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推进区域化党建科学发展的思考

推进区域化党建科学发展的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20 01:13:49
推进区域化党建科学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3-02-20 01:13:49     小编:

作者简介:李方裕(1976.09-),男,四川邻水人。硕士,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党建、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区域化党建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传统“单位制党建”与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之间的不适应所进行的基层党建模式的新探索。文章从提升聚合功能是基本原则、提高社区服务管理能力是核心内容、优化党建运行机制是重要保障三个方面,提出了对推进区域化党建的一些思路和工作举措,以期有助于提高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建;区域化党建;科学发展

区域化党建的功能主要在于巩固执政、推进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区域化党建重在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建立起的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为结点、区域内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推进区域化党建有赖于区域的合理划分、驻区单位构成多元、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健全。区域化党建的水平和成效,取决于区域内社区(街道)党组织骨干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驻区单位党组织的积极配合,区域内全体党员积极参与。

一、提升聚合功能是推进区域化党建的基本原则

在“单位社会”的传统社会形态下,党的基层组织自然处于单位的核心地位,其较强的行政化运作特征及其取得的实效性,是基于党组织对资源的控制能力和配置方式。在新的时期,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基于资源配置机制多元化和资源获得可替代性的发展,“区域化党建”作为基层党建模式的创新就应运而生。正如有学者提出,其“重要的功能价值就在于使党的的基层党建格局在目标理念、组织设置和运作方式上全面适应新型社会环境,进而使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勃勃生机。”②

社区党组织在区域化党建中往往起到核心和骨干的作用,是典型的属地化管理。社区党的建设必须与社区工作紧密结合,关注社区工作中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是社区工作遇到了不少新问题,如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增多、社区成员诉求多元、社区治理难、社区党员构成复杂、流动党员管理难等;另一方面是社区服务职能的延伸在客观上对自身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公共资源、管理服务能力等综合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承接“单位制”社会对人的控制力逐渐减弱而大量转移到社区管理的具体事务时更显捉襟见肘。社区工作需要向外借力借势,寻求解决问题、获得发展新方法、新途径,社区党的建设工作必须更加关注社区工作。

空间上相邻、生活上相关、活动上相助,成为提升区域化党建聚合功能的客观基础。一定区域内的驻区单位和住户生产生活都有较为明显的相同相似特点,工作、生活多有交集,关系日趋密切。驻区单位在更好地完成生产、管理、教育、服务任务时,均离不开驻地社区的配合与支持。驻区单位工作人员渐趋增强的“社区居民意识”和淡化的“单位人意识”对驻地社区形成了更多期盼。在社会管理体系中,多数驻区单位都没有单独设立社区,往往划入驻地社区进行事务归口管理。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成为提升区域化党建整合功能的重要保障。驻区单位多种多样,除党政机关外,多为企事业单位和“两新”组织,受其自身规模的影响,也多有差异。他们在人力资源、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优势,在管理体制、功能定位、资源配置方式、优势呈现方式等方面的不同。驻区单位与驻地社区在开展包括党建工作在内的多种合作同时,均存有顾虑,驻区单位担心单方面的付出与责任承担过多过重,偏离本身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社区也担心自已管得过多、过宽,不切实际。克服这些制约性因素所带来的合作不足与顾虑,需充分考虑各自的利益诉求,求大同存小异,达成互利互惠、共同进步的合作基调。这不仅是驻区单位与驻地社区持续开展活动的保障,还是各方合作的切入点。通过努力,驻区单位的优势得以发挥优势,在致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聚合力,从而不断夯实党的组织基础和执政基础。

坚持实践引导,强化共建意识,是提升区域化党建聚合功能的有效途径。主要是建好社区党员干部学习提高平台,搭建好组织活动平台、社区文化建设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营造区域化党建的共建氛围,找准区域内所有组织、团体和个人的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突出“服务”主题和主线,把区域内的所有单位及其党员发动起来,使他们由“旁观者”变成“局内人”、由“参与者”变成“贡献者”。驻区单位与社区通过合作开展党建工作,既扩大了党组织的参与面、代表面,又促进了党建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也可以解决社区党组织活动不够规范,党员意识不够和驻区单位党员“接地气”不足的问题。

二、提高社区服务管理能力是推进区域化党建的核心内容

1.提高为民服务能力

驻区单位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对接区域内住户的需求,主动开展服务活动。开展培训,对社区干部进行培训,甚至让社区干部参与驻区单位的内部管理,促使文化修养与能力素质的提升;对社区住户开展技能培训与技术指导活动,提高就业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有条件的驻区单位或联合驻区单位在区域内设立党群服务中心或党建工作服务站,以此区域化党建服务的重要平台,为区域内的所有党组织、党员提供政策咨询、党建工作策划、就业扶助、民主管理、文化建设等服务,解决区域内党建工作的一些实际问题。开展帮扶活动,加大为社区弱势群体服务的力度,把社区贫困家庭、下岗失业人员、留守老人和儿童等作为志愿活动的重点服务对象,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办好事、解难事,直接服务于提高社区住户生活质量。例如开展关爱老年人活动,除了日常生活上的关心照顾,应多开展心灵上的关爱活动等。 2.提高资源整合能力

大力推进区域化党建,首先能提高区域内组织资源的整合能力,可以打通党内区隔,将隶属于不同系统,纵向垂直联系紧密的党组织的优势整合起来,向新生社会空间延伸,对各种在岗的、离退休的、流动的、工作于不同性质组织中的党员进行有效行为引导与协调,为安全文明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是提升区域内文化资源的整合能力,驻区单位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若有学校等事业单位作为驻区单位,可以开展公益活动,如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健身锻炼、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环境保护宣传等生动、有趣的活动。驻区单位还可以联合举办各种接地气的文艺表演、娱乐活动,将一些反映时代精神的小品、相声、歌曲和舞蹈等搬上周边社区的舞台,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社区住户得到实惠,驻区单位参与者得到锻炼,有利于倡导建设文明和谐的新生活。再则是通过整合区域化的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等社会组织中的党建资源,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大党建工作格局,有效提高区域内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提高“社会人”的组织化程度,有助于克服社会不断碎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3.提高社区治理能力

从现实状况看,一定区域内驻区单位与驻地社区实行统一治理模式的条件尚不成熟。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多数驻区单位存在工作区与住宿区交叉分布的普遍现象,近年大量的房改房集资房变更为商品房并入市流转,原单位内的住户已呈现出单位职工和非单位职工并存共住的状况。驻区单位过去的单位管理基本与职工(住户)管理重合的状况将发生改变,但显然管理所有住户并提供服务显然又不是驻区单位的职能与职责所在。

社区在城市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驻地社区的社会服务职能逐步充实,社区的吸引力增强,上述问题就会得到较好的解决。也可以促进驻区单位教职工以“单位人”意识为主向以“社区人”意识为主转变,甚至变“单位人”为“社区人”,这将在客观上减轻驻区单位的负担和压力,使驻区单位更加集中精力专注自已主要工作任务。

参与区域化党建的各方还应立足实际,坚持以区域党建为统领,社区主体治理与共驻共建共享相结合。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迫切需要推进区域化党建,依托社区党组织加强“两新”组织中的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在城市工作的覆盖面;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单位人”逐步转为“社会人”,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居家养老人员和流动人员增多,社区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迫切需要社区党组织主动转变管理方式,主动变管理为治理,协调好区域内党员与非党员,“单位人”与“社会人”之间的关系,兼顾各类利益群体的关切,促进和谐。驻区单位还可以运用自己的成功治理经验,帮助社区创新治理模式,增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协调功能和社区的服务功能,使社区发展更加规范科学,更能适应社区住户的生产生活需求。

三、优化党建运行机制是推进区域化党建的重要保障

1.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党建联合体及其运行机制

2.运用多样化方式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

在新的时期,需要建构起适应区域化党建模式需要的多样化运行方式。除了在部分依然掌控着资源分配权力的党组织中,如党政机关党组织、事业单位党组织,仍然可沿用传统单位制党建的行政化运作方式外,更多的还需通过党内民主、沟通协商、利益协调、关心关爱、咨询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心理帮扶、矛盾调处等非行政化运作的方式来处理。如区域化党建活动形式中形成的“大党委制”,就可以通过民主平等的协商形式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决定党建合作中的各种问题,确保合作顺利开展,优质资源共享。

3.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常态

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正在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深刻变化。运用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打造更加便捷的党建工作平台,是推进区域化党建的发展趋势和有效手段。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结合不够紧密、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不够普及、民意诉求沟通渠道单一、群众评价与干部考核相脱离等问题还相当普遍的存在。针对以上问题,须把党建信息化建设与区域化党建紧密结合、与党务工作紧密结合,打造区域化党建云平台,将党务管理、党务公开、党员教育、党员服务、网上支部、党建交流、考核评价等全部纳入,努力推进电子党务建设。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广建立网上e支部、党建QQ群、微信圈,探索网上党代表工作室、网上党员大会、党员议事厅等作法,提高区域化党建的覆盖面,增强区域化党建的聚合功能。特别说明的是,网上e支部,不仅弥补了传统党支部组建及组织生活模式的不足,还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的日常学习交流,更有利于构建起区域内所有驻区单位党组织之间、党员之间的联系沟通,克服区域内党员因工作、生活特点不同带来的面对面交流沟通不易等问题,以此打造区域化党建的新常态。 4.创建有利于促进区域化党建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

区域化党建考核评价旨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评价机制包括评价主体、周期、标准、办法、结果使用、反馈等内容,核心在于确立以增强实效性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科学评价区域化党建的实效性,离不开基层党组织聚合功能提升和区域内住户实际问题解决两个基本方面,也包括促进驻区单位更好地开展工作。实现区域内多方主体的共赢,理应是价值目标,但不能是唯一的指标。目前的评价方式中,对合作效果的评价一是多看重短期效果,二是偏重实际的经济利益。创新评价方式,首先是观念创新,须树立起看长远,寻求长期效应的评价观念;坚持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的观念,不必过于集中计较自身的付出,甚至是适当让度自身的利益;其次坚持开放,区域化党建较之单位制党建具有更强的开放性,才能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在横向性、自主性和流动性的社会空间中的全覆盖,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为此,驻区单位不应当适度开放自身的工作领域,在为提高区域内住户生活水平、幸福指数努力的同时,实现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聚合功能,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根基的效果。唯如此,才能促进区域化党建朝着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注释:

② 唐文玉.从单位制党建到区域化党建――区域化党建的生成逻辑与理论内涵[J].浙江社会科学,2014,04:47-54+156.

参考文献:

[2] 唐文玉.从单位制党建到区域化党建――区域化党建的生成逻辑与理论内涵[J].浙江社会科学,2014,04:47-54+156.

[3] 刘丹.大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4,03:77-78.

[4] 杭勇敏陶维兵.社区治理视阈下的区域化党建模式创新[J].学习与实践,2014,03:114-117.

[5] 谭果.浅析区域化党建的逻辑动力和科学路径[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03:73-75.

[6] 江苏连云港:党建"云平台"立体服务基层党员群众[EB/OL].http://cxzy.people.com.cn/GB/194307/1818033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