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 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浅谈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 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8 00:42:37
浅谈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 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时间:2023-08-18 00:42:37     小编:

提起澜沧,你可能觉得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但提起电影《芦笙恋歌》,热爱音乐的你就会对这个地方产生一种美好而亲切的感觉。这里山川秀美,地灵人杰,勤劳质朴、富于创造的拉祜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由于同汉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音乐与舞蹈在勤劳善良而又质朴的拉祜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拉祜族人民善于歌咏,娴于舞蹈,其音乐舞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一、拉祜族的音乐舞蹈文化概况

(一)、拉祜族民歌的种类

拉祜族的民歌大都来源于本民族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是生活在民歌中的艺术化再现。拉祜族民歌主要分为古歌、山歌、 想念歌、儿歌和催眠歌、习俗歌等多种类型。内容多涉及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及亲情等。其中情歌、习俗歌尤具特色。情歌中最有民族特点的是《换花调》、《问路歌》、《搭桥歌》和《追蜂子》。《换花调》用鲜花比喻爱情,用赞花、换花、护花来象征对爱情的忠贞。习俗歌中有大量的《祭祀歌》,祭歌中最有特点的是《叫魂歌》。《叫魂歌》常常按时序述说一年的生产过程,召唤魂魄去播种收获;也有以节日的欢乐召唤魂魄归家团圆的;还有叙述拉祜祖先起源和迁徙历史,召唤魂魄不忘祖先回到人间的,其歌词多用比喻,形象生动。

由于基督教在19世纪末传入到了云南澜沧地区,传教士带去了吉他以及西方的音乐理论,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拉祜族的小伙子几乎人人都会弹奏吉他,编配歌曲,因此,拉祜族的民歌在吉他童谣式的伴奏下,表现民出了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欢乐、祥和的气氛。如民歌《快乐拉祜》就是这样的一首欢快活泼的再现拉祜族民族风情与民族特性的原生民歌。这首歌曾在2008陕西原生民歌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二)、拉祜族的民间舞蹈

拉祜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与其悠久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广为流传的芦笙舞、摆舞舞、跳歌等舞蹈,是拉祜族社会生活中一种较为集中的文化体现。拉祜族舞蹈集宗教、礼仪、娱乐、艺术为一体,每一个舞蹈所表现的形式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拉祜族与同属氐羌族群的彝族一样,崇拜葫芦,拉祜族传说,拉祜族的祖先扎迪和娜迪是从葫芦里生出来,因此把葫芦视作祖先诞生的母体的象征。芦笙舞是拉祜族的传统舞蹈,在节日集会或有的祭祀活动时,均跳此舞。芦笙舞的动作,除有少数为祭祀活动时的特有动作外,绝大部分是表现生产生活和模拟动物生活的,男的吹笙,女的手拉手围成圆圈,其舞蹈为芦笙舞的基本舞蹈形式。芦笙舞是特点突出的拉祜族代表性舞蹈。每逢重大的节日,如火把节,身着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在篝火旁载歌载舞,跳起活泼欢快的芦笙舞,尽情欢歌,气氛热烈。跳起芦笙舞,不仅能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充满民族团聚的欢乐,还能增强民族的信心和力量。与芦笙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摆手舞有大摆手、小摆手之分。小摆手舞每年正月举行一次,主要是表演农事、渔猎活动。大摆手每三年举行一次,内容在小摆手舞的基础上,再加上披西兰卡普表演的军战舞。舞姿朴实,音乐节奏明快。

二、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拉祜族是一个充满了民族活力与音乐动感的少数民族,他们的音乐与舞蹈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其传统的音乐文化历经世事的变迁后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但在外来文化大举入侵的今天,拉祜族的音乐舞蹈文化同样也面临着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渐渐消失殆尽的尖锐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写道: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无可厚非,拉祜族的音乐舞蹈文化当在我们的重要保护之列。

针对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的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旨在对保护这一珍贵的音乐舞蹈文化尽一些微薄之力。

1、加强对拉祜族民间艺人的保护

a、从拉祜族的音乐舞蹈现状来看,目前尚有极少数掌握古老的拉祜族民歌与乐器演奏的民间艺人。但是,这些民间艺人的年龄已严重趋于老化,所以应该加强对这些民间老艺人的保护。要组织专业人员对现在的表演情况进行录像保存,并制作成光盘留存资料,同时还要深入研究他们的表演艺术。

b、云南澜沧地区的民间舞蹈工作者,

对拉祜族舞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如利用自己的舞蹈专长,多与老民间舞蹈艺人接触交流,加强本地民间舞蹈资料的搜集力度,学习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另外民间舞蹈理论的专家与学者,应该尽量深入实地进行田野考察,从舞蹈理论的视角对拉祜族舞蹈进行分析和研究,做好基础工作,以便让更多热爱民族艺术的人们和文化职能部门认识到古老的拉祜族舞蹈的价值。

2、对拉祜族的音乐舞蹈生存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特别是在旅游文化的带动下,拉祜族音乐舞蹈的生存背景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自娱自乐转为当地人谋生的一种手段,因此,在不影响其经济功能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利用一些人为的因素为其营造一个更好的人工生存环境。我们必须将民间行为和政府行为相结合,个人行为和集体行为相结合,对其进行人工干预。笔者有以下建议。

a、经济扶持

虽然澜沧地区的拉祜族人民在一些民族节日上会展现自己的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但现在他们却更为注重活跃于当地的旅游节开幕仪式上,庆典仪式上,并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报酬为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文化职能部门应多为民族音乐舞蹈的表演提供一些特定的时间和场合,扩大其影响面,必要时给予民间艺人们以经济的支持,以此来实现拉祜族音乐舞蹈的可持续性、良好性发展。

b、文化宣传

主要是利用现代传媒如电视、网络的快捷和覆盖面广的特点,适当在报纸上、电视上加大对拉祜族民歌、舞蹈、乐器的介绍以及民间艺人的专访和歌舞表演。宣传力度的增强,可使拉祜族的音乐舞蹈在民间音乐文塔神之子。这场战斗同样是一神教大获全胜。

第七灾是冰雹之灾。摩西举杖行神迹,上帝使冰雹降在人和牲畜身上,唯独以色列人所住的歌珊地没有冰雹。这是一场在上帝和埃及人敬拜的风暴之神塞特(Set)之间的冲突,其结果自然是一神教再次获胜。第八灾是蝗灾。在埃及宗教中,奥西里斯是掌管农业的保护神,在这场灾难中也无能为力。上帝使蝗虫遍布埃及全地,目的是要以色列人世世代代都知道上帝在埃及行神迹。

第九灾是黑暗。摩西举杖行神迹,埃及遍地乌黑了三天。埃及的太阳神拉(Ra)是这场灾难的受嘲讽的对象。在埃及的宗教中,拉是埃及多神崇拜中的一位主神。对他的崇拜开始于早王朝,发展于中王国时期,到第五王朝时到达顶峰。在18王朝时,一度成为唯一神。但是,即使这样一个神在与以色列人的上帝之战中也是以失败告终。

第十灾是头生子和牲畜的死。埃及人把法老看作是活着的神,位列众神之间。这在他们的宗教里面也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但这里他却失败了,因为他连自己的头生子也无法保护。这最后的一次灾使得法老终于彻底屈服了。他准予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踏上返乡的路。

三、十灾中反映的一神教与多神教的冲突

从历史的角度,十灾没有什么可信之处。而摩西的身世更是扑朔迷离,关于他的生平事迹除了《圣经》以外,我们无法查找到其他的线索。弗洛伊德在他的《摩西与一神教》中更是断言摩西本是埃及人。至于摩西出埃及的时间更是众说纷纭,也是在推断之中,一种说法是公元前1225年拉美西斯二世时代,还有根据考古发现和传统说法,公元前1445年,弗洛伊德推断说是在公元前1358年和1350年间。

然而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摩西出埃及记故事中所反映的宗教冲突,及其体现的态度。西方学者从进化论的角度,认为宗教是逐步演变的,而基督教等一神教是宗教发展的高峰。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考察了宗教观念和宗教体制在历史上的发展,把宗教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有三种宗教:拜物类,多神类和一神类。最初人们崇拜的是自然界的自然势力,即粗野的自然物质对象本身,是为拜物教;以后他们开始崇拜那支配自然势力的实体,即强有力的神,低级的神、英雄伟人等,是为多神教;进一步,人们把这一崇拜体系简单化,使整个自然界服从于一个唯一的神,即推动这个自然界及其各个部分的最高理性、精神、宇宙灵魂,形成一神的观念,是为一神教。英国哲学宗教上的怀疑主义者休谟也提出大致类似的主张,在他的《宗教的自然史》中,他认为人类宗教的发展历程乃是首先发自多神教,这是人类最初的宗教,然后从多神教中脱胎而出一神教,后来才演化为基督教之类的一神教。

英国宗教人类学家泰勒根据万物有灵观,系统总结了宗教的起源与进化。在他的《原始文化》中发展了社会进化三阶段的观念:即万物有灵论多神教一神教。他认为宗教的发展方向如同基督教的发展过程,是从原始的多神教发展为像琐罗亚斯德教一样的二元神教,然后再发展成一神教,一神教是最现代发展最成功的宗教。

四、结语

从宗教发展的进程的角度读《出埃及记》中的十灾,它实际反映的是一神教与多神教的冲突。它不仅因为上帝挂记与亚伯拉罕的约,而是为了描写一神教与多神教的冲突的胜利。在这样的前提下,再阅读《出埃及记》中的十灾的故事,我们就会看出这实际上是一神教与多神教冲突的高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