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基督教音乐

浅析基督教音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18:41:16
浅析基督教音乐
时间:2023-08-06 18:41:16     小编:

摘要:基督教敬拜的丰富性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该题材在教会生活中要吸收各种风格的音乐。尽管早期的基督教思想家对于在敬拜中使用音乐还有些犹豫,但音乐对基督徒灵性增长方式的能动作用,很快就被认识了。本文以巴赫音乐作品为例,进行了对基督教音乐的探索,以期在深刻理解巴赫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宗教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基督教音乐的神圣性和导善性。

关键词:巴赫;格里高利圣咏;经文曲;圣弥撒

据史料记载,在基督教会中,早期对音乐最为重要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以某些曲调对词语的诵读,而这些词源大都来自于圣经,它们被用在修道院的仪式中(通常是固定时间的共同祷告),比如,在较早的晚祷上诵唱“圣母玛利亚诵”(“我心尊主为大”),以及在稍后的晚祷中诵“西缅之颂”(“主啊,如今可以释放仆人安然去世”)在这些唱颂中,每一个诵曲都以其第一个拉丁词为名。不久,人们就开始采用一种无伴奏的单声咏唱来吟唱这些段落。在这种咏唱中,最为现代人所熟知的就是“格里高利圣咏”。随着作曲技术和器乐的不断完善和改进,这些歌唱模式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华丽。为了表现以这种方式来吟咏圣经中,不同段落的所有不同情感,基督教音乐的形式,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深奥。

一、基督教音乐的概况发展

基督教是一个音乐的宗教,一个歌唱的宗教。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只有它的音乐最多,歌唱最多,音乐水平的发展最快最高。而基督教音乐在西方则被称为教会音乐或宗教音乐。它被公认为是西方音乐的基础。根据《旧约`创世纪》记载:雅各为他的儿女们做歌预言他们的将来,是文字记载中基督教最古老的歌。值得注意的是,在旧约圣经的《诗篇》中,其第一首赞美诗就以热爱自己的本民族,并反抗外来压迫为其主要内容。希伯来人民所信仰和歌颂的上帝是一个公义,正直,拯救受压迫人民的上帝,是一个完全主张爱自己爱国家爱人民的上帝。这种崇高正直博爱的思想,正是基督教教义和基督教音乐的充分体现。

希伯来民族的宗教音乐,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很发达了。我们从旧约圣经中的记载就可以窥其一般。在当时音乐被分为两大类:“声乐”与“器乐”。在声乐中有:吟唱,启应唱和齐唱。器乐则被分为:丝弦器乐,吹奏器乐和打击器乐。这些器乐的主要功用便是:称颂,感激和赞美上帝。到了《新约》时代,耶稣曾和门徒们一起唱过诗,保罗在监狱中也曾经唱过诗,并在《启示录》中讲到,天国里是充满音乐的。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使得基督教徒们在饱受压迫和磨难时也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他们惨遭迫害时会唱歌,欢乐时也唱,赞美时也唱,痛苦、悲伤、祈求时更唱。

随后到了公元4世纪左右,在罗马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座音乐学院。它是为教会培育圣诗班人才所设立的,其所专门教授格里高利圣咏调。所谓格里高利圣咏调是将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各地的教会音乐,集中、修改和发展而成的。它包括有东方,古希腊以及欧洲各民族的音乐旋律。这些旋律自然朴素而且很优美,平缓,在教堂中演唱时,它具有庄严、肃穆的色彩。所有的格里高利圣咏都是单声部音乐,没有小节线,也没有拍子记号。节拍自由、旋律舒缓、平静、超凡、脱俗,使人听后可以消除尘世俗念,体会上帝的神圣与慈爱,充分表达出基督精神。后来的许多作曲家都引用格里高利圣咏调来进行写作:莫扎特《朱庇特交响曲》结尾时的赋格曲动机,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终曲的中心,以及伟大的宗教音乐家巴赫所做的《b小调弥撒》等,都曾使用了其作曲方法。直至今日的新教基督教徒们还在经常诵唱。

教会音乐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有了缓慢的进步与发展,也就是从格里高利圣咏,到帕勒斯特里那的歌曲。此时单声部音乐发展成为了奥干姆音乐。而奥干姆一词来源于《圣经》:“用大卫所做的乐器诵赞耶和华”,这里乐器一词就是指“奥干姆”,且还有用具、工具的意思。再后来又有了“经文歌”的出现,它是根据《圣经》上的字句而写出的歌唱曲。之后多声部的经文曲又代替了经文歌,出现在教会音乐中。其字句也都来自于《圣经》,是根据所用经文的词义而编写成若干部分。至此,经文曲成为音乐发展中主要和最重要的音乐形式。有的经文曲可有乐器伴奏,但伴奏部分多是与歌唱声部平行若干度而进行的。此后,又发展出“无伴奏经文曲”。迄今为止,大多数天主教和新教基督教中的圣诗班仍在教会的崇拜仪式中诵唱经文曲。

二、巴赫的基督教音乐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第一卷第105页上说:“艺术到了最高阶段,是与宗教直接相联系的”,“宗教往往需要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真理”。作为宗教艺术的基督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史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巴赫便是举足轻重的杰出代表。

巴赫,德国作曲家,风琴演奏家。出身于爱森纳赫的音乐世家,自幼从家父修习乐理知识,后随长兄学习键盘乐器。少年时,在教堂当过童声歌手,成年后,担任过教堂的风琴师。曾先后在魏玛出任宫廷乐长和莱比锡托马斯教堂主场。晚年双目失明,病逝于莱比锡。

作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德国作曲家之一。巴赫一生曾创作了大量的宗教音乐和器乐曲。其中最著名的有《圣诞神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等。在他心中,音乐的出现是为了赞颂上帝的声音,他的音乐是为了传布他的宗教信仰。作为一名忠实的路德宗基督教徒,巴赫的信仰和他的音乐作品一样高尚、纯洁、宏伟、庄严。他的品德也和他的信仰一样,晶莹、虔诚、极为善良。巴赫生活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初期,在音乐方面他更进一步实现了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新教神学。作为成为一名至诚的信徒,巴赫从来没有意识到他的一生,有哪些工作、时间和努力不是为实现他的信仰的。他在任何工作上都是虔敬,认真,竭尽己力的,都是在以一种极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无论从他的哪一部作品中都体会得到他的信仰表白,以及他的高尚道德标准的显示。 正如阿尔弗雷泽所言:巴赫一生创作的目的,就是“使上帝的话语广为流传,从而使宗教音乐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人们认为巴赫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但巴赫自己本身却否认这一点,从他一生的经验中也印证了他这样的观点。他说:“我只有勤奋努力才行,谁像我一样勤奋,谁也会做到这一点。”故而,他勤奋努力的实现着自己的观点――用音乐将他的信仰表达出来,并且敬拜和听从上帝的旨意。正因为如此,宗教信仰并没有成为巴赫前进路上的阻力,反而是他改革、创新、更大胆创作的原动力。

巴赫作为一位发展对位法和声学的大师,他的音乐创作“不是根据个别词曲和形象进行的,而是在深刻的理解了所要表达的宗教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艰苦创作的。”他在所做的《管风琴手册》的封面上写道:“仅为崇奉至高上帝――使圣徒从中受益。”仅举这些浅例,便可以说明巴赫虔诚的宗教信仰,一方面是约束他的私心杂念,不虔敬、不认真的工作规条;另一方面又是他前进创新,为人类得到教益,认真勤奋工作的动力。

总而言之,我们总结巴赫在宗教音乐上的成绩主要有:

――将巴洛克时期光辉的宗教音乐成就,引入康塔塔的合唱曲中。

――使圣诗班的合唱及管弦乐队,将赋格所固有的深入人心的力量表达了出来。

――巴赫的歌调中,有热烈激动地情感,也有诗一般的沉思情感,其目的就是使虔诚人们的心灵苏醒,并使他们得到安慰。

――在使用动机及用音乐表达情感方面他超过了以往所有的音乐家。

――人们过去只能用词、字来表达心灵与精神方面的关系,巴赫则清楚的用音乐表达了出来。

――巴赫的宣叙调完全起着宣教者的作用,其中包括了劝告、安慰与祈祷。

纵观巴赫的一生,他共创作了250首康塔塔,几乎足够教会每星期一首,使用五年;多首风琴曲,其中多一半是以赞歌为基础的创作。还有6首经文歌,5首受难曲和一首《B小调弥撒》曲。在这些所有的创作中,这首弥撒曲尤为惊叹。它是天主教为纪念耶稣的最后的晚餐〈圣餐〉所举行的仪式音乐。用拉丁文写成。作品在总体上表现了庄严崇高的思想。全区分为五部分,恳求主;垂赐怜悯;荣耀颂;使徒信经;圣哉和上帝的羔羊;其中有合唱、重唱、独唱咏叹调等形式。在这首弥撒曲的荣耀诵中,巴赫为女中音所写的咏叹调很有特色,和声与旋律华丽并深含情感。使徒信经九段中的7首合唱和一首独唱,戏剧性的、坚定的表达了对上帝以及基督被钉十字架和复活的信仰。在“看哪!上帝的羔羊除掉罪恶”的一段中的女低音独唱,表现了对羔羊被杀的悲痛,以及羔羊在被杀时的顺从。《B小调弥撒》应是巴赫的最精心之作。正如大卫艾温所言:“可以说,巴赫的这部作品是他受到了至高无上者的感动,而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伟大作品。

三、基督教音乐的教育影响作用

音乐对于今天基督徒的生活,仍然是一个必要的部分,以往的经典在现代的基督教敬拜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祷告礼拜中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最为突出。尤其表现在福音派和灵恩派中。然而,在西方的基督教世界中,音乐上最重要的发展来自于天主教。在欧洲的大教堂中,对于标准的天主教礼仪性祷文,都要求极为复杂晦涩的音乐谱曲。在这些谱曲中,最重要的是为弥撒和安魂祷文所谱的曲。实际上,欧洲每一个重要的音乐家也都为教堂音乐的发展做过贡献,蒙特威尔第、亨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罗西尼等,都是在这个领域做过重要贡献的音乐家。与此同时,天主教毫无疑问是基督教宗教音乐的最大支持者,也是西方音乐传统发展的最大推动者。

在西方宗教界,基督教会培养出了大批的音乐人才,同时,教会在普及古典,严肃的音乐方面,于人民群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并在移风易俗方面也有不可小觑的教育影响力。欧美的教堂很多,几乎每个教堂,每个星期日必有至少一次的礼拜。在礼拜中,教徒们至少要唱三至四首赞美诗。除去教会能使普通信众每周都有唱歌的机会外,哪里有这么一个地方能让普通人都有唱歌的机会?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歌曲都是古典的、严肃的、使人精神振奋、心灵得到安慰、生活追求上进的歌曲。一千多年来,无论中国或外国,只有在基督教新教的教堂里,人们才能得到如此多的歌唱机会,受到如此神圣的音乐洗礼。

在教堂,除去信徒们唱赞美诗外,教会中根据教堂本身的音乐条件外还有许多音乐活动:周日的常规礼拜一开始就有静乐或序曲。有的用管风琴,有的用钢琴演奏。曲目包罗很广泛,诸如肖邦的《前奏曲》,门德尔松的《无言歌》,贝多芬、莫扎特、海顿等古典大师的奏鸣曲和管弦乐交响曲第二慢板乐章等,都被运用于教堂的序乐。在礼拜祷告中圣诗班的献诗(又称圣歌)曲目也较为广泛。礼拜完毕时还有殿乐,其多选用神曲中的雄壮音乐。在欧美有些大教堂的周日礼拜前,都有将近一小时的管风琴演奏,人们可以自由的坐在教堂中,倾听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等音乐大师的管风琴曲。

在欧美教会所用的赞美诗中,保存了许多音乐历史上的乐曲、文献。除了某些教堂还在咏唱外,其他地方早已无法听到了。在中国基督教新教的赞美诗中,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第四乐章的主题,有门德尔松的《无言歌》,有西贝柳斯的《芬兰诵》主题,这对于提高基督教徒们的古典音乐修养有很大的助益,同时,也将宗教音乐的某些神秘体验,如清凉感,庄严感,神圣感,光明感,等传入信徒心灵。以促使其更加虔信教义。在中国的赞美诗中,也还包括了一些古代,现代的名曲。民歌如王维的《阳关三叠》,岳飞的《满江红》,古曲《平沙落雁》,白居易的古琴曲《极乐吟》,词曲牌《如梦令》,孔庙《大成乐章》等等。这些歌曲,对于保存我国的古代文化,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2][英]麦格拉思:《基督教概论》,马树林,孙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丁光训:《基督教文化百科全书》,济南:济南出版社1991年版。

[4]陶飞亚:《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5]陶飞亚:《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研究入门》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