双手在琴上的位置、演奏的方法。所以说,古琴是音乐与文化相融合的最具代表的形式。与其大费口舌地解释,还不如让学生研究乐谱,亲身体验古琴的文化内涵。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玩一玩古琴,尝试几个简单的演奏技法,比如右手的大拇指向外演奏叫托、食指向内演奏叫抹、中指向内演奏叫勾,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之后,笔者选择了一个减字谱: ,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意思?学生一下子看出上半部分有一个“大”字,立刻联想到了大拇指,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观察减字谱的下半部分会是什么指法?学生立刻会意,是右手勾第三根弦,左手大拇指按在古琴的第九个徽位上。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的眼睛是发亮的,身体是前倾的,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我提出谁愿意试着演奏出这个减字谱时,大家纷纷举手。在有趣而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被古琴文化所吸引,由衷地佩服古人的智慧。

五、拓展提升――凝趣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音乐教学中,应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学会唱歌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把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一首传承了若干个世纪的古曲,其背后的底蕴是十分深厚的。除了了解音乐作品本身的文化,还需要以此为中心辐射开来,挖掘经典,凝练趣味。

在明白“三叠”的含义后,教师引导学生联想数字“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运用:梅花“三”弄;一而再,再而“三”;孟母“三”迁。

唱完琴曲后,教师告诉学生,1997年,美国发射的第一颗外太空人造卫星上携带了记录人类文明的唱片,而其中就有中国古琴演奏的《流水》。这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骤增。接着,教师播放琴曲《流水》中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领略“泛音”的美妙、空灵、飘逸,再体会琴曲《高山》的古朴、苍劲,理解“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真切情谊。

综上,学生在接触饱含文化的传统乐曲、古曲时,需要教师将音乐和文化结合,让学生在种种趣味中体验、感悟,这样学生才能慢慢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感受中华民族音乐的强大凝聚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