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静思默读,彰显课堂魅力

静思默读,彰显课堂魅力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26 17:05:36
静思默读,彰显课堂魅力
时间:2015-08-26 17:05:36     小编: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教师们为了顺应这一理念,于是时下的语文课堂,公开课也罢,随堂课也罢,为了书声琅琅,为了气氛活跃,就放开手脚大显身手,结果唧唧喳喳的合作交流,琅琅不息的读书背诵,面红耳赤的对话争论充斥着整个课堂。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热闹的、充满情趣的,学生也是活泼、生动的。但细细留心思索这样的课堂,发现,缺少了静思默读的课堂显得情趣十足而理趣不够。

一、“动”与“静”巧妙组合,让课堂张弛有度

1.朗读前静思默读,为感情朗读奠定基础。语文学习中如果一接触文本老师就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或者老师要求学生刚接触文本就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显然是不够妥当的。那种对任何课文都用一类“抑扬顿挫”的腔调去朗读,是没有真情实感的。朗读如果缺少了对文本最起码的理解和感悟,一味地去读和背,除了那慷慨激扬的固定腔调外,能解读出什么真情来,又能悟出什么意义来呢?那样做,课堂上的朗读、讲解、问答、讨论充其量不过是做作形式而已。没有潜心的默读,朗读也就不能有悟有得。因而,朗读前的默读是必需的,这是课堂上动静搭配的最有效组合。先静DD静静读思;再动DD书声琅琅,以至议论纷纷。这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做感情朗读才能成为可能。

2.疑难处静思默读,为深入感悟扬起风帆。“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要在疑难处多默读,这样一遍一遍地默读,疑难往往能迎刃而解。如,前几天,我听了我校的一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做得非常好。他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有个学生质疑:“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明明知道周瑜让他三天造十万支箭是存心陷害,为什么不揭穿呢?”这个问题确实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他没有大费口舌地讲解,而是让学生默读感悟、自主探究。先引导学生专心默读下文借箭的过程,一些学生甚至还拿出了少儿版的《三国演义》,说要看看草船借箭的背景,要对照课文来读……于是,课堂上出现了默默研读的场面,学生们神情专注,自主探究。默读后,他引导学生对初读时的疑问进行了讨论,大家畅所欲言。有的说:“因为诸葛亮想到,和曹军交战确实需要箭。”;有的说“诸葛亮胸有成竹,有完成‘任务’的把握。”;有的说:“这是为了麻痹周瑜,以便顺利借箭。”还有的说:“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周瑜的面子,维护孙刘联盟。”……学生的感悟多么精彩!试想:如果没有经历一番默默地研读,学生怎能会有这样精彩的感悟?在疑难处不妨“放一手,退一步”,让学生安下心来静思默读。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搞懂了诸葛亮不揭穿周瑜诡计的原因,而且对他的神机妙算心悦诚服,对他顾全大局的胸怀顿生敬意,学生的理解感悟可谓水到渠成。

二、“无声”胜“有声”,彰显学生阅读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繁琐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应该说,默读最能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在默读的过程中,学生是静悄悄地、真正独立地感悟、积累语言,期间对文本提出的疑问和思考不易受他人影响。朗读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生通过默读,对阅读文本理解后的表达和交流。经常听到有的老师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这里要读出难过的感情,读的语调要慢一些……”这是典型的朗读分析,是缺少学生个性阅读感悟后的朗读教学,依旧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将默读和朗读糅合在一起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训练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古人也强调“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前几天,我上公开课教《沉香救母》这篇课文,在教学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感受“沉香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时,我花很长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圈画、批注。用“---”划出表现沉香“有孝心”的词语,用“~~”线划出沉香不怕吃苦的句子,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上“?”,引导学生默读、思考、感悟。有的学生从“救母心切”、“奔去”这些词体会到了沉香为了救母心急如焚、一路飞奔的情态;有的学生从“翻过了”、“跨过了”、“多少座”、“多少道”、“一个个”、“一道道”、“磨出了血泡”、“划下了血痕”等词句体会到了沉香为了救母亲,一路上历经了千难万险;也有的学生对“他一点儿也不在乎”提出了疑问:他不在乎什么?为什么不在乎?……

当时,我们主任很是着急,事先我们一起磨课时,这儿没打算用这么长时间,其他老师也暗暗为我捏了一把汗。试想,一堂课就四十分钟,而且这又是一篇长课文,我这儿花了近15分钟,那其他环节怎么办?剩下的内容怎么办?况且这还是一节公开课,许多的乡镇老师还来学习。但是后来听了学生的交流,他们马上为自己刚才的紧张情绪释怀,并反过来为之庆幸,幸好给了学生们充足的静思默读的时间,才有了学生那么丰富的、独特的、细腻的感悟,才有了课堂那么多精彩耀眼的亮点,才有了听课老师的频频点头和赞许的微笑。

默读,是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使心灵如雨后的青山般澄澈、清明和舒朗。释家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一个静静思考的时空,定能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定能真正用心地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彰显课堂魅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