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有效培养的思考

关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有效培养的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7 01:11:28
关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有效培养的思考
时间:2023-01-27 01:11:28     小编:蒋慧敏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音乐文化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成为世界东方的耀眼的明珠,同时中国音乐教育成绩喜人,也说明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成就与贡献。但音乐基础教育目前还处于紧缺薄弱的状态,还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针对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有效衔接培养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路,与读者共同探讨。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曾说过举国无人能谱新曲,实社会之羞也,表达了对当时中国音乐创作的无奈。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离不开教育的先行与先进。就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状况来说。近几年来高校的音乐师资培养和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实际有脱节倾向。

一、目前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音乐知识和技能,轻能力和素质等课程价值观问题;重西方音乐,轻传统音乐,音乐课程西方化严重;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忽视音乐教学的特点;缺乏对教育技术的研究,跟不上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学实践弱化,实际运用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折射出高校师资培养与基础教育对接出现真空与衔接不良。从音乐学科基础教育来看音乐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有以下一些不足:

1、师范特点弱化

师范特点弱化是多学科师资培养共性上的弱化。很多高校挂着师范的牌子,走的却是综合性大学的路。师范高校的办学宗旨弱化,自然导致培养目标模糊、专业导向偏离、人才培养错位等。比如音乐师范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中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教师理想弱化,师范高校学生没有把教育事业作为理想选择的是普遍现象,没有了为人师的理想自然也就不注意为人师的修行与准备,所以往往找不到,其他工作才想起教师这个行业来试试。显然教师这个职业成为了无归宿的被动选择,师范生对教育行业的忠诚度不足,更谈不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目前绝大多数的音乐师范院校对教育的理想追求的氛围少,追求纯音乐专业技术论现象多。

2、课程设置的学院化

普通高师音乐课程设置趋从于音乐学院专业课设置,导致大学生没有从基础教育教学的角度去思考和学习,而更多关注了所学音乐专业技术的点,忽视将来所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面。虽然音乐技能是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但从现状来看音乐教育严重偏向追求专业化技能,忽视学科的基础应用技能。比如很多高等师范音乐院校毕业生能演唱高难度的歌剧唱段却无法把中小学儿童歌曲唱得生动有趣,这显然失去了音乐学科的教育特点。很多音乐师范高校课程倾向单项技能专业化、拔尖化课程,而对教育教学法的指导却相当匮乏,从而直接导致师范毕业生很难适应就业后的教育教学环境。师范音乐院校首先是音乐教育专业,当音乐教育专业面向基础教育时就自然转化为音乐学科,而基础教育的学科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音乐素养问题。而非过早局限在专业领域里。在近几年的音乐教师招聘中看到很多的应聘者都有高超的钢琴独奏水平,却弹不了简单的中小学音乐课本中歌曲的即兴伴奏,这种适应不了音乐课堂歌唱教学的情况屡见不鲜。笔者并不反对师范高校对高精尖的追求,但同时要考虑师范高校毕业生将来所面对的对象是什么?如果不懂将来要做什么,就不懂现在要学什么。面对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功利化地追求高精尖的技术,忽略实用性和创新性,是目前较多高校出现的不切合实际的典型培养模式,也是学习不接地气的表现。

3、教育实践形式化

众多音乐师范类院校对待学生就业前的岗前教育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或缺乏有效指导。缺乏教育实习经验的大学生一毕业就要面对基础教育的繁杂教育教学环境定会水土不服。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已经从师范院校扩展到非师范院校。很多有着教育理想的非师范生加入教师队伍。虽说是师资队伍的一种扩充与包容,但非师范毕业生更是没有教育实践的必修课程,没有国家规定的岗前教育实践,因此非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更无从考量。那么,需要完善师资培养的规划和制度,形成有效的教师选拔制度,打造更强的教师队伍。比如师范音乐院校的学生要加强全员采风和全员参与一线教育教学见习实践以及社会综合实践。在师范院校的培养方案以及课程结构中,理论课程(课时)比例占到总教学计划课时的70-80%。对教育实践、教学实用课题研究、模拟教学、观摩研讨等活动开展严重不足。特别是有着关键实战作用的教学实践只有4-6周,有的师范院校更少,甚至走形式。相比美国的15周、法国的27周要少得多。缺乏实践的学习,基础教育工作岗位适应期将更长,甚至不适应。

二、新时代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多元培养

面对基础教育来说,什么的音乐教育人才才能适应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音乐普及课、高师音乐院校的师资培养、在岗音乐师资的继续教育三者间如何有效衔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内涵发展来说,质和量是基本的两个维度,农村的音乐师资还处在量不足的状态,而城市却是遭遇质的提升的瓶颈。国家在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师资的均衡发展问题凸显,其中音乐师资质和量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逐步投入,质和量的协调发展及有效培养问题是当下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亟需思考解决的问题。

1、理想的培养与理念的塑造

音乐教师是文化的使者,是心灵的导师,音乐对孩子来说有直接的影响,而且是润物细无声的。音乐教师直接影响学生理想的塑造。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要有为教育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

宋代诗人范开的诗句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意为教育理念是教育先行思想。没有一种理念绝对正确,绝对不变的。但在社会的多元发展中应积极调整教育教学理念,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还遵循一种固化的模式,造成高校的音乐人才毕业后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岗位,某种意义上只能说音乐技能上达到一定的层次,是技能上的毕业,而教育教学理念却有可能是空白或是严重不足的。积极研究新时代课标以及教育动态研究是应届毕业生的短板,只有加强教育实践理念学习,才能有效指导音乐教育工作者有效开展音乐教育活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融入音乐教育。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也是教育教学中学生所追求的价值方向。已经成功举办四届的中小学艺术展演的主题阳光下我们成长所体现就是追求真、善、美。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艺术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学校艺术教育特点与规律,统筹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基础教育音乐学科教育教学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注重音乐学科特点的情况下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音乐教育教学作为一种基本要求。

3、音乐教师实用音乐技能培养

(1)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当代的音乐教师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才能成为学生美好心灵的导师?审美能力是对音乐教师提出的基本学科要求。音乐教师应具备很强的音乐审美能力即音乐鉴赏与分析能力,才能有效在教育教学中起作用。比如有教师指挥合唱作品《葡萄园夜曲》,学生唱得非常响亮、大声、粗浅,表达破坏了音乐的形象与意境。音乐的美荡然无存,说明对音乐审美把握不够。审美能力的问题将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所以要培养学生发现美、启发美、表现美的能力,养成多听、多感悟的习惯,开阔眼界、提升境界,博采众长、综合提升。学生才能在真、善、美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2)优化课程结构。音乐教师应具备音乐实践力,其中包括音乐表演、视唱、即兴伴奏、合唱指挥、创作力等基础教育实用能力等。抓基础、抓实践、重实用、深研究。把音乐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有效结合,技术服务于教学,理论研究指导教学。在高校的课程结构设置中,将一、二年级进行分类教学,夯实基础,开设声乐基础课、钢琴基础课;三、四年级重点提高能力,针对音乐教师岗位的需要开设钢琴教学法(特别是实用性强的即兴伴奏法)、声乐教学法、舞蹈教学法等,全方位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现有音乐师资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中重点训练教育教学中的短板,弥补高师课程结构中的不足,并着重结合音乐学科特点调整继续教育课程结构。比如教师进修学校的继续教育课程可进行培训课程化、序列化、主体化。突破早期的零散、随意、固化的教研模式,寻求音乐师资继续教育的新亮点。

(3)扎实音乐实践活动。不论是高校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还是基础教育中音乐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各种音乐课外活动。音乐活动力体现音乐教师的组织能力与学科活动的有效力,是综合能力的表现。比如高校中应加强实践指导,定期进行节目创编的实践训练,定期编排节目参与社区活动的社会实践,形成学分与实践相挂钩的考核机制,形成实践反馈机制,防止音乐活动实践形式化。在现有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中要进行活动实践课程的有效指导,教师进修学校等相关的教研管理部门对学科的活动指导从目前来看还是不够的,靠教师的自身摸索容易用经验主义替代科学的活动设计与管理,造成实践活动效果低下。比如可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等多渠道评价指导实践,与名师结对子、牵手名校共教研、活动沙龙交流等。

4、非音乐技能因素的提升

(1)综合素养因素。宋代诗人陆游的一句功夫在诗外形象说明教师不仅应具备专业素养,还要学习非专业领域的学习与提升。音乐学科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艺术,非音乐素养的学习能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能更有效开展音乐教育工作,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达芬奇的成就说明综合素养的惊人潜力等。文学素养、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力、多媒体制作能力都直接与音乐课堂息息相关。甚至最基本的教师的板书、普通话、仪容仪表、学识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合唱《大江东去》如果不能理解苏轼词中的文学价值与语言的意境,即使插上音乐的翅膀也难以飞翔。音乐不是简单的音符堆积,是文化的载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容易造成断章取义、南辕北辙。

(2)学习能力因素。科技的发展变化及教育现代化需要高效恒久学习能力,教师应具备为未来而学习的能力,不论是高校的培养还是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要结合多元学习的方式才能站在教育的最前沿。比如音乐文化、音乐科技、音乐创新、音乐前沿技术的学习等。在学习方式方法上多一些跟进式、研究性、合作性、多元性学习等。

总之,音乐师资的有效培养是音乐基础教育的根本保障,高等师范音乐院校培养课程的结构优化与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化、系列化、有效化相结合形成有效长链条培养机制是音乐师资培养的大方向。音乐高等师范院校与基础音乐教育不是矛盾的对立体,而是需要有机的部署和规划。正确理解高校的专业与基础教育学科的内在联系。培养出既有高素养的音乐人才同时适合基础教育音乐学科发展特点的音乐教育人才,才是当今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师资的培养与对接的有效途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