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残缺后的完整丑陋下的真美

残缺后的完整丑陋下的真美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03 02:14:49
残缺后的完整丑陋下的真美
时间:2022-11-03 02:14:49     小编:

摘要:图卢兹・劳特累克,法国19世纪末的伟大画家,通过以蒙马特红磨坊的舞女,妓女为题材,又以独树一帜的画技创作的油画及石版画,招贴画享誉画坛,也因此被世人称为“红磨坊画家”。透过图卢兹・劳特累克短暂的艺术人生从而了解其作品中世纪末法国的歌舞升平。

关键词:图卢兹・劳特累克;舞女;蒙马特

美是一个及其广义的词汇,他包含这许多层面和观念。美宽容到可以是抽象的,一种感觉,或一种体会,而我们最初接触,也最容易产生共鸣的美,便是眼睛带给我们的万物之美。有人爱花鸟之姿;有人爱山水之貌;而又在很多人眼里,人,才是世间最美的存在,人的躯体,人的情感,甚至人的灵魂。在19世纪末的法国,也有这么以为伟大的画家,将自己毕生的视线,都紧紧追随着人之美,他便是图卢兹・劳特累克。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一位出生在法国阿尔比的近代绘画大师,谈及这位传奇画家人们总是会将他的一生与红磨坊联系上,他也因此被世人称作“红磨坊画家”。他的一生十分短暂,匆匆而逝的三十七年很多人都会为之惋惜,不仅如此,因父母的近亲结婚导致他患有先天腿疾。而后幼年时的二次两次骨折更是让他的双腿停留在了儿童时期的长度。可喜的是上帝并没有对劳特累克太过不公,他拥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发觉了劳特累克的绘画天赋,鼓励儿子拿起画笔去创造自己多彩美好的未来。劳特累克也从那时起筑起了他伟大画师之路的起点。

1887年,已在蒙马特生活了两年的劳特累克把画室安在了杜尔拉克街拐角上的戈兰古尔路。那时的蒙马特高地舞厅、小咖啡馆、小酒吧林立,这对一个正值青春期又酷爱捕捉动态场景的画家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摆脱了贵族的规矩与家族的束缚,年轻的劳特累克将自己放置在这样的世俗中,兴奋的观察着眼前形形色色的男女。由于世纪末的不稳定情绪,促使那时的歌舞厅遍布蒙马特,又以红磨坊最为轰动一时。劳特累克的作品中妓女、舞女、歌女是最为醒目的符号,但是他却没有带任何讽刺色彩或贬低的创作,在他眼里看来,女性的胴体是最美的,而这些职业女性带有她们自身特殊的魅力,她们或奔放,或忧伤;前一时在舞池扭动腰肢,后一时便倒在沙发慵懒发呆。

在劳特累克的画中,她们不仅仅是外表光鲜的康康舞女郎,他注重人物的表情与内在特征。贵族血统的残疾人认为他们之间有种微妙的平衡:他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高贵的出身,却没有一个健全的身体;她们拥有美妙的曲线,灵活的双腿,却要因生计而出卖容姿。在他眼里她们都是孤独悲哀的,所以在画作中劳特累克不只是在画模特,也是在画自己,所以他的线条强烈色彩不羁,抒发着内心的不快。他能准确的描绘出那时红透蒙马特的名伶拉古丽的放荡不羁;同时也通过夸张的线条表现出对吉贝尔的怜爱;而对于最最喜爱的阿芙丽,他又在画作中升华了彼此超乎友谊的理解与同情。舞女光鲜亮丽的外表下一张张苦闷无奈地容颜被他表达的淋漓尽致,也由于这一时期他大量的画作使他在蒙马特声名鹊起,“红磨坊画家”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这一时期工业化生产得到迅猛发展,企业家需要对产品进行宣传从而促进营销。借助石板印刷术而得到发展的彩色招贴画――也是现今被大家熟知的广告,顺应需求获得大发展。此时,作画主题为舞女的劳特累克被红磨坊老板订购了歌舞厅的招贴画,而他独特的“油画式漫画”品《红磨坊》也使其一夜成名,整个巴黎都被这幅作品所吸引。三行红字重复写出“红磨坊”,一男一女两人是当时舞台上的主角,观众以剪影形式出现。由于画面的梯次布置,以及单线勾勒的人物极具装饰效果,整幅画给人以强烈的视角印象,效果自然超越了油画,也超过了复杂的写实招贴画。随后,以拉古丽,贝吉尔,夏乌考和阿芙丽为模特的一幅幅招贴也应运而生,劳特累克不同于传统的创作手法,那色彩鲜明的文字配合着近乎与纯黑的的人物造型,成功的俘获了当时大部分的上流阶层的人们来光顾红磨坊,他也顺理的成为这里的贵宾级人物,可以以更多的形形色色的观者为绘画题材进行创作。

也是在此时,劳特累克在创作的同时更是沾染了酗酒与成日不近休憩的糜烂夜生活。现在的我们无法指责这位画家,因为身体的关系,没有人愿意接受这样的爱人,常年的孤寂和自卑让他变成当时人们眼中行为不羁,与底层女人成日厮混的天才画家劳特累克,可是他毕竟是情感脆弱敏感的人,日渐的成功与每日的夜夜笙歌更凸显了他孤寂的内心,常年的酗酒也使他本就不善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终也因酒精中毒被送进了精神疗养院治疗。

住院的75天期间,他完成了近50幅画作,后又将其中30多幅满意之作做成石版画。出院后的劳特累克在友人与母亲的陪伴下前往多地旅行,但常年的身心疲劳早已榨干这位病弱的画家,1901年,或许是已知自己将会不久于世,劳特累克毁掉了大部分自己的作品,仅将满意之作留下。9月,37岁的劳特累克在母亲的臂弯里最后呢喃了一句“母亲,除了您,我此生一无所有。”便永远合上了眼睛。

上帝将如此多情的灵魂注入到这样的躯体中,短短的37年让他体验了人世间的多彩与残酷。他便这样,贯彻着自己的桀骜与自尊,无视任何画派理论与俗世舆论,自持一派的高超技法让世人为之倾倒,高贵的他将毕生的精力与爱倾注在世人鄙夷的舞女与妓女身上,将她们的美,她们的空虚苦闷,与自己的自卑痛苦涂抹在画纸之上,在作品中打碎喧嚣热烈的蒙马特面具,将其最赤裸的一面公诸于众,既美丽又苦涩。他就像蒙马特不会说谎的眼睛,他将世人看不见,看见又忽视掉的美和丑全部展示出来,他逼迫世人无法再无视这些景象。

他是善良的劳特累克,他同情理解那些低廉可悲的美人,他对她们的爱无人能及,他固执的不将她们的美留与纸上,可是恶作剧似的夸张与丑化中却有着无人能忽视的怜爱;他是残忍的劳特累克,他揭示出世纪末人们的虚伪空虚,他浓烈的线条与色彩中嘲笑着那些虽然肢体健全,却内心苍白的人们。

每每听到艺术需要孤独这样的话,人们都无法与之否定,仅像文森特・威廉・梵高,如果不是他达到了比世人更高的视角,如果他的灵魂与精神徘徊在红尘俗事中,便不会有《星夜》这样的举世佳作,可当时的人们却只看到一个几近崩溃的潦倒疯子。艺术创作需要孤独,只有这样灵感才会渐渐如萤火之光点点浮现。艺术家比常人多了观察生活的细致,并选择了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他们有强烈的倾诉欲望,他们想让世人看到他们不同视界内的万物,艺术家倾诉的是美,世人惊艳于艺术家的佳作,却少有透过作品看到作者的内心悲苦。

就像每位伟大的画家一样,劳特累克透过作品向后人展示自己所处时期的法国,也让后世窥视到了这位贵族天才画家,残缺躯体下向往美与爱的脆弱灵魂。这双蒙马特之眼本身并不完美,甚至略显丑陋,可他却将真正的美与爱传达给世人,因为这其中,混有他最初美好愿望的那滴泪,才将每幅作品映射如此清澈且动人。(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