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对披麻皴的认识和理解

浅析对披麻皴的认识和理解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6 00:45:44
浅析对披麻皴的认识和理解
时间:2023-03-26 00:45:44     小编:

摘要:披麻皴是表现山石造型的一种笔墨形式 ,它主要是通过皴线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线条的自身秩序,这一秩序并不是为了单纯表现结构上的明暗,而是承载着松紧、刚柔、粗细、干湿、浓淡的抽象内涵,表现阴阳的生命意象,进入一种形而上的追求和表现。皴法是构造艺术形象不可或缺的“骨架”,而真正的血肉与灵魂则是通过不同的“笔墨语言”表现出来的。作为基本追求,基于对“笔”、“墨”变化的真切体会,最终成就了披麻皴的独特创造。

关键词:披麻皴;意境;笔墨

1. 披麻皴的定义和运用

皴法是历代山水画家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一套完整的艺术语言形式。而披麻皴是中国山水画的主要皴法之一,是历代文人山水画画家常用的画法。

唐末五代,南北方山水画家创立了不同风格的皴法,丰富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语言,不同风格的皴法,使得南北方的画法截然不同。北方山水峰峦雄浑壮美;南方山水平淡天真。作为江南画派始祖的董源,继荆浩、关仝对皴法的尝试之后,依据江南山体圆润、浑厚、脉纹舒展如麻的自然真实,在皴法的创作上成功的运用形状如麻的皴法来表现这种柔和、细密、松浑的地貌特征,这种皴法被后人称为“披麻皴”。披麻皴分为长披麻皴、短披麻皴、散披麻皴。披麻皴的运笔比较柔和,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拖锋,时而也逆锋。先勾一或z三条主皴线,后沿着主皴的弧形角度进行皴擦表现暗部。线条圆润而没有棱角,弯曲如同画兰草,一气到底,每笔必须送到位,每笔应带钩带皴,线条遒劲。用笔要松动而又参差,皴笔宜稍干,擦笔宜用枯笔,擦就是辅助皴的不足之处,皴擦并用就增加了山石暗部的层次和厚度。

2.山水画创作要素

2.1构图。构图是绘画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决定一张画的好与坏的先决条件。就如同一座建筑物,其骨架不合理,外表装饰与装修再华丽、再讲究,它也不会坚固实用的,并且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谐调。

2.2 整体与细节的处理

2.2.1披麻皴与山石的结构。回到画中,画披麻皴时要先用淡墨画轮廓,也就是老师常说的“勾”。所谓“勾”就是用各种线条来表现山石的整体轮廓、脉络和走势。尤其是山石的脉络和走势贯穿于整幅画,至关重要。山石勾勒的用笔也要求有变化,不单单是只用中锋,要与侧锋相结合,在用笔过程中要有顿挫和转折、提按。笔与笔之间要有连段避让,不可只是对外轮廓进行圈描。对山石的厚重感和体积感要详细刻画,以披麻皴为主,依轮廓加皴,逐渐加深,皴笔中锋侧锋兼用,笔头水份的掌握也要充足。在画山石脉络时,脉络要分明,先勾一或二三条主皴线,后沿着主皴线的弧形角度进行皴擦表现暗部。线条要圆润,每笔必须送到位,中锋直下,一气到底。线条之间要相互有连贯,皴与皴之间相错而不乱,皴与皴想让而又不相绞,要有疏有密,有干有湿,有深有淡,有粗有细,运笔要松动而又参差,画皴一遍不够,一定要再皴第二遍,第二遍笔墨加的时候与第一遍笔墨要复而不复,太复则腻,不复则无情岐。总之调理必须统一。

在一幅山水画中,要想把所想要表达的审美情趣表达出来,只靠皴法是不能把效果表现出来的,它还要借助于勾、擦、染、点等特殊的艺术语言。“勾”是最基础的技法,“擦”、“染”、“点”也是达到艺术效果的技法手段,它们属于皴法的辅助性技法。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协作关系,但又职责分明,勾为基础,皴为主导,擦、染、点次之。

2.2.2树木。在传统山水画中树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树的好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树枝。在画树的时,先把主干粗枝勾好,再加细枝,表现出树干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出枝的情形。其次注意疏密与气势的安排,可以略加取舍。另外必须注意用笔,要挺拔,每一树枝都要与树干或粗枝连接,不能凌空生长,而树枝是越长越细,不能把尾部画粗或枝粗干细,违反植物生态。

(二)树叶。通过查找资料知道树叶的画法有两种,一个是点叶法,一个是夹叶法,古代画家通过对各种树木的观察,认识,比较,总结出许多许多不同树叶的形象。个子点,介子点,梅花点,松针点,等等。点叶子的时候要注意叶子的前后、浓淡、大小。还要注意一组叶子要有浓淡变化,要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墨色变化要有自然的感觉。还要注意,一组树中要有主题,要突出一种,其它的做陪衬。

2.2.3点苔。一幅画是由点、线、面三者结合构成的一个整体。那么,在山水画中点苔是非常重要的。古人把点苔比作画人物的点睛,若点苔不好,便一败涂地。显而易见,创作到了这一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点苔用笔要用中锋,把笔端从上往下如蜻蜓点水,落到纸上,点好后,笔就离开纸面,不要停留。苔点要集中与某一部位,在石上多生于石缝及岩之阴暗部分,在树干则多生于老干背面,苔点与皴不能相混。掌握好苔点与山石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在点苔的时候,一要谨慎,二要大胆,要放得开,收得住,要做到既轻松又用力。另外,还要一口气点完,而不是一个点一个点地摆、布、排。只有这样,苔点才有气息和活力。

3.披麻皴的笔墨情趣与墨色的变化

皴、擦、染、点等山水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在五代时期的陆续登场,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此时是皴法中笔墨使用较多、较成熟的时期。披麻皴本身的丰富性显然已经超越了形态自身赋予它的内涵,而直指笔。墨层面。山水画中,披挂在山体上如同麻线一般的线条,构成了山石的肌理,这是披麻皴的外部形态。而究其本质则是由长短、浓淡、干湿、疏密、虚实等线条排列组成的一种“笔墨”形式。运笔的特点一是与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与画家的审美情感联系在一起。“笔墨”是中国绘画之精髓与核心,画家的情思、意向、境趣、个性在创作中无不通过“笔墨”来呈现,它成为中国绘画的精神所在。

用墨的变化是由笔的变化中发展来的,对于用墨,则讲究皴、擦、点、染交互使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用墨之秒,在于浓淡相生相融,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淡与更淡,浓处须灵秀而不晦。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

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色之经验,墨色有“干、湿、浓、淡、焦”五种,如果加上“白”,就是“六彩”。其中“干”与“湿”是水份多少的比较;“浓”与“淡”是色度深浅的比较;“焦”,在色度上深与“浓”;“白”,指纸上的空白,二者形成对比。笔和墨的使用时是两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如同骨髓和血肉的关系,不能截然分开。墨由笔出,笔由墨现,一幅好的中国画笔法和墨晕是浑然天成的。

4.自我感受与认识

艺术源于生活,绘画源于生活。绘画在于创作,创作之前必须先构思,构思的主题应源于我们身边或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事物,我们的创作作品同时都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只有具备了这些因素,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产生一定的独特性,一定的作品意蕴和发展的空间,才能在作品中发现所谓的艺术美。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