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如何缩短火电建设中凝汽器试运工期

如何缩短火电建设中凝汽器试运工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27 11:27:10
如何缩短火电建设中凝汽器试运工期
时间:2015-08-27 11:27:10     小编:

【摘要】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电力市场也持续升温,火力发电项目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电力施工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就需要企业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质量来增强竞争力,本文论述了如何缩短电厂的试运工期,从而降低成本。

【关键词】凝汽器;清洁度

一、影响凝汽器试运工期的原因分析

凝汽器是汽机专业最大的辅助设备,具有安装工作量大,结构复杂特点。是汽轮发电机组最重要的辅助设备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冷凝汽轮机及小机排放的蒸汽,排放热井的积水,接收、分配和排放来自汽轮机旁路系统的蒸汽和汽轮机抽汽管路以及其它各部分的疏水。凝汽器能否正常投运直接关系到机组的稳定及安全经济运行。

通过以往的施工经验及对相关电厂试运过程中的调查,最终影响凝汽器试运工期的主要原因是凝汽器内部清洁度差,因为凝汽器内部若很脏的话,一个是造成水质长期不合格,再一个就是就会造成管道及设备堵塞,之后整个试运工作都要停掉,清扫凝汽器,基本清扫一次要拖延四、五天的时间,直接影响到整个试运计划,增加了试运费用。

通过现场调研,最终对凝汽器清洁度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如下:

1、设备表面的油漆、油污、锈蚀影响:因设备到货时,凝汽器底板、侧板刷有防锈漆,隔板、管板、内部支撑等涂有黄油,安装完毕后进行系统冲洗时不易冲刷掉,但机组运行时因蒸汽的冲刷及温度的升高,油污和油漆会逐渐脱落,导致水质长期不合格。

2、材料半成品多:厂家基本都是以零部件形式供货,而且根据地域不同,有的更是千里迢迢运至施工现场,这样材料进场后,好多都存在变形、锈蚀等情况,在设备组合安装时要进行校正,切、磨、焊工序必不可少,过程产生额外的施工废料;且在经过安装完毕至机组试运的这段时间,有的部位已经锈蚀很严重,导致机组运行时锈蚀脱落而产生污染源。

3、与凝汽器相连系统影响:与凝汽器串联的附属管道系统非常多,总管线长度近万米,管道内如果有杂物,会在机组运行时流入凝汽器内部,影响凝汽器水质。

4、交叉作业面影响:因凝汽器是通过膨胀节连接在汽轮机低压缸上,与汽轮机低压缸组成密闭的容器,汽轮机低压缸在施工时,难免会有杂物落入凝汽器,造成内部清洁度下降,甚至有些比较大的施工垃圾坠入凝汽器,导致在设备通水时直接将进出水口堵死。

二、影响凝汽器试运工期的原因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原因,逐条采取针对措施来保证凝汽器内部清洁度问题。

首先,对于设备表面的油漆、油污、锈蚀影响问题,需在设备组合安装前要对设备进行喷砂处理,若设备表面有清理不净的油漆、油污、锈蚀,则用电磨刷打磨,直至处理干净,对于焊口部位,为了防止没有焊完就生锈,所有焊口均刷清漆防护,处理好的设备进入厂房后,防止因空气流通造成设备加速锈蚀的情况发生,在凝汽器的前端板侧用塑料膜封住,以抵御潮湿的空气进入凝汽器内部。

其次,针对到货的设备材料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问题,严格按照规范及施工图纸的要求进行材料验收,如果现场处理起来很困难,则要求厂家退货,若变形不是很大,需要现场处理时,校正用的辅助材料在用完后及时清理掉,不留死角。如有锈蚀部位,应及时除锈,必要时刷清漆防止再次锈蚀。不但彻底解决了后续清扫角落困难的问题,也间接提高了凝汽器内部清洁度。

再次,关于与凝汽器相连系统影响的问题,施工前所有管道在组合场配管组合,所有焊口均打磨完毕,之后进行喷砂除锈,喷砂过程派专人监督,直至管道内部清洁度达到要求,配制好的管道运至厂房后,当天不能及时安装的要统一封口,日后安装时要经过质检人员检查确认后再进行安装,现场严禁切口、磨口,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管道内部铁屑、氧化物的残留,有效保证了管道的清洁度。

最后,对于交叉作业面影响的因素,在凝汽器抽汽管组和低压缸施工过程中,施工垃圾和杂物会落入凝汽器冷却水管间的缝隙中,轻则造成垃圾无法清除,影响水质,重则会损坏冷却水管,导致冷却水管内漏,影响汽轮机组的正常运行,为此,我们在凝汽器#7#8低加上方搭设一层脚手架板,上面铺两层阻火布,无论是凝汽器内部抽汽管组、支撑施工,还是低压缸施工,杂物都不会落入凝汽器冷却水管中,即保证了凝汽器内部的清洁,又为汽轮机组以后安全稳定的运行提供了保障。

通过上述的原因分析及采取相应的措施,凝汽器内部清洁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且我们也将此方法推进到工程施工中,经实践证明,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大缩短了凝汽器试运工期,这使施工企业在施工成本控制方面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2]《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焊接篇DLT869-2004 中国电力出版社

[4]《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管道篇DL5031-1994 中国电力出版社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